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美國缺乏晶片製造人才,打造本土供應鏈「在成本上非常高昂,也可能是浪費且徒勞無功」

張忠謀:美國缺乏晶片製造人才,打造本土供應鏈「在成本上非常高昂,也可能是浪費且徒勞無功」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積電在美國奧勒岡州運作25年的晶片製造工廠為例子。當時台積電天真的以為該廠區運作成本能和台灣媲美,但實際上一直有相當大的落差;同樣的產品,奧勒岡生產成本就是比在台灣高出約50%。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於前(19)日出席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發表談話。由於目前美國晶片製造業並無所需要的人才,再加上美國政府數百億美元的補貼,遠低於建廠所需金額,因此他認為美國生產晶片會非常昂貴、浪費,也是「徒勞無功之舉」。

美國力拼半導體製造本土化

過去這些年來,美國因為全球化打造了各國的分工體系。美國向國外進口的產業主要是電腦、電子(晶片)及光學產品汽車及其零件業、成衣及服飾品業等。其中,半導體製造產業是受益於全球化最深的幾個產業之一,也造成不小的貿易逆差。

就美國半導體跨國企業而言,它們利用中國及東協等地區做為海外生產基地,建構了美國、中國、東協乃至於台灣的全球分工模式。一直到了中國崛起後這樣的分工模式才開始鬆動。

而2017年川普(Donald Trump)政府上台,為了逆轉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採取以「美國優先」作為經貿主軸,改變全球分工的體系,又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替未來的美國半導體製造本體化埋下伏筆。

半導體產業也從單純商業轉向了地緣政治的思考取向。爾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又擴大美國為主政策面向,責成主管機關分別就半導體製造、先進封裝、大容量電池、關鍵礦產與材料等供應鏈進行盤點。

其中,半導體被視為極關鍵的物資,因此宣布美國半導體製造重回本土,以提高供應鏈的韌性。

當時拜登對外說:「儘管美國是晶片設計和研究的領導者,但我們自行生產的晶片不到10%。」並且利用晶片法案(Chips Act)補助晶片製造商逾500億美元,為的就是強化美國半導體製造產業。

不過,美國本土製造半導體的策略,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眼裡相當不看好。

半導體關鍵是「人」,張忠謀:本土增產是昂貴浪費、徒勞無功之舉

張忠謀說就台積電而言,避開了半導體設計的弱點,強化了製造的優勢。在發展初期,台積點的技術節點(technology node)落後,但是生產良率非常高,因此才有了構想將台積電定位成晶圓代工廠。

張忠謀強調,台灣在半導體製造具有的競爭優勢幾乎完全與「人」有關。過去50至70年代美國也有優秀的製造人才,但是70年代後,製造業人才轉移到了更高薪的行業。

他坦言美國努力增加本土半導體製造,「在成本上非常高昂也可能是浪費且徒勞無功。」

他以台積電在奧勒岡州運作25年的晶片製造工廠為例子。當時台積電天真的以為該廠區運作成本能和台灣媲美,但實際上一直有相當大的落差;同樣的產品,奧勒岡生產成本就是比在台灣高出約50%。

半導體封測大廠業內人士也告訴《關鍵評論網》,除了人的問題以外,台灣這數十年打造了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鍊,從上游設計製造、到中下游封裝測試,是一條龍的產業服務,無論是運輸叫料等成本一定都比較便宜。

而各大廠商也有默契,有時候甚至能彼此支援,零組件供應上也較為無虞。他還說,台灣處於亞洲極佳的位置上,往北日本能夠及時供給半導體化學品/材料;向南則和馬來西亞等國進行電子零件採購,在通過中國、東協以及印度代工組裝。因此,半導體產業成為現在的模式並非偶然。

無論如何美國如何打造本土供應鏈,都必須要面對成本高昂的問題。張忠謀說如此情況下,美國的晶片在全球市場中已經不具競爭力,而且還要跟台積電這樣的公司競爭。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