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兒科醫學會提「6+6」兒童染疫送醫指引,研究發現大於5歲的兒童重症風險更高

台灣兒科醫學會提「6+6」兒童染疫送醫指引,研究發現大於5歲的兒童重症風險更高
Photo Credit: iStock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兒童在輕度演變到中度的過程較不容易界定,大家也會擔心。因此,兒科醫學會協助整理出6+6的症狀觀察,讓大家留意,讓緊急就醫、叫119可以有個依據。

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放寬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染疫者於危急狀況時,可自行前往就醫,對於兒童確診者出現什麼情況就該送往醫院,台灣兒科醫學會提出建議。

《自由時報》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20)日下午邀集台灣兒科醫學會訂出更明確的兒童染疫送醫指引。台灣兒科醫學會目前已彙整兒童染疫六大病況持續進展警示,以及六大必須緊急送醫徵兆,待與指揮中心討論後,視醫療量能、執行可行性,訂出最後版本提供各界參考。

《聯合新聞網》《中時新聞網》報導,台灣兒科醫學會所提出之「6+6」項指引建議,係針對新確診的兒童個案在家等分流收治及居家照護期間,出現哪些症狀時,家長需要立刻撥打119或手機連上24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以及哪些情況需要公衛、居家照護醫療團隊每日關懷時轉介視訊診療,給出具體建議。

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兒童在輕度演變到中度的過程較不容易界定,大家也會擔心。因此,兒科醫學會協助整理出6+6的症狀觀察,讓大家留意,讓緊急就醫、叫119可以有個依據。

兒童染疫是否需要送醫?「6+6」項指引建議

「6+6」指引建議內容如下。

六大需要「進一步評估或送醫」的症狀:

  1. 小於1歲有症狀
  2. 發燒超過48小時以上,或持續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冷顫等情形
  3. 雖然退燒,但活動力不佳
  4. 持續嘔吐
  5. 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無尿
  6. 雖然退燒,仍會喘、胸悶或胸痛
1
圖片來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黃正憲醫師提供

六大需要「立刻就醫」的狀況:

  1. 抽搐
  2. 意識不佳
  3. 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
  4. 唇色發白或發紫
  5. 血氧飽和度低於94%
  6. 肢體冰冷、皮膚斑駁、冒冷汗
2
圖片來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的黃正憲醫師提供

兒童重症危險因子:肺炎、慢性病病史、症狀開始4天以後才就醫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也表示,兒童COVID-19患者演變成重症往往進展快速,早期有下列症狀有較高的重症危險性,包含高燒超過39度C、意識變化、呼吸淺快以及合併嘔吐、腹瀉的腸胃道症狀,如果有上述症狀發生時建議及早就醫。抽搐、昏迷、胸痛、嘴唇發紫、低血壓屬於後期器官衰竭症狀,兒童急診醫學會建議以早期徵象而不以晚期徵象作為急診就醫或轉送的依據。

台灣兒童急診醫學會補充,根據目前已發表最大規模的兒童重症研究顯示,兒童重症的危險因子包括:

  1. 過去有肺炎病史
  2. 有共存的慢性病(導致重症的三大兒童慢性病:第一型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與早產)
  3. 症狀開始4天以後才就醫

另外年齡小於1歲,許多研究發現是高危險群,但是更大的研究卻發現,大於5歲的兒童重症風險更高;而5-11歲的孩童,發生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風險高。家長和臨床醫師要根據這些因子提高警覺。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