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什麼是「長新冠」?患者康復後都會有?

什麼是「長新冠」?患者康復後都會有?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八成新冠肺炎康復者六個月後仍受「長新冠」困擾,而「長新冠」並不是局限於長者、長期病患、重症或發炎指數高的人士。

文:陳家亮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堅持身兼行政、教學及診症工作,因走在前線讓他尋找改革方向,亦能身教學生,致力培育有醫德的良心醫生)

「陳教授,我的思想忽然糢糊一片,已經反覆檢測了多次,結果都是陰性,沒有新冠復陽,就連腦素描也找不出原因,老闆卻以為我發白日夢,如此下去我怕連飯碗也不保!」

「陳醫生,我以往每天跑步個多少時,現今上二樓也感氣喘乏力,見了幾位胸肺及心臟專家也找不出原因。」「陳院長,我需要見精神科醫生嗎?」

過去兩個月,這些新冠康復者是我最常見的病人,他們各有不同的症狀,但全部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原因不明、求救無門。最近一次的醫管局高層會議,我再三指出「長新冠」將會對醫瘵及經濟帶來沉重負擔。上星期二,就連美國總統拜登也敦促聯邦政府全力找出「長新冠」的原因及治療方法。

什麼是「長新冠」?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新冠肺炎長期綜合後遺症(或稱「長新冠」)是指新冠患者康復後,出現持續一個月以上多種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釋的徵狀,包括「腦霧」、疲倦、記憶力差、失眠、呼吸困難、咳嗽、肌肉酸痛、腸胃失調、脫髮等等。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以上所有症狀,有些患者的大腦受影響比較明顯,而另一些患者的主要症狀可能是咳嗽或腸胃失調,所以這些患者往往分散到不同的專科醫生接受治療。

「長新冠」的誤解

很多人對「長新冠」有不少誤解,以為是身體還有殘餘病毒或是病毒破壞了個别器官的後遺症。亦有不少理論,例如多器官炎症、免疫系統過敏反應、精神壓力等等,更有人以為「長新冠」只是逃避工作的藉口,儘管這些理論說得如何娓娓動聽,至今沒有一種學說得到科學數據支持。

RTS5XNZ4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

中大研究團隊發現,近八成新冠肺炎康復者六個月後仍受「長新冠」困擾。同時我們亦發現「長新冠」並不是局限於長者、長期病患、重症或發炎指數高的人士。我們以宏基因學(metagenomics)分析超過1200個糞便樣本的細菌基因,首次證實「長新冠」患者擁有獨特的腸道微生態,有如手指指紋般可以識別,團隊把這發現稱之為「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透過檢測「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我們可以預測罹患「長新冠」的風險;更透過檢測康復者是否帶有「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我們可以診斷出現持續症狀的康復人士是否患上「長新冠」,其靈敏度及特異性均近90%。

此外,我們亦發現分析腸道微生態可區分不同類型的「長新冠」。例如,缺乏與免疫力有關的「好菌」會出現持續咳嗽和氣促的呼吸系統症狀;而某些惡菌則會引致疲倦、失眠、記憶力差和失去味覺等腦神經系統問題。區分不同類別的「長新冠」症狀可望為「長新冠」患者對症下藥。

從診斷到治療

我們初步研究更發現,利用中大研發的微生態配方(SIM01)醫治新冠康復者,百分之九十人士於一年後並沒有出現「長新冠」。我們正進行大型臨床研究,利用SIM01調整腸道微生態以治療及預防「長新冠」。

自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全球已有超過5億人口染疫。以香港為例,單是第五波疫情已有數以百萬計市民確診,數目極之驚人。我們正努力不懈,不單要找出腸道微生態與「長新冠」的關係,更希望為廣大市民提供預測、診斷及治療「長新冠」的方案。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標題為「長新冠?佯新冠?」)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看作者Facebook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