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眼中盯】YouBike 2.0的最大優勢,卻可能成為被巨嬰市民們玩殘的最大隱憂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北市剛宣布要推出YouBike 2.0之時,連新北都威脅不參與,但時至今日全台已經有許多縣市加入,其主要原因就是比1.0更加有彈性的設站需求,但也就是這個優勢,透過民意代表人治思維和巨嬰民眾的協力,極可能成為未來亂源的隱憂。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2020年北市政宣布要逐步把YouBike 1.0汰換成2.0時,引起怎樣的軒然大波。
首先,當時台北市報出了五億元預算,這對認為「我1.0明明騎得好好」的人來說有如是在浪費公帑。再者也是爭議最大的部分,YouBike 1.0和2.0借還車系統並不相容,換句話說,如果你騎著2.0,到目的地方發現只有1.0的還車柱,你除了騎去別的地方找車柱外,什麼辦法都沒有。
所以YouBike 2.0最初在公館台大周圍試辦時,就引發不少「還不了車」的抱怨,拓點期間筆者也不時遇到得花額外時間找還車站的狀況,反映出當時台北市長柯文哲答詢時所說「會變成大災難」的過渡期亂象。
最初連新北市都反對,兩年後為何各縣市都開始擁抱2.0?
在當時背景下,第一個跳出來銃康YouBike 2.0的就是新北市。
當時市長侯友宜覺得市府已經花了九億元興建1.0,再花一筆錢形同浪費,也不想改變當時雙北整合緊密而且運作順暢的借還車系統。拒絕之餘,新北甚至同時提出了與外部廠商MOOVO合作的「電子圍籬無椿共享電動車」系統,彷彿雙北共享單車系統將要分家。
當時一般人得到的資訊,多半就只有「2.0好像比較好騎」,又看到雙北市長放話一副要形成「台北騎不能新北還」的狀況,自然會感覺YouBike 2.0就是個騙錢的沒用東西,順便遷怒一下台北市政府。

然而快轉兩年到今天,2.0不只存活下來、越來越多,甚至包括新北、新竹、嘉義、高雄在內的許多城市也加入汰換行列,反倒當時雷聲大的MOOVO停止了與新北合作。而這背後的動力或許就是:YouBike 2.0幾乎到處都能裝。
簡單來說,YouBike 1.0因為借還車感應電腦位在車柱上,設置時需要台電拉市電,不僅費工,每個點還至少要設15柱才能達到效益,因此也需要更大的空間,甚至會有土地使用的問題。反觀2.0由於嗶卡的地方在腳踏車上,車柱只需太陽能供電,所以基本上只要把它釘在地上就能運作,一次也不需要裝設太多支。
這背後的意思就是,YouBike 2.0相較於1.0不只可以更大量設置,而且很多過去沒有辦法裝設借還車站的地方,都能開始享有共享單車的方便。當然,市府一定樂見於這些原本處在YouBike死角的社區,變得更新潮、更先進(和更值錢),因此不難想像各個城市前仆後繼的引入2.0的原因為何。
2.0的優勢,若被巨嬰市民誤用可能造成新一波亂象
在此同時,台北市設置YouBike車柱的邏輯也逐漸發生改變。
根據筆者觀察,原本YouBike 2.0會設置在原先沒有借還點的地方,因此若騎的是2.0,不開App很難靠記憶找到還車的地方,所以當時能騎1.0我都會盡量選1.0。不過最近市府似乎開始改在原本1.0的站點,將部分車柱換成2.0,這樣不論騎的是哪一代的腳踏車,都能在熟悉的地點還車,也可望能加大2.0的接受度。
話雖如此,我卻在這樣的方便裡看到了一些隱憂。因為一項政策不管初衷多良善,透過民意代表人治思維和巨嬰民眾的協力之下,總能產生出荒謬錯亂的結果。

