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澳接力施壓也無效,中國宣布已與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議」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3月洩露出來的安全協議草案顯示,中國可以派遣海軍艦艇在島嶼「進行中途停留和過渡」,也允許中國派遣武裝警察、軍事人員和軍隊到該島協助維持社會秩序,這讓西方政府感到不安,特別是與索羅門群島距離只有不到2000公里的澳洲。
南太平洋島國索羅門群島傳出要與中國簽署雙邊安全協議,可能允許中國在當地駐紮海軍軍艦、部署軍力,引起紐西蘭、澳洲、美國等國高度關切,澳洲與美國白宮官員近日接連飛往索國。不過中國週二(19日)表示,已經和索羅門群島正式簽署安全協議。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週二在例行記者會上說,近日中國外長王毅和索羅門群島外長馬內萊(Jeremiah Manele)分別代表兩國政府,正式簽署了雙邊安全合作框架協議。汪文斌強調,該協議促進索羅門群島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符合索羅門群島和南太地區的共同利益,強調沒有針對任何第三方,中方願同有關國家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國際合力。
索羅門群島外長馬內萊也向《澳洲廣播公司》證實了協議的簽署,他說索國總理蘇嘉瓦瑞(Manasseh Sogavare)將在未來幾天內會正式對外宣布。
#China and #SolomonIslands sign #securitypact, Beijing says it is 'not directed at any third party' amid Pacific influence fears https://t.co/YRRJiKEHtf via @ABCaustralia
— Holgar Johannsen (@HolgarHolgar) April 19, 2022
安全協議允許中國駐軍索羅門群島,美、澳接力試圖阻止
雖然索羅門群島總理蘇嘉瓦瑞強調,他的國家不會允許中國在那建立軍事基地,但紐西蘭太平洋安全專家鮑爾斯(Anna Powles)認為,最終版本的安全協議與其他中國安全協議一樣「不太可能公開」,「除非協議再次被洩露,否則我們也不太可能知道,簽署的版本是否與洩露的草案有很大差異。」
3月洩露出來的安全協議草案顯示,中國可以派遣海軍艦艇在島嶼「進行中途停留和過渡」,引發了對建造潛在軍事基地的擔憂。
協定也允許中國「派遣警察、武裝警察、軍事人員、和其他執法人員和軍隊」到該島協助維持社會秩序,這讓西方政府感到不安,特別是與索羅門群島距離只有不到2000公里的澳洲。
澳洲太平洋事務部長賽索嘉(Zed Seselja)上週(12日)才剛出訪索羅門群島與總理蘇嘉瓦瑞會面,要求蘇嘉瓦瑞不要和中國簽署這項安全協議。他說:「我們歡迎蘇嘉瓦瑞總理最近發表聲明,即澳洲仍然是索羅門群島的首選安全伙伴,以及他承諾索羅門群島將永遠不會被成為外國勢力的軍事基地。」
After flying to Solomon Islands yesterday, Pacific Minister Zed Seselja has met with Prime Minister Manasseh Sogavare and asked him to not sign a security pact with China:https://t.co/oQcZoJrsFR
— SBS News (@SBSNews) April 13, 2022
美國國務院18日也警告,索羅門與中國簽的協議「為中國軍隊部署索羅門群島打開了大門」,並為太平洋島國地區「開了令人擔憂的先例」,白宮將在這週派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Kurt Campbell)與國務院亞洲事務高階官員出訪索羅門群島、斐濟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三國。
澳、美接力出訪索羅門群島,仍未能阻止索國與中國簽約,澳洲外交部長潘恩(Marise Payne)表示「深感失望」,她在週二晚間發表聲明說,「我們擔心該協議的制定缺乏透明,它有可能破壞我們地區的穩定。」她也說,澳洲將進一步確認協議內容,及其對太平洋地區的影響。」
針對美國計劃派官員訪問索羅門群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9日表示,太平洋島國不是誰家的後院,更不是地緣對抗的棋子。島國有對外合作多元化的實際需要,也有自主選擇合作夥伴的權利。蓄意渲染緊張氛圍、挑動陣營對立的做法在島國地區沒有市場,干擾阻撓島國對華合作的圖謀也注定徒勞。」
汪文斌說,中國始終是南太地區和平的建設者、穩定的促進者。美國等個別國家一邊無端抹黑中國,一邊打造所謂三邊安全夥伴關係,將核擴散風險和冷戰思維引入南太地區,嚴重威脅地區安全穩定。「損害地區安全」這頂帽子還是由他們戴更合適。
索羅門群島在2019年與中華民國斷交,轉向北京,獲得了中國的巨額投資。不過人口最多的馬萊塔(Malaita)省政府多次提出獨立公投,試圖與台灣保持聯繫。美國則在2020年有爭議地向馬萊塔提供3500萬美元的直接援助。
美國今年2月釋出訊息,它將在索國首都荷尼阿拉(Honiara)重新設立大使館,以對抗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美國副國務卿謝爾曼(Wendy Sherman)12日與索羅門群島外長馬內萊通了電話,討論了開大使館的計劃。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索羅門群島可能允許中國軍艦駐紮,引發澳洲高層擔憂直接飛往索國討論
- 不顧民眾反對,索羅門內閣投票「中國27票、台灣0票」確定與台灣斷交
- 不滿與台斷交、中央施壓接受中國,索羅門最大省發起「獨立公投」
- 索羅門群島爆大型抗爭、首都唐人街遭縱火,原因跟民眾不滿和中國建交有關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黃筱歡
核稿編輯:吳象元
最新發展:
-
法國總統馬克宏譴責印太地區出現「新帝國主義」,暗批美中威脅小國主權 4月前
-
美國時隔30年重啟駐索羅門群島大使館,抗衡中國深入太平洋島國勢力 9月前
-
「越怕霸凌者,他就越霸凌你」:印度國會議員呼籲加深台印合作,對惡霸中國「說不」 1年前
-
英、美海軍都吃閉門羹:與中國簽安全協議後,索羅門群島禁止所有外國艦艇入港 1年前
-
中國有意與10太平洋島國簽署區域協議,密克羅尼西亞警告:加劇地緣政治緊張,開啟「新冷戰」局面 1年前
-
澳洲大選後變天:勞工黨領袖艾班尼斯擊敗現任總理莫里森,結束保守派聯盟10年執政 1年前
-
中索安全協議成為澳洲大選焦點,總理莫里森:會阻止北京跨越「紅線」 1年前
-
中索協定風波:澳洲對南太平洋島國的需求視而不見,發現被中國挖走時為時已晚 1年前
-
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合作協議,擺明在南太牽制美澳援台的戰略意圖 1年前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