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永懷「寶島歌王」文夏(下):被國民政府斷生路,到了日本才能唱台語歌,真是台灣人的悲哀!

永懷「寶島歌王」文夏(下):被國民政府斷生路,到了日本才能唱台語歌,真是台灣人的悲哀!
Photo Credit: 台灣優質生命協會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文夏的歌自從政府推崇「國語」政策後,就不停被禁,台語歌的地位也不斷被醜化,甚至台灣文學界將文夏視為「讓台語歌台日混血」的元兇⋯⋯文夏曾說:「台灣人聽得懂台語歌,但台灣政府禁止台灣人唱台語歌;到日本,卻又被聽不懂台語歌的日本人,指定要唱台語歌。」

禁歌與國語政策,以及台語歌日本化的原因

雖然國民政府佔據台灣的初期,早在1948年就推動以北京話為核心的「國語政策」,但直到1956年才開始認真執行。根據音樂人杜文靖(1995)〈光復後台灣歌謠發展史〉:

「哼唱台語歌謠成了下里巴人的代名詞,被社會以次等公民對待。從那時開始,政府灌輸老師、學生:第一等人要唱英文歌、第二等人要唱國語流行歌;只有不入流的第三等人才會唱台語歌,並在學校被師長及同學認定為「沒水準」。」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講台語成為一種羞恥,連交女朋友都成為幾乎不可能的任務。許多台語歌手和台語歌謠的詞曲創作家只能轉行謀生。台灣本土歌謠遭受重創。但即便如此,人們對於台灣本土歌謠的需求從未消失。 很多已經改行的本土音樂人為日本歌曲填上台語歌詞,進一步促進了翻唱歌曲的普及,而這樣的風潮持續了好幾十年」

文夏成名之時,正是台語歌開始被打壓的時期。他的成名曲〈漂浪之女〉,是由台南詩人許丙丁填詞,他自己作曲。詞優美如詩,曲則具日本風味。但不可不為典型台語歌的經典,數十年來不斷被後繼歌星翻唱。如「西區老二」文章引述的年表,台語歌發表的空間不斷被政策打壓,文夏的歌開始一直被禁,而台語歌的地位也不斷被醜化。

聯合報520213_高原遊俠文夏歷險記[by-nc-sa]
Photo Credit: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1965年,文夏接受專訪時提到:「其他各國的作曲家們,創作一首新歌的酬金,可以足夠半年以上的開支,但我們作曲家創作一首新歌的酬金,只不過是兩三百元新台幣而已。那還有誰肯專心一意的努力去研究作曲呢?」

這當然只是一部分的理由。對此文夏說了不少,大意是:他知道近年崛起的台灣文學界,會推舉葉俊麟等本土創作者,把文夏視為「讓台語歌台日混血」的元兇。但這樣講並不公允。因為台語流行歌自1930年代肇始,日本商人為賺錢,大力扶植台灣本土詞曲創作者,開啟了台語歌的經典時代。

但隨著台灣被殖民日久,文化與喜好也逐漸日本化,到文夏這輩戰後崛起的台灣詞曲創作者,幾乎全都受日本音樂教育,風格喜好也很日式。南北歌王洪一峰、文夏(其實全都是台南人),全都留學日本,唱的許多也都是台日混血歌。一方面是當時的台灣人就喜歡這味,連極其落後的國語歌壇,也高度缺乏創作力,也多以日本曲來填北京話歌詞。國語歌壇可以這樣做不用被檢討,而台語歌這樣做,就得怪到文夏頭上,他很是不爽。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
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