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風吹】澳洲大選開跑,「中國因素」是重要議題但並非唯一重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近年來,中國對澳洲政經局勢的滲透和影響力,已經引發國安疑慮。雙方關係也越來越緊繃,2021年還陷入貿易戰。那麼,對中政策在這屆大選會扮演什麼角色呢?
2022年,除了4月份的法國總統大選之外,另外一場重要選舉,就是5月份的澳洲國會大選了。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已經正式宣布,投票日定在5月21號。
這場大選攸關澳洲未來走向,目前選民最關心的議題,從疫情、經濟、到氣候變遷,以及國防外交,包括對中國的政策等等。不過澳洲的政府制度跟投票方式,都跟台灣差很多。這一集就要來介紹澳洲大選怎麼選?目前選情如何?還有,近年來澳洲與中國關係越來越緊張,選舉結果會影響對中政策嗎?
目前選情戰況如何?
先來了解一下目前的選情。澳洲政壇傳統上是由兩大黨輪流執政。一邊是莫里森所屬的自由黨和國家黨聯盟,在政治光譜上屬於中間偏右,另一邊則是中間偏左的澳洲工黨。這次要由工黨領袖艾班尼斯(Anthony Norman Albanese)挑戰總理寶座。根據澳洲廣播公司ABC的綜合各家民調顯示,在大選起跑的同一週,以全國範圍來說,工黨領先執政聯盟大約5到10個百分點的支持率。

但這並不代表工黨的選情將會一帆風順。雪梨大學政治學教授傑克曼就說,從過去15年觀察選舉的經驗來看,越靠近投票日,支持率差距往往會縮小。雖然未必能逆轉局面,但通常會比現在更接近。
除此之外,2019年莫里森就是帶著落後的民調進入投票日,沒想到結果反而贏得奇蹟般的勝利,坐上總理大位,也凸顯出民調有不小的誤差。儘管近兩年民調機構努力修正,但成效要到選後才能確認。更不用說,3月底民調指出,還有大約7%的中間選民還沒決定投票意向,都讓大選結果難以預料。
中國是大選重要議題,但並非唯一議題
澳洲從90年代起積極開發與亞洲各國、尤其是中國和東南亞的經貿關係。如今,中國是澳洲最大貿易夥伴,也是觀光客和留學生的重要來源國。但近年來,中國對澳洲政經局勢的滲透和影響力,已經引發國安疑慮。雙方關係也越來越緊繃,2021年還陷入貿易戰。那麼,對中政策在這屆大選會扮演什麼角色呢?
莫里森主打對中強硬的立場,除了加入美英澳合組的AUKUS安全聯盟之外,也提高國防預算。今年2月他還說對手艾班尼斯是「中國政府想要的總理候選人」,引發不少口水戰。

2019年跟台灣斷交的索羅門群島,3月底確定要跟中國簽下安全協議,傳出有可能讓中國建造軍事基地,也遭到澳洲強烈批評。
我了解也尊重(索羅門群島)蘇嘉瓦瑞總理的立場,但我想我們要非常謹慎小心,因為中方野心勃勃。
我們開始看到(中國)軍事基地開始出現,非常靠近澳洲,非常靠近我們在太平洋的鄰居和夥伴,所以我想應該要說出來,應該要提醒大家中國在這區域的行為。
澳洲國防部長 達頓(Peter Dutton)
不過澳洲國立大學教授肯尼認為,抗中牌可能只對保守派男性選民比較有吸引力,未必能擴大到更多族群。而選舉分析師鮑爾則說,從民調數字來看,選民對兩大黨的澳中關係印象分數,其實差不多。另外他也認為外交不會是選戰最重要的議題。
不過雪梨智庫羅伊研究院的研究主任勒梅休,則指出兩大黨對中國的看法還是有本質上的不同。艾班尼斯近期的論調,跟工黨過去比較接近,認為澳洲要好好利用跟亞洲接近的地緣關係,發展商機。而莫里森執政聯盟的立場,則是把中國當成地緣政治的威脅,甚至不排除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勒梅休認為這兩種思維都應該修正,不論大選結果如何,澳洲都應該記得亞洲不只有中國,應該把格局放大,跟其他國家發展關係,尤其是東南亞各國。
話又說回來,對此刻澳洲選民來說,疫情、氣候變遷和經濟,恐怕還是更切身的議題。近年來,澳洲反覆經歷森林野火和洪水的侵襲,再加上會加劇溫室效應的煤炭業,剛好是澳洲重要經濟引擎之一,因此兩黨的能源和環保政策備受關注。而COVID疫情之後帶來的經濟衝擊和物價飆漲,也讓選民十分困擾。莫里森因此強調,澳洲已經逐步走出疫情,讓經濟復甦,這時候不該換人做做看。
強迫投票、選票可轉移,澳洲選制大不同
最後來快速介紹一下,澳洲的政府和選舉制度。
澳洲本身是內閣制的君主立憲國家,把英國女王當成象徵性的國家元首,但實質上國會的權力地位是最高的。國會分成參眾兩院,議員都是由民眾直選。哪一黨或哪一個政黨聯盟,能在155席的眾議院取得過半席次,就能組成政府執政,而這個黨或聯盟的黨魁,就是澳洲總理。照慣例,黨魁本人也必須是民眾選出的議員之一。
澳洲的國會選舉跟台灣不同,採取所謂「單記可讓渡投票制」。
選民拿到選票時,要按照自己的喜好,替候選人排出順位。例如,如果有8位候選人,就要在每個人的名字前面寫下1到8的順序。
到了計票的時候,先計算第一優先票。如果有候選人跨過得票數過半的當選門檻,就直接當選。如果沒人過半,就要把最低票候選人的票拆散,按照第二優先順位,分配給其他候選人。如果還是無人過半,就再把最低票候選人的票拆散,按照第三優先順位重新分配,不斷循環,直到有候選人得票過半為止。

這個制度可以確保每張選票都不浪費,也可以鼓勵選民把票投給真正喜歡的候選人,而不是刻意配票。
值得一提的是,也澳洲是全球少數實施強制投票制的國家。公民有義務在全國選舉到投票所投票。如果沒有正當理由,例如生病或出國等等,將會被處以20元澳幣、大約台幣400多塊的罰款。這個制度從1920年代上路以來,讓澳洲的大選投票率一直保持在9成以上。
2022澳洲大選,莫里森能不能再度上演奇蹟?又或者澳洲工黨將會重返執政?還是,因為兩大黨廝殺太激烈,而出現都沒有在國會過半的情形呢?5月21號就會揭曉。
延伸閱讀
- 澳洲大選開跑:總理莫里森民調高卻可能輸掉國會多數,「印太戰略」是否無以為繼?
- 農產大國澳洲也曾因飼養標準改變、蛋農罷工等因素鬧過缺蛋危機
- 【國際大風吹】法國總統大選進入第二輪投票,馬克宏能連任嗎?如果勒龐當選會怎樣?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