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昏昏沉沉、鬱鬱不歡、懨懨欲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蝙蝠俠》強調真實感的另一做法是把男主角弱化,在行動上突顯其笨拙與「撞板」,在心理方面集中描寫他的困惑、孤獨和憂鬱。
《蝙蝠俠》(The Batman)得到各方好評,在IMDb得分是8.2/10、在Rotten Tomatoes得到85%/87%正評、豆瓣網得分7.5/10。RogerEbert.com的影評人Christy Lemire稱此片為「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Batman movie you’ve ever seen」。真的這麼好嗎?我看過電影之後,還是建議不要抱過高期望,平衡一下入場前的心理準備。
這一齣《蝙蝠俠》電影由Matt Reeves執導,放下了前作幾齣《猿人爭霸戰》(Planet of the Apes)系列電影中的科幻特效大場面,轉向David Fincher的《七宗罪》(Se7en)和《殺謎藏》(Zodiac)取經,拍一齣黑色電影。這取向強調蝙蝠俠原著中的偵探人設,著重寫實感和心理描寫,迴避了超能力或外星人等另一次元的角色和飛天遁地的誇張場面。
看來這齣《蝙蝠俠》的世界觀接近2019年的《小丑》。《小丑》可被視為日趨分裂的社會之寓言,讓觀眾把現實中的社會矛盾帶進去解讀,但《蝙蝠俠》對社會結構腐敗的描寫相當抽象化和簡化,亦沒有嶄新的見解或明顯地呼應現況。飾演小丑的華堅馮力士(Joaquin Phoenix)憑此片得到奧斯卡影帝,演技當然高一班,但男主角羅拔柏迪臣(Robert Pattinson)本身是個魅力非凡的明星,可惜在此片中未算發揮得很好。在戲中,他若非被面具遮蓋著大半張臉,就是在陰暗的攝影中擺著鬱鬱不歡的樣子。

《蝙蝠俠》強調真實感的另一做法是把男主角弱化,在行動上突顯其笨拙與「撞板」,在心理方面集中描寫他的困惑、孤獨和憂鬱。這手法更強調超級英雄的人性,本應可拉近角色與觀眾的距離,但男主角並沒有透過眼神、表情或肢體等變化來讓人看到他的內心活動。到他有所感悟的時刻,也只是透過畫外音自述來交代。原因是,這齣「黑色電影」實在是太黑了:一方面是柏迪臣的演繹方式,大都是「黑口黑面」(包括他的黑色眼妝),另一方面則是燈光和攝影的影響,不論室外還是室內都是黑壓壓的一片。雖說蝙蝠俠在晚上才出動,但他以Bruce Wayne的身分出場時,也主要在室內或晚上活動。
說到行動或動作方面的真實感,有些地方還是令人感到有點模棱兩可。若強調真實感,在某些場面我會預期蝙蝠俠的身體遭受更大的傷害,而不只是表現得笨拙。另一方面,即使在蝙蝠俠投入戰鬥的時候,也予人一種遲緩之感;他更多的時候在防守,而其裝備往往用作防守或逃走,而非攻擊。此片缺乏痛快淋漓或高手對決的動作場面,大概是導演故意為之,例如在預告片中看到蝙蝠俠與拿機關槍的敵人糾纏的一幕,漆黑的遠鏡中僅有閃現的槍火灑過,強調氣氛多於呈現動作。
若以偵探片類型作參照,這個蝙蝠俠亦沒有顯示太多蒐證和推理的過人才能,對於其內心,觀眾還是看到他的抑鬱多於智慧。就像上述David Fincher兩部經典作品,查案的線索大都是反派主動留下來引人入局的,談不上鬥智鬥力,但比較起來,《蝙蝠俠》有一種凝滯窒礙的感覺,推進得很慢、很不爽快。整齣戲差不多長三小時,其實不必;從開場的節奏、鏡頭長度,到蝙蝠俠走路的速度……都有拖沓之感。加上大部分時間黑色一片的畫面,往往配合紅色燈光主調,變化不多,便令人感到沉重和累贅。

