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今日俄羅斯,明日中國?」歐洲對中國關鍵原物料的依賴有多危險?

「今日俄羅斯,明日中國?」歐洲對中國關鍵原物料的依賴有多危險?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能源轉型、電動汽車、數位化 ——若缺少工業金屬和稀土,便無法實現氣候保護目標。問題在於,絕大多數關鍵原材料來自中國。對歐洲而言,這種依賴性有多危險?

文:Insa Wrede

被烏克蘭戰爭震動的歐洲試圖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供應的依賴,而一個更大的危險正悄然而起。風力渦輪機、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和計算機晶片都需要工業金屬和稀土。日益增長的數位化和能源轉型,將繼續推動對這些特殊原物料的需求,但採礦業往往集中在世界上少數地區。

中國有可能在未來構成大麻煩。因為,多種原物料,德國均進口自該國。對未來技術,這些原物料不可或缺,而且,我們對它們的需求量還會增加。再者,不僅在採礦方面,在原物料的深加工、精煉產品生產方面,也都存在極高市場集中度——中國是最重要生產方。

重要原物料幾乎均由中國壟斷

歐盟在大多數金屬方面對進口的依賴程度高達75%到100%。而在定義為「關鍵」的30種原物料中,有19種主要由中國提供,其中一些原物料幾乎被中國壟斷:例如,鎂(93%來自中國)、稀土(98%)和鉍(93%)。

未來,這一依賴性還可能更大。據歐盟估計,到2030年,僅鈷的需求量就將比目前高出5倍。電動車產業需要極高數量的鋰電池,到2030年,對鋰的需求可能會增加18倍,而至2050年,甚至可能增加60倍。

依賴性可被用作政治籌碼

早在2010年,就出現對中國利用其原物料實力作為政治籌碼的疑慮。當時,北京限制出口稀土,立即導致國際市場上價格急劇上升。此事後被提交世貿組織,中國遵守仲裁結果,撤銷了出口限制。

然而,歐洲不一定由此就能確信,未來也能滿足增加的需求。根據《德國商報》2022年3月25日的報導,2021年1月,中國工業和訊息化部專家曾討論中止向美國供應稀土。

其實,若中國有朝一日減少供應原物料,歐洲也不應吃驚。在最新五年規劃中,北京已明確表示,將減少原物料密集型商品出口,更多用於滿足國內需求。根據該規劃,中國要在未來成為關鍵技術的國際市場領導者,而不是出口原物料。

此外,中國也希望到2060年實現氣候中立,為此,就像歐洲一樣,需要關鍵原物料。一段時間來,北京一直在為此做準備,其中包括經由大量投資和合約確保從境外,例如從非洲,獲得原物料。

德國試圖減少進口依賴性

至少,德國意識到了原物料安全問題的嚴重性,多年來,已致力於實現原物料進口的多元化。例如,稀土現在不僅從中國而且也從巴西進口。此外,2010年,德國設置了原物料局(DERA),凸顯了對關鍵原物料及其可用性的重視。

每兩年,DERA都會對選定的精煉產品的來源進行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德國仍會在相當長時期不能不從中國進口關鍵原物料,結論:對中國的依賴性仍然很高。

在這方面,中國甚至無需有意傷害他國。因為,中國也更關注可持續性發展和環境保護。去(2021)年年底對鎂生產商進行的環境檢查,導致一些生產商不得不停止生產,價格則從每噸2000美元飆升至1萬美元。

歐洲可促進自家礦業

在歐盟層面,原物料安全問題也已成熱門議題。2020年秋,歐洲原物料聯盟(ERMA)成立。該聯盟旨在改善歐洲工業的供應安全,其中包括原物料進口多元化,以及歐洲開設自己的礦場,並擴大加工份額。

畢竟,歐洲也有原物料。即使是德國,也能在萊茵河畔的花崗岩層和薩克森州的厄爾士山脈(Erzgebirge)找到鋰。
問題在於,歐洲人通常不希望在自家門口出現骯髒的礦場。例如,在西班牙,就有人抗議在埃斯特雷馬杜拉(Estremadura)的開礦採鋰。塞爾維亞和葡萄牙人也抵制本國的鋰礦。

另一個問題是,如何為新的採礦和加工原物料設施提供資金。歐洲缺乏風險投資。若只考慮價格,歐洲產業便無競爭力可言。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一直補貼原物料開採,大規模增加其加工能力,且環境法規相當寬鬆,從而使低價成為可能。

回收和儲存

事實是,原物料貧乏的歐洲將無法用自己的礦山來滿足其需求,因此,更需注重節約、不浪費,以有助於解決這一問題。為此,歐洲計劃強化循環經濟。只不過,回收自有其侷限性。

德國材料局專家布赫霍爾茨(Peter Buchholz)指出,只要對原物料的需求持續增加,德國便無法僅經由回收滿足其需求:「工業界只能回收既有數量。40年前,全球銅需求量約為1000萬噸。如今已超過2000萬噸。」此外,含銅產品有時會用上數十年,其中的銅材料便無法用於他需了。

為在進口缺失的情況下保護自己,許多歐盟國家、美國和日本已大規模儲存金屬和原物料。德國迄今主要儲存的是石油和天然氣。

在相關問題上,萊布尼茲熱帶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主任布賴施維茨(Bleischwitz)提出一個有意思的觀點。他指出,在憂慮對中國的依賴有多危險時,不應忘記,「中國也依賴從德國進口」。他強調,「大流行瘟疫爆發前,中國從歐洲進口的原物料多於出口,例如農業和林業產品或加工金屬。」因此,他認為,所謂的依賴性是相互的。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經《德國之聲》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