《從零開始打造月經平權》:衛生棉以外的生理用品,有沒有可能帶來另一種理解月經的文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記錄從布衛生棉至月亮褲的發展歷程,本書花費近兩年時間,陸續採訪櫻桃蜜貼、凱娜、月亮褲等生理用品品牌的研發業者,透過她們的口述,觀察不同時代對於經期舒適度、社會文化背景,以及新創者如何突破重重法規,發展自我理念。
文:谷慕慕 GoMoond
回顧台灣女性的月經文化
女性對於月經的態度還能有什麼變化嗎?我們身處以衛生棉為主流的使用情境,早已習慣衛生棉廣告中「男友貼心幫買衛生棉」、「宛如姐妹一樣」、「只有女生最知道」、「自由自在」、「極致的呵護感受」、「終能一夜好眠」等訴求,這些形容反向說明月經帶來的不適――有人可能會經痛,需要妥善照顧跟調養,同時經期間移動、使用中摩擦跟睡眠的不便,也著實心煩。
經期不只是個別經驗,同時也是文化形塑的特定產物。手邊若只有衛生棉的選項,我們就會因為自身經期的差異,以及搭配使用衛生棉的情境,產生對經期以及經血的特定看法。然而衛生棉以外的生理用品,有沒有可能帶來另一種理解月經的文化?要是藉機換位思考,改用比較少人用的棉條,情況是否會有所不同?
這時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自己是幾歲時能一眼認出棉條?又是受誰影響?台灣今日年輕女性,大多不是從家庭、學校等社交圈知道棉條為何物,比較可能是從歐美影視作品中看來。這小小一管,要是沒人解釋,還真想不到它為何會「好用」:它容易置入陰道又取出來嗎?會不會容易髒手?
單就向誰請問該如何使用棉條,又能跟誰討論跟分享有關棉條的資訊,就呈顯美國跟台灣經期文化的落差――在生理用品中,棉條對美國女性而言是常見的選項,但對台灣女性並非如此,會使用棉條的人不多,使用者可能互不相識,就連親友間也不知情,也就是說,使用棉條的文化在台灣曾經是隱形的。
棉條出現在美國熱門影視作品中時,不會只是因為劇中角色月經來了,遭遇月經並處理月經的腳本,還同時反映出棉條具備的社會意義:一個是棉條在女性之間的傳遞,美國知名影集《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 1998-200)裡,女主角之一的凱莉曾若無其事地從手提包裡拿出導管棉條,借給公共廁所裡偶然相逢的陌生人;第二個是男性對於棉條的一無所知,青春校園喜劇電影《足球尤物》(She's the Man,2006),女扮男裝、假扮哥哥進入男足球隊的女主角薇拉,為了蒙混過關,裝傻將手中的棉條拿來止鼻血。
《慾望城市》的凱莉將棉條遞給陌生人,直接預設對方也知道怎麼用,顯示的是棉條的普及與處理月經的習以為常,即便是完全不相識的陌生人,也因為生理性別相同,能想像對方在月經來時,有多困窘,又需要怎樣的幫助;《足球尤物》則是拿棉條開玩笑,女主角薇拉掩飾自己的性別,周遭男性無法察覺。這背後潛藏著一種想法:只要沒有月經,或者只要月經不再使女人困擾,女人跟男人或許並沒有那麼大的差異。因此薇拉不只是因為戲劇效果,佯裝不知棉條的正確使用方式,而是乾脆裝作不知道生理用品為何物,強化女扮男裝下更男孩特質的那一面。
棉條的不可見,使人聯想到月經的不可見,或者說,暗示月經是專屬女人的話題,不需要讓男人知道。我們多少都能感受到,隱隱有種社會氛圍,很避諱公開討論經期的不便,不要彰顯跟女性生理有關的困擾,以免反而強化女性弱勢的刻板印象。月經的不適使人想到的不是女人正在受苦,而是女人的表達被視為不當的情緒管理跟示弱。
因此許多女性並不想讓他人知道她來月經,或者因月經外漏而出醜,或者在提起月經時,反而聯想到生殖——所以,你現在沒懷孕啊。這樣一想,讓女人生活更順遂的生理用品並未一舉讓月經就此變順利、經期宛若不存在。棉條的設計本來是為了要直接減少外漏跟沾染衣物的不適,但是使用棉條的人,卻仍感受到月經的污名跟禁忌,更不想要讓別人知道自己使用棉條,社會對於棉條的想像也就更貧乏。
從此回看台灣的社會氛圍,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特定的月經觀念如何形成?整個社會對月經的不友善,使公開討論相形困難。翻開市面上的性別議題書,以及台灣婦女與性別研究論著,皆能發現種種關於月經污名化與月經禁忌的闡述。這些資料顯示出一種很普遍的心態:無論月經是否造成不適,或者對於生理期的態度是正面抑或是負面,月經都是不該被看見的東西。
融合學者如張珏等人以及張菊惠、莊佩芬等人的研究,我們能夠發現月經之所以被隱蔽的社會成因,一是負面的月經經驗,女性自小就必須遮遮掩掩地換衛生棉,連去廁所更換也要找其他理由,以免被人發現,就連跟人解釋都覺得困窘; 二是經期不適的成因有很多,改善之法莫衷一是,往往在談話之間歸諸個人生活習慣。傳統的月經禁忌多從保健衛生著眼,囑咐女人應時時保持清潔,避免污穢,把月經跟不衛生對等看待,容易使得女性自我厭惡、迴避談論,也讓男性對月經一無所知。
學者翁玲玲爬梳漢人的月經禁忌及女性應對月經的態度變化。傳統漢人社會,有月經的女人不宜祭祀,而受訪者對於這個禁忌的想法略有不同:有人認為月經來時身體比較虛弱,在家休養比較適合;也有人認為月經來時去祭拜,神明也不會知情;但也有人不是那麼相信這些禁忌,但寧可信其有,在處理事情時隨社會習俗行動。
從受訪者口中可以區分出月經的生理意義跟社會意義,有人認為當時月經來,生理用品沒那麼好用,走在路上會很容易被發現穿著月事布,又怕會漏,出門很不方便,乾脆少出門;但也有人認為月經不帶負面感受,只是別人這樣想的話,也要顧及他人的想法。對她們而言,處理月經並不污穢,卻有各自面對禁忌的因應之道,比如這樣婆婆就不會叫媳婦準備拜拜;或者大家都要一起拜拜時,就在心裡跟神明請例假,表面裝作沒事發生。
Tags: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