很多其他電影都有緩慢的節奏,例如放入一些無事發生的空鏡,但這些放慢的時刻或空間(例如一片天空)成形一個「呼吸位」,讓敘事節奏和觀眾的觀感有一個迴旋的空間,但《蝙蝠俠》不同,其緩慢和漆黑形成一種持續累積的壓力,加上男主角本身的困頓心境,或會使人越看越感到倦怠。
Tags: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方穎豐的小夢想成就少棒之家的大志氣!安麗與棒球校長為小小球員建立以「家」為核心的棒球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不會教棒球到成為少棒界的棒球校長,方穎豐憑藉著對教育的使命與對體育的熱愛,在台東成立少棒之家。這一路走來,歷經許多挫敗與艱難,幸好有各方志同道合的人支持,尤其是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十年來的贊助,讓少棒之家至今仍持續培育小小選手,在棒球的路上勇敢追夢。
談到少棒,許多人一定會立即聯想到台東,因為不少優秀的棒球選手都來自台東,其中少棒之家更可說是棒球選手的育成中心,如中華職棒統一獅的左投林詔恩、U12世界少棒錦標賽季軍成員簡紹翔。而培育無數小小球員追夢的少棒之家,背後的重要推手則是在少棒界有「棒球校長」之稱的方穎豐校長。
從事教育工作長達35年的方穎豐校長,原不是棒球專業,而是體育班的導師。因原本帶領棒球隊的教練離去,讓他因緣際會接手棒球隊。但剛開始,他才發現自己不會教棒球,連打擊都常揮棒落空。為了帶領球隊,他開始研讀棒球相關書籍,請教棒球教練、前輩,仔細、認真地觀看每一場棒球比賽。初期,棒球隊出賽常常十比零提前結束,方穎豐在球場告訴自己,「孩子在球場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是重要的,我應該要對這些孩子負責任,我一定要在這紅土球場站起來。」約十年的時間,他不僅讓球隊拿到台灣區比賽的第一個冠軍,還成為球場常勝軍。

棒球是人生的縮影必須築夢踏實
對棒球如此執著,並不是因為以主流價值觀而言,棒球隊可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對挫折的容忍力、強大自己的心理素養等。對方穎豐來說,棒球其實就是人生的縮影。他帶領球隊並沒有過多複雜的想法,純粹因為孩子喜歡棒球,那就讓他們好好打棒球。而棒球運動在台灣的發展又剛好有職業球隊,所以就以打到冠軍、打到職業隊作為夢想與目標。他以「築夢踏實」的精神,期望從一場場比賽中,為這群孩子建立生活的態度,面對困難、阻礙如何再站起來。
少棒之家的雛型源自張家五兄弟
為什麼會想成立少棒之家?方穎豐說到,他原先在基隆的學校服務,在偶然的機會帶隊到台東比賽,他驚豔台東的孩子打起棒球就如同他們唱歌般,個個都是天生好手,不論是球感、打擊、運動神經都非常優秀,各方面的協調性極佳。因為校長任期及家庭等因素,方穎豐請調至台東任教,之後便積極籌組棒球隊,想一圓棒球夢。
方穎豐回想,少棒之家最早的雛形來自於「張家五兄弟」。當時球隊有個阿美族的小孩張進德,擁有棒球天賦與極佳的球感,但卻因為家庭因素必須轉學,無法再參加棒球隊。於是,連族語都不會說的方穎豐,只好帶著學校裡會說族語的護理人員,一同去拜訪學生家長,想勸說張進德的阿嬤讓他繼續留在棒球隊,甚至承諾會提供張進德的三餐、住宿、球具裝備以及生活照顧等。
護士將方穎豐的承諾如實翻譯給阿嬤後,沒想到阿嬤回覆讓護士大笑說,「校長你賺到了。阿嬤說,我有五個孫子,全部都給你。」就這樣,他硬著頭皮帶回五個小孩,將校長宿舍改為兄弟五人的住所,平時除了上學、訓練外,同時提供食宿、生活起居照料。
不只是棒球隊 而是充滿關愛的「家」
方穎豐說,張家五兄弟是讓他堅持在棒球教育這條路上,一直往前走的重要因素。當時,張家大哥張進德才小學五年級,雖然球技不凡,卻有學習障礙。最小的弟弟張偉聖,也才幼稚園,正是需要有人陪伴、關心的年紀。
為照顧張家五兄弟,再加上台東學童的狀況,方穎豐開始思考,他想要的不只是棒球隊,他想要給這群孩子一個家。家不是只提供三餐溫飽,棒球訓練而己,家是有人可以輔導他們學業,照顧他們生活、關心他們的成長。所以他將棒球隊取名為「少棒之家」,讓參與球隊的學童們都一起住校,一起訓練,一起上課,他像爸爸一樣關心、照顧這群孩子的生活。
因為少棒之家給球員們的不僅是球技訓練,方穎豐如兄、如父的照顧,讓這群來自台東的棒球選手有了家的溫暖,在學習及訓練上都更加認真,日後這群選手紛紛以不凡的成績回報方穎豐的關愛。張家五兄弟中的老大張進德、老二張進龍、老三張育成以及最小的弟弟張偉聖,都在職棒的領域中有不錯的表現。方穎豐笑說,這是他有史以來投報率最好的招生,不僅一次招到五位選手,而且還有四個在職棒領域擁有傲人的成績。

