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金錢的另一端是「人」》:為什麼許多國家債臺高築卻沒破產?那是你誤會了「政府舉債」的意思

《金錢的另一端是「人」》:為什麼許多國家債臺高築卻沒破產?那是你誤會了「政府舉債」的意思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家庭不斷借款,總有一天會破產,但是,現在日本政府的借款已經超過一千兆日圓,依舊沒有破產。從「是誰在工作」來思考,就不會覺得那麼不可思議了。

文:田內學

為什麼有的國家高額舉債卻沒破產?

債臺高築的家庭總有一天會破產,但是現在日本政府舉債超過一千兆日圓卻沒有破產,實在很神奇。

如果你感到不可思議,那你就是誤會了「政府舉債」的意思。

QUESTION 13:日本政府增加借款,會苦了未來世代?

A當然會苦了未來世代

B看錢是借來做什麼

C看錢是讓誰去勞動

ANSWER:C看錢是讓誰去勞動

我們無法「讓未來的人勞動」

二○二○年,在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的影響之下,我們的生活丕變,遠距上班普及。超越距離,讓遠方的人為你工作成為可能,但是超越時間,讓未來的人幫你工作的時光機還沒有發明出來。

可是,為什麼你會認為「政府舉債就是讓未來的國民勞動」?

二○二○年度日本政府的預算是一百二十八兆日圓。我們來看看下方的圖表。

213
Photo Credit: 先覺出版提供

上圖是歲收(日本政府的收入),呈現如何籌措到一百二十八兆日圓。稅金的收入(租稅、印花稅)約占一半,六十四兆日圓。其餘的部分,有高達五十八兆日圓預定用借款(公債)的方式補足。

下圖是歲出(日本政府的支出),呈現如何使用經費。幾乎所有的錢都用在國民生活上,但是有約二十四兆日圓(國債費)用在償還借款。其中本金還款十五兆日圓,剩下的是利息。

一年還十五兆日圓,但是又借五十八兆日圓,光是一年就多了四十三兆日圓借款。

二○二○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延燒的特殊狀況,比往年增加三十兆日圓的借款,總負債額已經超過一千兆日圓。

看到這個狀況,不禁擔心得想要大聲疾呼:「政府每年拿發行國債這把『萬能鑰匙』來籌措金錢,會讓未來世代負債越來越多。」不管怎麼看都是很嚴重的問題。

不過,是不是有點奇怪?

借錢真的是債留子孫嗎?明明就沒有時光機,怎麼把未來的人帶過來為我們工作?

到底是哪裡看漏了?政府舉債又是怎麼一回事?

避險基金也想挑戰的「政府舉債之謎」

有這麼龐大的借款,為什麼日本沒有破產?

我初次遇到本書一開始介紹的「政府舉債之謎」是在二○一○年。債臺高築的希臘政府幾近破產,希臘國債暴跌,歐洲金融市場為之混亂,引發「希臘危機」。

我當時在高盛證券負責日本國債交易,連日都有海外種避險基金來詢問交易事宜。

「日本政府借款金額也很驚人,怎麼可能不破產。繼希臘之後,下一個就輪到日本了。」他們抱有這種想法,所以打算放空日本國債,藉此海撈一筆。

電視上的專家們也說:「再這麼下去,近幾年內,當銀行沒辦法再繼續買日本國債(銀行借給政府的錢不夠),日本財政就會破產。」

這在高盛證券內部形成很大的爭論。有可能變成壁紙的日本國債,再繼續交易下去,真的沒問題嗎?

我們最後的結論是「日本不會破產,國債也不會暴跌」。事實上,也真的沒有暴跌,避險基金幾乎都是大虧。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認真思考「金錢是什麼」「借款是什麼」,成為撰寫本書的契機。例如在〈第5話〉中提到的,存款會反過來變成借款,所以如專家們警告的,銀行沒有錢可以借給政府的狀況,過了十年,直到現在,依舊沒有發生。

這種金融或經濟的議題很容易變成專家們的事,但是任何問題的本質都是很簡單的。為了解開政府舉債的謎題,我思考的方向也很簡單,到目前為止也提過好幾次——

「到底是誰在勞動?」

政府的預算不是分配金錢,而是分配勞動

光看前面的圓餅圖,會只看到金錢的出處,感覺好像只要編了預算,想要的東西都能到手。但是,就像我們一路以來不斷確認的觀念,勞動的不是金錢,而是金錢背後的「人」。

就像寫這本書的當下,我們正與新冠肺炎搏鬥著,醫療院所無法再收容患者,不是因為政府預算的問題。即使給了預算,如果沒有足夠的醫護人員,也無法提供更多的醫療服務。

現在的我們得到的產品或服務變多,不是因為預算增加,或是舉債造成未來負擔,而是現在的人們增加了勞動所致。即使自己沒有多付出,也必然有人增加了勞動。

如同政府發放補助金一樣。我們之所以可以用補助金來買東西,是因為有人工作,製造了產品。

也就是說,所謂的政府預算分配,分配的是我們的勞動。編列很多預算的項目,就代表要投入很多勞動。

戰爭時,國家政府會大幅增加軍事相關預算。人們的生活變得困苦,是因為很多勞動力被軍事相關產業剝奪。如果只著眼於金錢,就無法察覺到這個事實。

政府付錢的時候,一定有人收下這筆錢,並且付出勞動。我們的生活能夠變富足,是因為這些人的勞動所產生的效用。並不是發行國債,轉動萬能鑰匙就能輕鬆達成。

即使沒有未來的人替我們工作,但是政府借款不斷累積,總有一天還是得歸還。不過,請不用擔心,未來的世代不需要勞動就能還款。

只有「讓別人勞動」才需要歸還

我們花費了一千五百億日圓建造新國立競技場。對於這些政府借款來的費用,將造成未來世代的負擔,你心裡感到很歉疚。

這個時候,專家這樣說明:

「即使借了一千五百億日圓,但因為完成了有一千五百億日圓價值的國立競技場,所以沒有問題。有什麼萬一,可以把國立競技場賣掉來還款。有一千五百億日圓的經濟價值,也增加了雇用。為了驅動經濟,發展建設是好事。」

總覺得這樣說明似是而非,如果理論正確,那做什麼都是好事。二十年後,國立競技場的價值可能掉到只剩五百億日圓,而且沒那麼容易脫手。一旦狀況演變至此,為了還款,就必須增加一千五百億日圓的稅收。未來的國民一定會生氣,怨恨現在的我們吧。

跟專家爭論是無用的。應該是說,他們對經濟的看法是以金錢為中心,所以無法探討到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