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文化生產與文化再生產:人類學對「資料新聞」的形式分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個人的獨特性在新聞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一連串的統計數字所構築起來的社會結構。人們依照這個社會結構的景觀重新塑模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產生了新的社會分層,也是新的想像社群。
文:劉榮樺
我們活在資料新聞之海
John Durham Peters的The Marvelous Clouds一書將媒體視作為環境,呈現媒體有如同環境要素一般,人類在媒體當中過著日常生活。他將人類的傳播方式對比到不同生物的溝通方式,例如海豚的聲波溝通與人類的無線電傳遞方式做對比,描繪出溝通形式在不同範疇的共同特色,如同資料新聞都是利用數字為基底,但是其呈現方式的差異化,如同在不同物種或者是社會階層內各自獨特的溝通內容,而資料新聞則構成當代的「環境」,在此環境中的溝通方式與內容,是屬於當代社會的特色。
過去的新聞也會運用統計資料,但其多作為補充資料,如股票的漲跌與GDP。但是現在的資料新聞則是將重心放在從資料當中找到有價值的新聞,尤其是以電腦與行動裝置為主要載體的網路新聞,大量運用不同的資料數據,並且運用各種開放式工具如Google試算表與地圖,將新聞整理成為讀者易於閱讀與瞭解的資訊(information)。如圖一(《BBC》的資料新聞),圖表並不完全是《BBC》的設計團隊產出,當沒有時間的時候,則會使用自己開發的圖表工具。

資料新聞的視覺化再現形式
資料新聞往往都會將資料視覺化,所以圓餅圖與長條圖等圖會出現在資料新聞當中,作為資料的再現形式,隨著對於新聞視覺化的要求越來越多,單純的靜態圖表被轉化具有互動性的動態圖表。不同媒介上的資料新聞的再現方式,所反映的不僅僅是資料的美感與數字的展現,它也反映了Pierre Bourdieu在Distinction中所揭示的:個人所具有從教育與生活中所習得對於不同階層的藝術的文化品味,對應到消費階層,使得文化品味具備標示社會分層的功能。
對於資料的識讀能力與平常生活中可觸及的新聞形式所形成的文化與消費的品味(taste),建構了社會內部閱讀慣習(habitus)的感官歧異,與對生活中的社會所展現世界觀的分歧,也影響著不同讀者對於資料新聞的關注與近用(access)。
資料所蘊含的社會性質與社會關係
邱誌勇認為當代的數位藝術已經從數位/軟體轉向到數位美學,這個趨勢也與資料新聞的發展相同(出處)。除了上述的形式的文化品味外,還有資料本身所呈現的社會關係所形成的資料品味。資訊自由相關的社會運動與法案,以及開放原始碼運動所帶來的大量便利工具(如上述《BBC》新聞也使用了大量的原始碼工具),促成了開放資料的大量產生與應用,這些也是資料新聞目前蓬勃發展的背景,其隱含了資料的社會關係與性質。這個概念是援引德國社會學家Theodor Adorno對於藝術作品所具有社會性質與關係,他曾說過,
Die Immanenz der Gesellschaft im Werk ist das wesentliche gesellschaftliche Verhältnis der Kunst, nicht die Immanenz von Kunst in Der Gesellschaft. Weil der gesellschaftlishe Gehalt der Kunst nicht außberhalb ihres 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 angesiedelt sodern in der Individuation beheimatet ist, ihrerseits einem Sozialen, ist der Kunst ihr eigenes gesellschaftliche Wesen verhüllt und erst von Ihrer Interpretation zu ergreifen…..Noch in Kunstwerken jedoch, die bis ins Innerste mit Ideologie versetzt sind, vermag der Wahrheitsgehalt sich zu behaupten. Ideologie, als gesellschaftlich notwendiger Schein, ist in solcher Notwendigkeit stets auch die verzerrte Gestalt der Wahren. Es ist eine Schwelle des gesellschaftlichen Bewußtseins von Ästhetik gegen die Banausie, daß sie die gesellschaftliche Kritik am Ideologischen von Kunstwerken reflektiert, anstatt sie nachzubeten.(1996, pp. 345-346)
存在於作品中的社會性質,是藝術的社會關係,而不是社會的藝術性質。因為藝術的社會內容不是外於它的獨立性,它的獨立性就是一種社會性,藝術的社會本質是被隱藏的,會有透過對藝術的詮釋才能了解……即是其核心深植於意識形態的藝術作品,真實內容仍然可以自我宣稱。意識型態是社會所必需的外表,對於真實的扭曲的影像同時也是必需的。在美感與平庸的社會意識之間有一個界限,它反映了藝術作品的意識型態的社會批評,而不是僅是重複意識型態。(粗體為小編所強調)
資料本身是由社會事件與關係所構成,而不是社會本身就是資料。資料本身擁有的社會內容,如下圖的紐約時報的‘The Voter Suppression Trail’將資料轉為電腦遊戲,視覺化美國不友善與不平等的投票環境。如果不藉由資料新聞當中的視覺化與詮釋,讀者無法了解資料所隱含的社會相關事實。

詮釋資料涉及美感
如何詮釋與再現資料,實際上形成了如人類學家Maruška Svašek所提的,是一種美感建立的過程(aestheticization)。Svašek利用「美感建立」這個概念來描述「物件被感知的過程與確信的感官經驗,被用來提供『美感經驗』的描述基礎」。她對於美感的研究並非是單純探討物件的美或者不美,而是如同人類學家Alfred Gell所認為:物件的能動性(agency)是來自於他們所獲得的社會關係。
雖然物件不是哲學定義上可以能自治與自我滿足的能動者(agent),但是藉由物件所獲得社會關係,他們可以被對待如同能動者。如當你在海邊發現一個被人工處理過的石頭,你可以會覺得他可能是史前時代的石器,這時候這個石頭就成為了能動性的索引(index),讓人可以思考製造者與使用者之間的社會關係,如上述紐約時報視覺化後的‘The Voter Suppression Trail’映射到現實人類社會的投票情形。
從Svašek與Gell對於物件的美感建立的過程來看,資料新聞當中的視覺化圖表提供了一個記者與讀者之間的社會索引,二者的社會關係的建立在於資料新聞傳遞給讀者的形式與內容,而記者與讀者對於資料新聞的詮釋,則影響資料的社會內容如何被感知。當前的資料新聞,依據的是社會大量累積的資料。也只有當代社會具有處理與再現大量資料,並使資料成為現代資料新聞的特性。當代的資料與過去的資料所累積與收集的方式已經有很大的差異。這也類似Adorno所談的藝術與社會的關係:也就是存在於資料新聞中的社會性質,是「資料的社會關係」而非「社會的資料性質」,所以分析資料新聞不能缺少從社會關係的角度去切入研究。
正如Adorno指出:藝術作品呈現的意識型態是具有社會批判性的。資料新聞的原始資料本身的收集目的與過程,就已經有特定的假設,有可能呈現的是扭曲的面貌,如區分男女的癌症發生比率,已經預設男女性別會是影響發病的變數。所以,資料新聞與對於資料新聞的分析,也必須考慮到資料背後所隱藏的意識型態或假設。
資料新聞的能動性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