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大人物:還想為我的海做些事2】女子海洋力,黃紋綺:有沒有可能,用人人都吃對魚的方法一起行動救大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紋綺記憶中,看過爸爸落淚兩次,兩次都是為了她、兩次都輸給了大海。但她沒讓父親的眼淚白流,這位海洋女力以花蓮七星潭為基地,情熱地推廣食魚教育並且發光發熱中。
文:陳淑玲
還想為我的海做些事
被海擁抱的台灣,人人都該是熟悉海洋的一份子。然而許多人不但不熟悉海、怕水、甚至幾乎不了解回海。而有這樣一群人,在基隆和平島、花蓮七星潭等地,正積極熱情在為自己的大海多做些事,用自己的方式讓海洋永續,邀請更多人一起來加入中。
即刻報名,聽聽「黃紋綺」永續的故事
**參加一場來自未來的展覽**
1. 前往【2222未來選擇地】展覽購票頁
2. 點選立即報名購買 3/11 限時單人+講座套票13:30「未來人的海很藍很藍」
3. 收到通知信確認報名成功*現場加碼:於活動現場出示「加入未來大人物會員」成功畫面,即贈驚喜小禮
延伸閱讀:洄遊吧 黃紋綺 參與「對談2222」相關報導
「台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每個認識黃紋綺的人,幾乎都聽過她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的確,日常生活常見:一群人假日興高采烈出遊抵達漁港,尋得了港邊海鮮餐廳、喜滋滋點上一盤生魚片上桌,大吃一口鮮切鮭魚生魚片直誇新鮮好吃。但你知道嗎?這口鮭魚怎麼會新鮮?台灣90%的鮭魚仰賴進口、年進口量更破一億美金。如果都只點鮭魚享用,那千里迢迢去漁港為的是什麼?
四面環海的台灣,你我都是海洋的子民,甚至很多人都是望著這片大海長大的孩子,黃紋綺也不例外。生長在台北、小時候最期待長假的到來,只要一放假,紋綺便會回到媽媽的故鄉花蓮七星潭,戲水玩石。她經常看著七星潭海邊,那片海的遠方,叔叔伯伯們的船隻在定置漁場內捕魚,到了下午再看小漁船到岸邊「衝浪」接魚。對她來說七星潭大海是她的忘憂海灣、繾綣的海浪是她的暑夏玩伴。卻怎麼也沒料到,研究所畢業後這兒會成為他的創生基地的起點。
兩次爸爸為她流下的眼淚對手都是大海
其實紋綺是大人口中「品學兼優」的孩子,求學路上幾乎都是讓大人們不怎麼擔心的乖小孩,直到考上大學,嚮往大海、也渴望能走向獨立的她填選了南部的中山大學,她想試著離開家裡、且停留在最靠近海洋的學校就讀,這一選讓爸爸為她流下了一次男兒淚,自小手捧在掌心上呵護長大的女兒竟然要到最遠的南台灣讀書,紋綺帶著爸爸的不捨開啟了「海洋環境工程學系」的人生旅程,好學且熱愛海洋的她循著與教授的學術安排,一路求學讀完學士、碩士,並且計畫性地在研究所畢業後預計出國攻讀相關科系博士。
只是熱愛大海的她卻在萬事俱備即將出國的前夕踩了煞車,當時跟著教授遊歷各國接觸的學術研究雖然喜愛,但她卻在實務研究的過程中發掘自己心中那個狂熱愛海的心。紋綺決定幫自己的人生急轉彎,「我想放棄出國留學回花蓮七星潭、我想認識更多台灣的海洋與生態,更想用自己的力量讓台灣的大海永續發展。」小小年紀說出這些驚人之語,讓爸爸再度流下眼淚。一個小女生、放棄眾人眼中前程似錦的留學之路,反而要去漁港抓魚殺魚、跟魚混在一起?舅舅更是毫不留情地直言:「如果你是我女兒我早就把你腿打斷!」面對家人的不理解,鐵了心的紋綺卻激起了不服輸的性格。

「回花蓮創業前,我已經寫滿了厚厚一本計畫書,把曾經學過的研究加上對自己熱愛七星潭的未來發展寫得透徹。」將自己腦袋裡滿滿對大海的熱愛轉化成完善且構思完整的計畫。紙上計畫之外當然對魚的「實務知識」也要扎根學,她經常追著經營定置漁場的舅舅詢問、觀察且提出問題;更到魚市場蹲點,從魚販第一現場學殺魚、學魚的知識,從魚販身上、客人身上聽見最第一手的魚知識、料理撇步,例如怎麼處理魚最能保有魚肉本質與沒腥味、哪一種類的魚搭配特定食材還能迸發出新滋味……她覺得,這些已經熟門熟路的魚販與客人,根本通通都是藏於市場民間的魚類教授。
有沒可能用一點改變的行動友善你我的大海
超有行動力的她更主動加入花蓮的「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扎根從海洋的第一線接觸起,在這裡遇到了事業上志同道合的夥伴,2016年28歲那年,準備了一整年的計畫終於開花,她與大海愛的結晶「洄遊吧FISH BAR」在七星潭畔成立。

回歸到初心,想讓台灣「不要只有海鮮文化、也要有海洋文化」的理念,她們展開的是一場長期、低調卻又想要讓台灣海洋永續的食魚教育之路。基地幾番更迭之後,設置在正對七星潭「海景第一排」的遊客服務中心二樓,循階梯走上樓,一隻隻畫得可愛且等比大的魚兒看板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她們思索著,怎麼做能讓大眾接受呢?要喚醒台灣海島子民的食魚教育,那就該從小朋友開始,要讓購買者有感更想購買友善魚類,那就該從付錢買魚的爸爸媽媽著手。
於是「鮮撈魚貨」、「活動體驗」、「知識觀點」三大元素當成洄遊吧創業理念,從產地到餐桌最近的距離當成實際教育過程。一系列的遊程裡,特別針對親子課程來讓大小朋友加以設計,內容活動包含先讓所有人站在七星潭,感受自然環境與歷史文化的痕跡,並在館內設置與遠方定置漁網相同的「迷你版定置漁網」實際讓大小朋友可以知道為何定置漁網捕魚為「較永續捕魚方式」。知道大海的知識後,接著實際一整隻生魚上桌,藉由摸魚、看魚的魚明星握手見面會讓所有人更了解魚類真正的模樣,最後再自己DIY煮出魚料理。
「同樣都是捕魚,定置漁場使用的漁網,因為網孔大、所以只會捕捉已經成熟體型的大魚。而使用固定在近海的定置漁網,所捕抓到的就是洄游在本地的魚種,吃近海捕抓的魚、讓小魚也能持續生活,這就是定置漁網之所以被稱為相對永續漁法的原因。」

從無感吃魚到五感吃魚
除了實際感受、吃魚摸魚來改變海洋認知,洄遊吧強調在對的季節吃對的魚種也是一種友善地球的做法,因此他們結合在地幾家定置漁場提供穩定洄游魚種漁貨,處理完善後冷凍包裝出貨,最特別的是每一片、每一隻魚都擁有自己單獨的身分證「專屬溯源標籤」,包裝上面載明清楚的明確產地、明確魚種來源就是對品質與教育的再進一步認證,掃描QRCODE進去專屬身分證網頁後,更有清楚溯源記載、甚至烹調方式也清楚建議,這一些繁鎖且超級細節的身分正名,都是洄遊吧想提供所有吃魚者能更有意識地吃下每一口產地到餐桌的保證。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