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疫情下上海人的生存之道:不論是搶菜、社區團購或是以物易物,所帶來的喜悅都被放大

疫情下上海人的生存之道:不論是搶菜、社區團購或是以物易物,所帶來的喜悅都被放大
上海嚴厲封控後,民眾出現買菜難問題。「上海團長」於焉誕生,在社區發起團購,協助居民購買生活物資。圖為9日上海大潤發超市南匯店員工裝載物資。|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名住在浦東的台灣民眾告訴《中央社》記者,平常有在家中囤可樂的習慣,沒想到封城之後可樂變得如此搶手,在社區的群組裡用可樂換得了不少的食物與物資,人生第一次感受到「財富自由」。

文:吳柏緯(中央社記者)

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除了改變上海人的工作模式,也改變了作息時間。封城期間使上海人的一天從上午6時開始,不是追求工作效率,而是要在平台上搶菜,慢了只能鎩羽而歸,隔天早上重新來過。

每天早上不到6時,床頭的手機鬧鐘響起,按掉鬧鐘後隨即點開生鮮電商平台成了反射動作。等著6時一到,開始不斷點擊畫面,試圖將前一晚已放入購物車的食材結帳,前後不到5分鐘就能知道本日戰果。

一早搶菜,接著略微補眠,起床後開始工作並等著社區的核酸檢測通知,這是近日《中央社》記者在上海的生活寫照,也是不少上海人在封城之後,逐漸被改變的作息。

因應COVID-19疫情,上海從3月底開始封城,原本以為僅僅是短期政策,卻一路封控至今,隨著時間拉長,一般民眾的生活也逐步受到影響,其中物資短缺情形尤為嚴重。緊盯叮咚買菜、美團買菜、盒馬鮮生等電商平台釋放的物資成了每天必做的工作,連平常沒有做菜習慣的人,都跟著搶購,然後再上網尋求食譜。

然而,在電商平台上搶菜並不容易,往往瞬間被秒殺。

《中央社》記者實測數日的結果顯示,即便在平台開放下單的時刻一到就立刻將購物車結帳,多數都是在下單後才被系統告知所選商品已經售罄。過去數日,僅僅買到一些蔬菜、水果與牛奶,肉類則是難求。

上海買菜難的原因除了物資運送不及外,外送員不足也是一大問題。根據過去數日記者在電商平台上購物的經驗,有時即便順利搶到肉或蛋等「珍貴物資」,卻因為平台外送員不足,運力吃緊而無法送貨,只好忍痛放棄。

即便美團、餓了麼等平台強調已經投入了大量的外送員,然而從店家到民眾手上的「最後一哩路」,對於受困在家中的上海人而言,仍然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一個人的力量或許有限,但是一群人的力量就很可觀,在平台上搶不到菜就改以數量取勝,以團購的方式訂購大量的商品,讓業者直接運送到社區門口。

社區團購在封城之後成為不少社區愛用的購物方式,往往只需要有一個「團長」居中聯繫業者,確認可以提供團購服務,接著在社區群組中登高一呼,組織團購群組,就有機會開團。社區團購除了能夠一定程度的確保購買到食物或物資,由於團購的種類繁多,因此也成為乏味的封城期間,上海人的一大樂趣。

以記者居住的社區為例,除了牛奶、肉與菜之外,也曾團購消毒用品、寵物食品、義大利麵、披薩,以及冷凍拉麵包等商品,種類包山包海。在每次團購登記與貨物到達時,往往是社群中最為熱鬧的時刻。

然而社區能不能團購,與當地的居委會有密切關連。有些居委會主動協助居民處理食物與民生必需品的團購事宜,並且制定SOP(標準作業程序),然而也有居委會選擇採取嚴格的管控措施,不允許住戶發起團購。

除了搶菜與團購之外,在封控的社區中還衍生出了「以物易物」的遊戲規則,居民可以將自家多的物資或食物拿出來分享或與他人交換,換得自己需要的東西。其中,包含像是碳酸飲料、酒水等,被上海人戲稱是這套遊戲規則的強勢貨幣,可以換得任何想要的東西。

一名住在浦東的台灣民眾告訴《中央社》記者,平常有在家中囤可樂的習慣,沒想到封城之後可樂變得如此搶手,在社區的群組裡用可樂換得了不少的食物與物資,人生第一次感受到「財富自由」。根據記者過去數日實測,曾經用汽水和鄰居換到泡麵與青菜、用啤酒換得牛奶與冷凍義大利麵。

photo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上海封城衍生出「以物易物」的遊戲規則,居民可以將自家多的物資或食物拿出來分享或與他人交換,換得自己需要的東西。可樂、汽水等碳酸飲料、戲稱是這套遊戲規則的強勢貨幣,可以換得任何想要的東西。圖為《中央社》記者住處冰箱中的汽水。

不論是搶到菜、團購到食物或是「以物易物」換到物資,在疫情之下所帶來的喜悅都被放大,從另一方面來說,也顯示出了上海人面對疫情的焦慮。畢竟對於上海人來說,生活模式、作息,以及運行的商業規則都被改變,這不過就是封城近1個月以來的事情。面對遙遙無期的解封日,這樣的生活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羅元祺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