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親愛的夏吉.班恩》:在長大後回憶著苦痛交織的童年,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或許看似遙遠,混合了時代當下混亂,但套用於現代卻仍值得關注的寫實小說。當我們始終認為社會正在向前發展之時,仍不自覺的忽視了(甚至帶有敵意的批評)很多正在苦苦掙扎卻仍落後的人們。
「你長大要變成什麼樣的男人?」
「妳希望我成為什麼樣的男人?」
愛格妮絲想一會,「平靜的。」她又用手梳一下他的頭髮。「不要一直愁眉苦臉。」
他臉又皺起,略有所思。「我不知道。我只是想跟妳在一起。我想帶妳到別的地方,讓我們重新開始。」
要怎麼在長大後回憶那些交織著苦痛的童年,甚至,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一直是在閱讀《親愛的夏吉.班恩》中我所疑惑的。
那是一個我們無法想像的時代,柴契爾夫人政治改革下的蘇格蘭小鎮格拉斯哥,彷彿被政府拋棄的礦工小鎮還有低迷的社會氛圍。「他聽他們說,柴契爾再也不想要老實的工人,她的未來全放在科技、核武和私人醫療服務。工業時代已經結束(......)住宅區的年輕人原本有望繼承父輩的勞工職,如今都失去未來,男人失去了男性尊嚴。」
在這樣的環境初登場的小夏吉僅兩歲,有一個長相媲美女星伊莉莎白.泰勒的母親、還有一個喜怒無常、風流成性的爸爸,原來這是母親愛格妮絲的再婚對象才生下他。在父親一次又一次的招惹其他女孩甚至直接拋家棄子後,愛格妮絲仍用旁人不解的華服與高傲來維持她的自尊,出身自虔誠的天主教家庭,酒精卻是她最後的信仰。喝到茫、喝到掛,喝到把頭放進烤爐、讓屋子彌漫瓦斯,喝到周圍會圍繞著衣衫不整的叔叔伯伯,喝到比小夏吉年長的姊姊早已受不了而遠嫁南非,喝到哥哥也關閉所有感知而逃離了那樣的家庭。
但小夏吉不這麼做,他相信母親會變好,他依然愛著這個喝醉後比較像她妹妹的母親。或許是因為從小到大,當所有人都覺得小夏吉「不正常」,那充滿男子氣概的足球隊小紅書依然抵不過他對粉紅小馬的喜愛時,只有媽媽會溫柔地看著他,肯定他的舞姿,在他被街坊鄰居嘲笑霸凌時,依然要繼續跳舞。小夏吉看著被辱罵依然抬起下巴的母親,發現了:
數學作業問她沒用。有時候,她也會害你餓肚子,連一碗熱飯都給不出來。但小夏吉現在看著她,了解這就是她勝過別人的地方。她每天都化好妝,梳好頭髮,從墳中爬出來,抬頭挺胸。她喝了酒,受盡羞辱,隔天依然會重新起來,穿上最好的大衣,面對世界。她肚子空空,小孩挨餓,但仍然梳理好頭髮,欺騙這個世界。
原來愛格妮絲的性格不只是對戀愛依存的浪漫,更是有著不對貧窮環境與低迷時代屈服於女性應該如何如何的驕傲,即便方式再怎麼糟,以我們的角度看是一個成癮者不斷墮落的過程,但難道她沒有努力過?
雖然全書看似以夏吉作為主體,但其實在書裡視角不斷切換,看得到愛格妮絲在戒酒、在挽回愛情、在得到他人信任間的徒勞;看得到離家的兄姊們心裡對家庭的拉扯,甚至是看似渾蛋的父親夏格,依然能得到孩子們的崇拜。這些切換並沒有對誰特別偏袒,讓你想要找個害人生變成這樣的代罪羔羊都難,或許也是在那個時代下活在底層處境人們的哀歌,你唯一能顧好的就是想盡辦法讓自己活下去。
然而當夏吉越信任自己的母親愛格妮絲,越想拯救她的酒癮,所有的處境卻都更加艱難,在整整超過十年的付出與挫敗後,或許夏吉其實知道,自己與母親的相同共鳴:他的性向與母親的酒癮——「沒人能變成全新的自己」。
孩子無追求利益的愛
由是枝裕和所導演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中,改編自1988年日本發生的兒童遺棄事件,大概仍是他的導演作品中最沉重的。
描述一個單親媽媽丟下四個年幼的小孩,另外追尋自己想要的幸福。而長子明,也不過12歲的年紀,在信任母親仍會回家的希望之下獨力照顧起更年幼的弟妹。孩子們不是在母親離開後便迅速墜落,而是一步一步地走進無力的黑暗。觀者理所當然的會去檢討不負責任的母親、有問題的社會福利單位,甚至是弱勢家庭的資源分配,但其實孩子們無法去意識那麼複雜的問題,他們只想要母親在身邊的陪伴、手足之間互相幫忙的情感,是枝裕和用溫柔的視角去闡述這起悲慘的社會案件,他讓我們從孩子們眼中看見,真正想要與需要的是什麼。
一如此書雖書寫了悲慘劇情,我們仍能從小夏吉眼中看見希望與人性,還有他所無法抓住,卻依然相信的愛。
所有的情節,都有作者童年的影子
《親愛的夏吉.班恩》作為道格拉斯.史都華(Douglas Stuart)的新人出道作品,卻一舉拿下2020布克獎等國際文學大獎,更是《時代》雜誌、《泰晤士報》年度最佳選書。但在那之前,他屢遭出版社拒絕高達三十二次。
雖身為知名時尚品牌的設計師,他始終沒有放棄書寫社會底層與勞工階級的真實樣貌,花費十年,就在此書成名,國際媒體一致讚譽寫實的刻畫之時,道格拉斯感嘆提到:「我最大的遺憾,就是必須將自己提升到中產階級的社經地位,才有辦法說一個關於勞工階級的故事。」
或許看似遙遠,混合了時代當下混亂,但套用於現代卻仍值得關注的寫實小說。當我們始終認為社會正在向前發展之時,仍不自覺的忽視了(甚至帶有敵意的批評)很多正在苦苦掙扎卻仍落後的人們。
道格拉斯的文字,於回憶中乘載了時代的沒落變遷,更細膩書寫了當代人物群像。儘管他本人堅稱非自傳,但虛構一向來來自真實。成長於沒落礦區格拉斯哥,他不避諱自己經歷過的一切,坦承自己的性向,也仍然不放棄地敘述與自身有關的故事,告別了時代,寫就一封給童年之地的情書。
所以回答開頭所做的提問,去回憶那樣苦痛交織的童年做什麼?
或許直視那樣的黑暗,了解自己心中真正在意的本質,才能無所畏懼的去迎向未知的可能,那樣的愛有時令人費解,有時太過隱晦,但在絕對黑暗的情節裡,愛卻是顯而易見的存在。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