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醜嗎?》:許多曾經被你當成「毫不起眼」的美,裏頭往往藏著恆久的大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議論城市的美,並不會讓城市立即變美,但如果讓對話的聲音一直存在,那麼城市會朝向屬於自己的樣子而長著、也老著。從而讓日常的「審美」這件事變得深刻,看見更多曾經被你當成「毫不起眼」的美,那裏頭往往藏著恆久的大美。
文:林淵源(建築師)
我們的城市美不美?
這個問題從當年讀建築系的時候,就開始有人問我,可是我的答案卻是隨著自己年紀增長,而變得越來越模糊。這當然非關老花眼或是審美疲勞,而是越發覺得,當我們在問這個世界的種種美或不美的時候,是不是得先想一想,「美」是什麼?
「美」這個字很尋常,從小就圍繞在我們的身邊,但關於美的意義,大部分時候,我們卻只停留在淺層的「漂亮」與否,少有人真正用心挖掘其字義的底蘊。久而久之,我們也讓自己活在淺碟意義的日常,於是就只用「漂亮與否」理解周遭事物。而這樣的習以為常,也建構了一種只討好眼睛的審美價值。
這也正是公共電視台「藝術很有事」第73集節目《台灣,醜嗎?》的意義,我總覺得,如果一個城市裡有好多人在討論「城市美不美?」、「公共空間美不美?」、「我們的建築美不美?」,就表示越來越多人啟動了獨立思考與不盲從的自覺與反省。
在這一集節目中,由兩位青年建築工作者為我們帶出思考的起點,一開始就讓觀者不由得自問:「我們居住的現狀是從何而來?又該朝向哪裡走去?」這些看似平常的提問,卻像重擊般的哲學省思,帶著我們展開一趟「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般的城市小壯遊。
影片中,導覽者帶我們走進新竹這個百年風華堆疊出來的城市,深入了城市被忽略的空間,進行美學可能性的再探索。讓一處老舊到莫名所以的公共建築,蛻變出新的表情,成了新的街道風景,讓建築被人重新看見,也讓市民重新看見街道的公共性。
接下來,龔書章老師提醒了我們,「美」不該只靠視覺分辨,而「醜」也不是由好惡粗糙地定義。我們可以拉開更廣闊的歷史視野,欣賞聚落的有機成長,看見城市原生紋理的珍貴性。關於「美」這件事,應該是對城市發展的脈絡更多元的爬梳後,所體會的包容與共融。

走出了歷史蟲洞之後,再由王俊雄老師,帶著我們走進一個以「幸福」為名的公共空間改造案例。在這裡運用「減法」的設計思維,打開了一所小學校園的圍牆,形成透明的邊界,也縫合了人行空間的視野,落實了「步行城市」的理念。
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那座沒有年齡限制的溜滑梯,喚起了參與者的童心,卻無需任何矯情的童言童語的具象圖騰,為我們上了一堂充滿啟發的美術課。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聽到看畫展的人問:「這在畫甚麼呢?」、「怎麼畫得不像?」等等如同四則運算般的問題,總想在某個藝術對象的身上,快速找到四海皆準的答案。結果卻是花時間解一個不存在的方程式,而錯過了美好的心靈饗宴!這也正是淺碟型審美觀的社會現象之一。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隨著資訊快速分享的時代來臨,文字與影像狂潮造就一股又一股的資訊海嘯。上一封才剛收到還沒空細讀的網紅景點介紹,卻可能在下一封的訊息裡告訴你,它已經過時了,請關注下一個吸睛打卡點,不斷輪迴。奇怪的是,居然沒有人察覺自己其實已經消化不良,卻只是焦慮於資訊不足的恐慌,於是再度掉進另一個囫圇吞棗。
而這廂正泅泳在種種「類知識」的資訊風暴時,那廂卻不斷有揮著美學大旗的「美學人士」,拼命將外國的建築風景移植到自己的街道,再冠上美麗深邃的詞彙,讓「極簡主義」、「侘寂」、「Art Deco」等這些原本該是慢慢品嚐的文化底蘊,成了商品說明書的文案,再度投了「淺碟審美觀」的速食胃口。
曾聽過一位美學大師語重心長地說:「我們的美學太多,美太少。」諷刺的是,後來我也在某則醫美廣告的文案上看見這句話,旁邊配了一張剛完成微整手術的網美照片與破萬的按讚數字。

我曾寫過一本書,書名叫《建築師很有事》,其實更有事的是台灣的建築。可是就像我書裡面講的,如果一段愛情裡所有的對話都是「沒事、沒事」,我敢說這段關係一定非常有事。而如果你跟他還有更多的他們,也都覺得台灣的建築很有事,那表示這塊土地上很多人都在關心這個議題,也正為了捍衛各自心中的答案爭論著。
像最近剛剛開箱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一露臉就火上了風頭。有人覺得這盤皮蛋豆腐真讓人難以入口,偏偏就有人覺得創意無比。揶揄與讚美的聲音在媒體上你來我往,互不相讓。
可是歷史告訴我們,這種城市建設的美好與否,往往都得等待時間的積累才得見分曉。就像當年貝聿銘在巴黎羅浮宮揭幕的玻璃金字塔,還有更早之前曾讓市民吵翻巴黎天空的艾菲爾鐵塔,都從當初的驚世駭俗,變成今天好多人旅遊時的美好回憶。

