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與維根斯坦的師徒恩怨:惺惺相惜卻漸行漸遠,追悼文以「我無法言說」的反諷終結

羅素與維根斯坦的師徒恩怨:惺惺相惜卻漸行漸遠,追悼文以「我無法言說」的反諷終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40歲的維根斯坦重返劍橋。羅素應摩爾之邀擔任他的博士論文口試委員。羅素還是提出維根斯坦的矛盾之處:既然不能言說哲學問題,又如何可以宣稱傳達了顛撲不破的真理?維根斯坦聽了,站起來,拍拍委員們的肩膀說:「沒關係,我知道你們永遠不會懂的。」

今(2022)年是《邏輯哲學論》英文版出版100周年。

100年之後的今天,維根斯坦地下有知,不知道會不會對羅素比較釋懷?畢竟,《邏輯哲學論》的奧義也只是他自己「盒子裡的甲蟲」。

我寫作此文根本毫無意義。

註:卷頭詩前兩句出自周汝昌《遙寄張愛玲》。原句為:「疑是空門苦行僧,卻曾脂粉出名城。」又:本文得力於賴盈滿所譯孟克之書甚多;文中人名、地名、引文多數依賴盈滿譯文。

參考資料

  • Ludwig Wittgenstein.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1922.
  • 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1953.
  • Ronald Clark. The Life of Bertrand Russell. 1975.
  • W. W. Bartley,III. Wittgenstein. Second Edition. 1985.
  • Ray Monk.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 1990. (中譯本:《維根斯坦傳:天才的責任》。賴盈滿譯,衛城出版社,2020。)

本文經林澤民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