「小夢想 大志氣」翻轉少棒之家的未來
少棒之家成立後,面對孩子的住宿、三餐、裝備、球具、球衣等,龐大的開銷讓方穎豐一度喘不過氣來。此時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甫成立,以「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召募公益合作夥伴,讓方穎豐看見了持續下去的希望。
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資深公關經理黃南瑄表示,安麗在三十周年慶時成立「安麗希望工場慈善基金會」,希望秉持著安麗以人為主、利他共好的宗旨,透過基金會幫助需要資助的團體。2013年基金會展開「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少棒之家即為第一屆頭獎的得主,因此牽起雙方的合作。

方穎豐笑說,安麗「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是他寫過最難寫的企畫案,短短6頁卻比其他機構要求的50頁還難寫。不過在安麗甄選的過程中,卻是讓方穎豐收穫最多的。他在撰寫計畫書與評審提問的過程中,逐一檢視自己有哪些沒做到,哪些可以加強,讓他在經營少棒之家時有了更多的想法,也讓少棒之家更好、更完善。
懂得感恩、惜福的少棒之家
少棒之家成立至今,方穎豐表示這是集眾人之力才有如今的成果。少棒隊球衣上繡著「惜福」二字,源自於最早支持他成立棒球隊的贊助商洪百吉先生,洪百吉不要方穎豐在球員球衣上印上企業名稱,而希望以「惜福」代替,讓孩子懂得感恩並珍惜所得一切來自眾人的力量。
十年前,安麗與方穎豐因為「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開起合作機緣。十年間,安麗的會員也陸續提供各方面的協助,例如提供營養協助,帶著孩子做營養午餐等,也由於安麗的協助,更多人看到少棒之家,瞭解少棒之家,紛紛加入資助的行列。近年,少棒之家更是安麗「愛陪伴課輔計畫」的合作對象,提供孩子課業輔導,希望孩子不僅球打得好,學業也能保持水準。
過去十年,安麗透過「小夢想 大志氣追夢計畫」以及「愛陪伴課輔計畫」幫助弱勢的孩子,希望他們有翻轉未來的機會。未來,安麗會繼續透過多元的評審以及完善的甄選機制,針對具影響力且可持續執行的兒少專案進行合作贊助,讓弱勢孩子也能成功追夢、實現自我,擁有不一樣的未來。
◎小夢想 大志氣 追夢計畫
看更多追夢計畫故事
參與追夢計畫網路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