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海德格》:既然要在納粹政府之下當大學校長,海德格知道自己必須做一些妥協

《海德格》:既然要在納粹政府之下當大學校長,海德格知道自己必須做一些妥協
Photo Credit: AP Photo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書作者項退結教授致力研究海德格並開設「海德格」相關課程長達數十年,多年來的教學相長,以及對海德格原著之不斷鑽研,成就了本書的經典地位,是認識海德格的最佳中文著作。

文:項退結

3.1 海德格任校長的經過與政治投入

3.1.1 任校長的動機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於1932-1933年的冬季學期(約開始於11月,而於次年2月結束)恰好休假,多半時間都在黑森林山區的多特腦山(Todtnauberg)小木屋中度過。就在1932年冬季12月,一位解剖學教授牟倫鐸夫(Von Möllendorf)膺選為校長,並於次年4月15日就職。剛好這以前的1月30日,希特勒取得政權,開始獨裁。新校長就任甫二週即遭巴登(Baden)邦政府的文化部長免職,因為他不准張貼反對猶太人的海報。那時夏季學期(約5月至7月)行將開始,海德格重新回到富來堡。

就在被免職的那一天,牟倫鐸夫與副校長二人都敦勸海德格接受校長職務,否則文化部勢將委派一位純粹的公務員任校長。一些較為年輕的同事也都包圍他,一定要他當校長。海德格開始時拒絕,因為他完全沒有行政經驗。但為了大學,他又不得不考慮;再三躊躇,終於他答應,如果校務參議會全體同意,他將勉為其難。舉行選舉的當天,海德格又覺得自己委實不適於就任此職,遂向原來的校長與副校長表達此意。但他們都說選舉已開始進行,無法放棄競選。據他自述,這就是他當校長的歷史背景。

3.1.2 政治投入

既然要在納粹政府之下當大學校長,海德格知道自己必須做一些妥協。首先,他立刻就加入了「國民社會德意志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這也就是希特勒所創的納粹黨(Nazi = Nationalsozialist 簡稱)。此舉一方面可以說是他為了大學前途所做的妥協,一方面似乎也表顯了他個人當時對希特勒及納粹黨的無比信心。

一如他向《明鏡週刊》的編輯所承認,他當時的確相信希特勒就任總理是「一個新時代的偉大與榮耀」的開始。那時德國有二十二個政黨,意見非常紛歧紊亂;1930年早已有數百萬人失業。海德格認為在這一情況之下無法作另一選擇。

既然說起選擇,我們就必須了解海德格的思想背景。他起初雖服膺胡塞爾,以後他卻受祁克果影響發展了他自己的思想,相信每一自我均在他固有的境遇(土地、文化、歷史、民族)中植其基,就如同被投擲到自己的固有境遇中(海德格稱之為「現實性」)。然而海德格又認為每一自我有其「存在性」,也就是他有選擇的可能:他可以選擇成為屬於自己的「獨特自我」,也可以選擇成為不屬於自己的「人們自我」。至於如何在某一歷史境遇中作選擇,海德格似乎並不訴諸太多的理性分析,而訴諸於他自己面對死亡的獨特自我之大無畏決斷。

用這套思想背景去了解海德格在1933年5月的心情,海德格當時可能面臨空前的挑戰:他突然必須抉擇自己是否要當大學校長。做了肯定的抉擇以後,馬上他又面臨政治上的抉擇:因為希特勒的政府是獨裁政府,這點在前任校長被解職的事上可以見到;另一方面,他又感覺到這一政府可能替德國帶來新的「偉大和榮耀」。

一如他答覆《明鏡週刊》時所云,他當時見不到另一可能性,祇有選擇這獨裁政府一途。本著他的一貫態度,於是他決心儘可能站在希特勒的一邊,藉以換取「大學的自我肯定」(就職演講辭的題目)。因此海德格之投身希特勒的政治目標,甚至一面倒替希特勒捧場,一半是出於他當時的信念,一半則是為了大學利益所採的妥協態度。

由於海德格內心已有了這樣的抉擇,所以他在就職演講辭中要大學同仁在三方面為國服務:勞動、從軍及知識。1934年1月,他公開徵召學生從事義務勞動,並稱之為「德國青年男子的教育新路」。最令人詬病的,是他在就職演講辭中說過的一句話:「非常被稱揚的『學術自由』被德國大學所拒絕;因為這一自由並非真實,它祇是消極的」。海德格卻辯稱:必須細讀全文,才會了解他所指的「消極自由」是指什麼。可惜我手頭找不到這篇全文,因此也無法判斷。

另一篇發表於1933年11月11日的演講辭中,海德格宣揚希特勒的革命為德國人民的全面革新,從此德國人又眾口一心集合在「領袖」(Führer)旗下。約在同時,他還說過下面這些幾近肉麻的話:「領袖自己,而且祇有他一人,是今日與未來的德國現實及其法律」。顯然,這已經幾近一面倒。

3.1.3 職務上的困難與辭職

儘管海德格那樣對納粹黨表示鞠躬盡瘁,職務上仍難免遭到許多困擾。事實上,海德格在大部份事上都卑躬屈節,接受上級的安排。例如1933年10月1日政府命令解除八位猶太人教職,同年11月17日,政府宣布大學生必須修「種族學」的課,海德格都乖乖接受。但是他卻不允許反猶太人海報的張貼,這件事曾使他的前任遭免職處分。

1933-1934年的冬季學期中,海德格計劃任命四位非常出色的教授為法、哲、理、醫四學院院長(前任校長牟倫鐸夫計劃中當任醫學院院長),卻一點不考慮到他們跟納粹黨的關係。於是,海德格於1934年2月就被邀請到文化部去:他必須任命另外四位能為黨所接受的教授。海德格拒絕作另外任命,同時聲明如果文化部堅持此事,他寧願辭職。海德格十個月的校長生涯也就此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