議論城市的美,並不會讓城市立即變美,但如果讓對話的聲音一直存在,那麼城市會朝向屬於自己的樣子而長著、也老著。從而讓日常的「審美」這件事變得深刻,看見更多曾經被你當成「毫不起眼」的美,那裏頭往往藏著恆久的大美。
談了半天,這篇文章並沒有要回答開頭的那個老問題「我們的城市到底美不美?」但請別誤會了!不是這個問題不該問,相反地,我們應該要時常問,從不同的角度去問,用不同的立場問,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階段問。不過請記得,先別急著要答案,就讓思考與討論在你我之間多飛一會兒,讓更多人都來問,也都來想這個問題。
「美」應該是一種疊石成山的「緩」素質,只要持續找尋,我們就會一直走在朝向美的路上,萬物如此,城市也是。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從影業小編到台灣變色龍,UG is hot with Photoshop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做最精彩的你自己」的白靈、跨年大唱 First Love 主題曲的白冰冰、手機桌面幸運女神美輪明 —— UG is Hot,那個總是出現在大樓屋頂上的人緊追時事梗,彷彿他的衣櫃裡有無限的道具隨手捻來都能搭上。充滿 B 級感的變裝加上高超的 Photoshop 技巧,讓一個人以千百種人設亮相。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平時身為平凡上班族的 UG 是怎樣煉成社群百變女王的,而他最愛用的 P 圖小撇步又是哪些呢。
從「過氣網紅」到「最快的變裝民眾」
許多人認識 UG 是因為他 2009-2010 年 cover 少女時代的精湛模仿,當時甚至受邀上韓國綜藝節目《Star King》與偶像相見。在 15 年前,所謂「網紅」一詞還未被廣泛使用的時候,那年還只是個大學生的 UG 用他的熱情示範了追星的極致,並在社群網路上發酵。不過 UG 並沒有選擇走上演藝之路,如今回看往事直笑說自己是「過氣網紅」,他反而在近年不斷透過變裝「成為」各種偶像,反映時事的速度堪稱「最快的變裝民眾」。
「我變裝的故事要從小時候說起,」小學時迷戀美少女戰士華麗的變身,加上看綜藝節目中反串藝人帶來的娛樂效果,「我覺得這個東西我好像做的來,而且與其被大家說你『有點娘』,不如把它轉換成一個表演的形式,就會變得很光明正大。」UG 不只自己表演,也帶著同學在兒童節大會上跳徐懷鈺,從小就展現自信光芒。
社群在走 Photoshop 要懂
若從很早就在 Instagram 上追蹤 UG 的朋友,應該會發現他從某個時期開始,照片中的場景從居家環境大量轉換到一個大樓的頂樓——那正是 UG 任職電影發行公司的頂樓。「我剛進公司老闆就知道我會變裝,有次《穆荷蘭大道》特映會老闆就提議我扮成電影中的角色,讓觀眾可以來合照,」UG 聊到公司很支持讓他很合理地時常扮裝,「讓我覺得哇原來這在一個 30 幾歲的上班族身上是件被鼓勵的事。」也因為如此他對變裝愈來愈認真,也開始用變裝的形式參加同志遊行等等的公眾活動。
平時的 UG 除了經營自己的社群平台之外,也時常利用 Photoshop 製作工作所需的宣傳素材、電影周邊等,「我們三不五時就要拍一些商品照,公司頂樓剛好很漂亮就會上去拍。」雖然從大學時期就學了各種影像處理的軟體,「Photoshop 還是最直觀的!」UG 說在電影發行公司當小編,幾乎每天都會用到 Photoshop,不管是 banner、gif 動圖還是小型印刷品通通都可以用 PS 搞定。
看我 Photoshop 三十六技
社群上火熱起來的事件通常是沒有預告的,但 UG 總是能抓住這些時事梗的精髓,他對於挑選變裝的角色也有一套自己的邏輯,「通常以我自己喜歡的影視或音樂作品為主,時事的話,除了社群上的熱度之外,我也會選擇有很明顯特徵的,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是什麼!」仔細看 UG 每次扮演不同角色,神情絕對都是最到位的。
不僅變裝角色多元,UG 的 P 圖技巧也是三十六技各種搭配!在這次採訪中 UG 回歸初心,化身成他的變裝啟蒙「美少女戰士水手月亮」,並且首次公開分享了幾個在後製變裝照片時最愛的 PS 祕技!

首先是修圖最經典招式:去背!Adobe 推出了「物件選取」工具讓去背變得超簡單,只需要開啟圖檔點擊「物件選取」,Photoshop 就會自動辨識畫面中的關鍵物件,不到 10 秒就幫水手月亮去背完成。接著 UG 使用「色相/飽和度」調整功能,增加漸變疊加與外光暈,把水手月亮變得閃閃發亮。下一步在背景加上星空圖案與不同 pose 的水手月亮之後,UG 到圖層區調整不同物件的「混合模式」,選擇「濾色」然後調整「透明度」,只要簡單拉動一下就能讓水手月亮與星空自然地融合
Everyone can Photoshop!百變人生沒有侷限
在今年大港開唱的演出者介紹裡,UG 被以「台灣變色龍 aka 屋頂皇后 aka 變裝民眾」這個串超長的頭銜介紹,這三個稱號似乎點出了他被大家記憶的不同面向,包括從最早 cover 少女時代紅到韓國,一直到公司頂樓的精彩變裝。
這些年來 Photoshop 陪伴著 UG 不斷超越,不斷成為那個最精彩的他自己,「變裝對我的人生帶來的改變,除了成就感之外,最重要的是創造了更多的連結,」如同在性別運動中的站在最前排、最吸睛的變裝皇后們,「變裝可以是一種溝通的工具,鼓勵很多可能到很多對自己的狀態還不是很了解的人。」採訪尾聲,我們問 UG 下一個角色會扮誰?他笑說還不知道,「但一定是好玩的!」

Everyone can Photoshop!百變無法侷限,Photoshop提升你的創意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