正由於YouBike對社區來說是個加分資產,對提高房價有絕大幫助,因此「增設YouBike站點」常常是里長和議員的選民服務重點指標,也常會出現在他們的政績上。
在過去,設置YouBike 1.0有規模限制,接到請願時至少還可說需要全盤規劃,但在2.0五根就能裝的時代,一定會有越來越多車柱在意想不到的角落出現,雜草般開枝散葉的結果,就會引發管理和調度困難與成本提升。例如,在狹窄路段硬裝而阻礙交通,或是因為還車點偏遠數量又小,使得有柱但沒車借,或停滿而還不了車的狀況增加。
最近,筆者就開始看到2.0車柱驟然突兀的出現在沒有很寬的人行道正中間,相信此般光景未來只會越來越多。YouBike 2.0設置彈性的優勢能讓共享單車真正深入社區,還是會醞釀另一波更大的借還車之亂,答案應該不久後就會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延伸閱讀
- 「YouBike 2.0」雙北不同調,暴露北市府跨區協調機制崩壞中
- YouBike的傷害保險如何申請?私人自行車也能投保嗎?
- 單車友善指標城市(上):哥本哈根在自行車道和交通號誌做了哪些努力?
- 單車騎上人行道,再有禮貌也稱不上真正的友善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36歲身價千萬仍然沒有安全感?善用「負債」,縮短與財富自由的距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以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的學員案例來分析推導,說明透過系統性的分析、目標設定及投資規劃,財富自由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能藉此達成財富自由與志業圓滿的雙重目標。
財富自由是許多人共同夢想,如果可以擁有足夠被動收入讓生活無虞,甚至還能每月度假,相信這是許多人欣羨的生活。然而,財富自由確實是很好的理財目標,卻未必是「快樂」的終點。
36歲的心怡過去時常在各地飛來飛去長達八年,高壓工作、生活作息日夜顛倒,也為自己累積下遠高於同齡人的資產。分析心怡的資產負債現況:現金活存、股票、外幣存款、美股、債券、保險,包含名下一棟房地產,即便房子還有500多萬房貸,但總資產淨值有1300多萬。
她的夢想跟許多人相同,希望能靠著理財就不需要工作,每月有10萬元用來度假、15萬生活開銷資金和給家裡5萬的孝親費,同時維持目前每個月公益捐款的好習慣。現階段生活看似豐盛,但是距離自己設定的3億身家還有相當長一段距離,特別是盤點目前可動用初始資金只有美金3萬元,更讓心怡覺得目標難以達成。而在離開上一份工作後就因為帳面不缺錢而始終待業中,也讓心怡對未來不時感到不安。
擁有千萬身價,想要過上相對充裕、財富自由的生活是否是件難事?或許關鍵就在於資產負債組合當中的「負債」!

給心怡的建議一:財富自由的關鍵在於善用「負債」。
與多數諮詢的學員相比,心怡的投資體質跟觀念都算相當完善,特別是本身資產分配方向十分多元,表現出對於投資她是有長期研究且願意嘗試的。而透過完整檢視「資產負債」「資產損益」及「投資組合」三張表格,我可以在短時間內理解學員本身屬於哪種類型投資者,目前於投資理財方面存在什麼問題通常也能一目了然。
財務問題一定是出在負債嗎?以心怡這個案例來看,反而是卡在分配最多資產於「保險」上,而能讓自己加速達成財富自由的機會,反倒是唯一且最大的負債「房貸」。
心怡的房子目前剩餘房貸已經低於房價50%,我建議她可以尋找銀行重新談30年換貸並加上使用三年房貸寬限期,這樣除了立即將每月10,000多元房貸支出減輕為幾千元,對待業中的心怡來說可減輕相當大支出負擔,還能取得一筆不小的資金將防守型資產轉為進攻型資產。如果又進一步將那些投資報酬率過低的儲蓄險贖回,將資金都投入進攻型投資項目中,能在三年寬限期內靠著投資達成每月10,000多元的被動收入,等同於用手邊資金幫自己繳未來每月房貸。
給心怡的建議二:明確財務目標,距離財富自由其實很近。
但想要財富自由真有那麼困難嗎?或許單靠心怡目前手邊資產能在60歲前達成願望。
如果以心怡目前保障型資產高達518萬、防守型資產1400多萬、進攻型資產僅有250萬,分配比例為24:64:12現況來看,如果維持投資組合現況每年約8%獲利計算,要達到3億身家需要40年9個月。

但如果能將保障型資產降低至6%,防守型資產降低為31%,進攻型資產提高到63%,就目前心怡於美股平均獲利為15%,只需要將獲利提高至20%,16年又8個月就能實現3億身家目標。

但事實上3億真的是必要目標嗎?如果以心怡希望的未來生活來看,即使加上換房、換車及新房裝修等開銷,也只需要1億3千多萬資產,同樣投資組合、同樣獲利只需要13年,心怡於50歲前就能實現財富自由夢想。
給大家的財富建議:比起追求金錢,更該追求使命。
雖然心怡有相當大機會達成財富自由的夢想,但在諮詢過程中我也發現她對未來的不安感,主要原因來自缺乏「使命」。即使可以靠著理財就擁有不錯的生活,但缺乏使命可能會讓人覺得人生沒有重量感。除了追求財富自由,我常常建議學員建議一定要找到「沒有錢也會願意做」的事情,才有辦法創造更多財富,所以建議目前待業中的心怡可以趁著目前還沒有生活壓力,找到「使命」並做為主動收入來源。
我也會透過一連串問題引導學員,從這些問題的答案中找到一個方向後確實執行,無論透過創業、找到相關產業或相關職位,建立屬於自己的中長期志業規劃。在執行跟學習過程當中,也能夠找到更多元的新道路,這是每個成功者在找到財富事業前必經之路,藉由系統性的分析、規劃及目標設定,讓自己找到真正的人生快樂泉源。關鍵在於:你有找到屬於自己的「使命」了嗎?

本文章內容由「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