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偽魚販指南》作者林楷倫:魚販或許社會形象低下,但以經濟能力來看,我們的階級其實算高的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偽魚販指南》是林楷倫的職人書寫,「我寫的都是日常,希望大家能理解我這個人,和我所代表的身份。」字裡行間,我們讀到魚市的氣味,魚販、顧客間的交流互動、人情羈絆,「我相信即便不是魚販,讀了都能共感,既然你能共感,那為什麼要歧視呢?」林楷倫笑道。
文:愛麗絲
「我也想當比目魚啊,躺在沙子裡耍廢,有東西吃我再跳起來一下就好。」林楷倫也想舒服度日,但自己開發出的「魚之占卜」卻讓他事與願違,「我是鮪魚,鮪魚就是工作狂,紅肉魚是不能停下來的,要一直游下去。」

魚販是高勞動、高工時的職業,自凌晨三點到下午一點,購入漁獲、吆喝販售,是他們日復一日的魚市人生。
「書名《偽魚販指南》,為什麼是『偽』?因為我有其他斜槓身份在。」除了賣魚,林楷倫還有作家身份。「開始寫作大約是2019、2020年,為了陪伴孩子,我調整自己的工作份量,也開始覺得該培養副業。」林楷倫利用魚市下班後、接送孩子前或孩子入睡後的空檔時間執筆創作,接連以小說作品獲獎。
林楷倫的小説作品《雪卡毒》寫漁港魚市,《溪底無光》寫賭徒心態,或許是虛構故事,卻更貼近現實。「小說讓讀者的帶入感很強,明明自己不是那個角色,還是能進入角色心境,反思作者想說的是什麼。」那林楷倫想說的是什麼?「其實我把自己最私密的心事、對世界的想法都寫在小說裡了。」
如今,林楷倫出版第一本散文作品《偽魚販指南》,書寫他親身經歷、旁觀他者的魚市人生。不同於對小說的現實投射,他的散文倒像旁觀,「我們在魚市不只是買賣漁獲就走,還有無可避免地與人交流。」林楷倫無從替周遭人物代言,但他以文字呈現曾與自己生命交會的靈魂——看的是日常,寫的是人生。
「有時候我對自己的寫作是沒自信的,文學從來不是我生命中的選項,」林楷倫謙稱自己不是文藝青年,只是拿起筆,把自己想說的寫下來。他說文學不是生命選項,事實上,賣魚起初也不在人生規劃裡。「『偽』魚販,我也曾希望自己只是偽裝,一開始我並不想當啊,是不得已的。」
「他大概就是賭我不會離開魚攤」

賣魚是從阿公那代開始的家業,接手重擔則是一點一點地,落到無從逃避的林楷倫身上。「以前長輩總跟我說:『好好做,以後這些都是你的。』」林楷倫略顯無奈,「對啦,只有債啦。」
林楷倫出生那年,父親中了愛國獎券,「我一直在想,他是不是把自己和我這輩子的偏財運都用光了?」童年時期,林楷倫的父親曾經營泡沫紅茶店,月入七十萬,「也許是賺得太容易、太輕鬆,為了打發時間,他跑去賭博。」父親每回豪賭一、二十萬,討債、地下錢莊、高利貸,逐漸找上門來,「我不懂,我們家不是挺有錢的嗎?為什麼會面對這些?」
父親一賭再賭,債台高築,沒有清償的日子,一家人落入無底深淵。「人好像只要相信自己有某種運氣,就會不斷孤注一擲。」林楷倫親眼所見,賭徒總想一搏翻身,卻忘記若回歸原點,自己從來不需要翻身。
輸掉店面,父母離異。父親嗜賭,也賭上林楷倫的人生。
自國中起,林楷倫沒有假日,同儕歡快玩耍的時光,他在魚攤招呼買賣,一路做到殺魚、批貨。「我的父親,大概就是賭我不會離開魚攤吧。」他曾想繼續讀書、往社會學教職走去,但考上榜首報喜的電話裡,父親只淡淡地問:「那你下午要來賣魚嗎?」

林楷倫扛起魚攤與債務,以為只要認命咬緊牙根,一切終會好轉,「但我爸還是在賭。」林楷倫曾告訴父親,自己能替他清償債務、能讓他不愁吃穿,只求他別再賭搏,「他不願意。」父親以林楷倫的名義私下向親友借貸、將他辛苦存下的積蓄理所當然地挪為己用,「我無法理解,他怎麼能這樣對待我?」
在林楷倫背起家業,努力將人生導回正軌時,父親卻像從背後捅了他一刀。林楷倫曾覺得能無窮盡地原諒父親,卻逐漸心灰意冷,「我不知道他有把我當兒子看嗎?或者只把我當成在工作上能利用的對象呢?」
最好的關係是沒有關係
「我和我爸最好的關係就是沒有關係。」乍聽無情,卻是林楷倫不得不替自己設下的最後一道防線。為了保護自己與妻小的家庭,不再被拖下水,林楷倫逼自己視若無睹,絕不心軟,「我必須切斷與原生家庭的連結。」
許多家庭視長孫如珍寶,但同為長孫的林楷倫,感受到的卻大相徑庭。「我們家最受寵的,大概是我父親吧。」林楷倫記憶中的父親彷彿只愛自己,獨善其身,「但我爸非常會維護、包裝自己的外在形象。」鄉里之間,父親是待人謙和、左右逢源的好好先生,但回歸家庭,父親備受長輩疼愛,卻讓晚輩一再失望,「他好像厭惡這個家庭,卻又無法離開這裡。」

林楷倫也曾抽不開身。大學與研究所期間他兩地往返,上午上課、下課賣魚,曾與阿嬤同住、一肩擔起照護責任,但這些付出卻被棄若敝屣。「好像當我們習慣一個人的付出,就認為理所當然,甚至當他沒有任何其他才能。」於是,陪在身邊默默付出的,卻常是第一個被遺忘的。
離開原生家庭,是林楷倫別無選擇,最後能保護自己人生的方式。
既然你能共感,為什麼要歧視?
「像我們這種童年、家庭有缺憾的,都想盡力彌補,不要重蹈覆徹。」林楷倫笑稱自己只希望一雙兒女對自己負責,找到真心想做的事,快樂過生活。
希望兒女接手、擔任魚販嗎?林楷倫認為這未嘗不可,但仍以孩子適性發展為優先。
若問許多魚販,大多不願意兒女接手。在社會大眾眼裡,魚販似乎是低人一等的職業。「難道當魚販就髒、臭、窮嗎?」以林楷倫職人目光來看,魚市不過是另一種職場樣態,或許有不少人情眉角、不同世代間交易模式得熟悉,但絕不低賤,不容輕視。
「大家都以為魚販很窮、沒讀書才去賣魚,」其實不然,林楷倫是不得不接手家業,但年輕一輩的魚販不乏高學歷,賣魚反倒是縝密思考、精明打算後的理性選擇。「魚販或許在社會形象低下,但以經濟能力來看,我們的階級其實算高的,」林楷倫說魚販一職若肯努力,其實存錢飛快,只因社會傳統框架,隱隱承受不平眼光。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