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網路湧現#Justiceforbella,福利中心虐唐氏兒引公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名志工意外發現福利中心一名唐氏女孩貝拉身上多處傷痕,經過詢問才發現貝拉在「Rumah Bonda」被虐待,目前院長正在經歷一系列官司,各界也發起「#justiceforbella」運動,為貝拉討回公道。
馬來西亞社群媒體推特及Instagram於4月起至今充斥著「為貝拉伸張正義(#Justiceforbella)」標籤,民眾共同發起對這名14歲患有唐氏綜合症女孩在福利中心被虐待事件的關注,柔佛州王儲東姑伊斯邁(Tunku Ismail)甚至委任4名律師給予貝拉法庭協助。
2021年8月20日,大馬媒體《星洲日報》報導福利中心「Rumah Bonda」創辦人西蒂·拜農(Siti Bainun)虐待當年只有13歲的貝拉。拜農以《2001年兒童法令》第31(1)條文,虐待、忽略、遺棄、疏忽行事或將兒童暴露在可能致使其遭受肢體或情緒首創,被提控。若罪成,將被判處監禁最高不超過20年,或罰款4萬令吉(約新台幣33萬9831元)或兩者兼施。
爆料者蘇利安蒂.蘇丁(Zurianty Sudin)在2015至2019期間曾是該福利中心的志工,也是拜農的好朋友。她在得知貝拉被虐待之後兩次向警方報案,並將貝拉身上傷口的影片上傳到臉書引起社會對此案的關注。根據《馬來郵報》報導,貝拉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告訴蘇丁,有人在她身上擦辣椒,淋熱水及被綑綁。
在蘇丁上傳的影片可以看出貝拉手上有被綑綁留下的傷口,背部及身上其他部位多處也有燒傷、舊傷痕跡。在影片流傳出去後,陸續有目擊者向法庭供出貝拉受虐經過。福利中心工作人員雅絲敏.瑪穆德(Yasmin Mahmood)在法院受問證時表示,「西蒂叫我用熱水潑她,但她看起來並不疼痛令西蒂更生氣了,她再指使我咬她。」瑪穆德也說明,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瑪穆德也補充,這名13歲的少女性情開朗,但一見到西蒂,態度就會改變。她繼續透露,西蒂會叫另一名工作人員一個禮拜至少4天,數20條朝天椒餵食貝拉,令貝拉吃到嘴巴紅腫,也不允許她喝水。瑪穆德說:「若貝拉不聽話,西蒂就會叫我和另一名工作人員抓住貝拉讓她跪下,讓西蒂踢她的腹部。」
柔佛王儲東姑伊斯邁於19日接見婦女、家庭及社會發展部部長麗娜.哈倫(Rina Harun),並向她提出建議三項建議,即立法修正案、執法與立即研究托兒中心的條件,並公開成果。他也強調,「我注重的是兒童的福利,尤其是那些在福利中心的兒童,應該得到保護和照顧。」
馬來西亞非營利組織「秋杰基金會(Yayasan Chow Kit)」聯合創辦人哈提尼.再努丁(Hartini Zainudin)在推特上狠批哈倫日前到醫院探訪貝拉的舉動是在作秀,只是為了證明自己關心唐氏兒童。她寫:「突然忙碌起來,但其實對兒童保護毫無頭緒,只因為柔佛王儲生氣了。」
Stop with photo ops @RinaMohdHarun . It’s not about you documenting proof that you care. It’s not about you putting on an act to buat kerja. Suddenly! Waah sibuk. Insensitive and clueless on child protection. Sebab TMJ murka. https://t.co/hhBs1x0If5
— Tini z (@tiniz) April 18, 2022
新聞來源:
- I was ordered to bite Bella, witness tells court(今日自由馬來西亞)
- Rumah Bonda founder trial: Bella told me that she had been tied, abused using hot water, chilli, witness tells court(馬來郵報)
- Bella fed rice mixed with vinegar, rotten fried chicken, court told(星報)
- 福利中心控虐待唐氏兒(星洲日報)
- 避免“唐氏兒被虐事件”重演 柔佛王儲向麗娜提3建議(光明日報)
- 到醫院探望一名唐氏兒童麗娜又被質疑作秀(東方日報)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駱芷萱
核稿編輯:杜晉軒
Tags:
【影評】《沉默呼聲》:會不會有一天,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有時,沈默也是一種謊言」從導演李雲翔的角度來看,這些越不被關注的話題,越應該花時間去了解,從他執導紀錄片《活摘》、《求救信》到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沉默呼聲》,都一再挑戰許多人不敢觸碰的敏感神經。
「自由就像空氣,你只會在窒息時,才會察覺到它的存在。」對於身處臺灣的我們,尤其是對1990年後出生的人來說,透過選舉投票、上街遊行、訴諸法律來維護個人權利,彷彿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其實民主、自由、人權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好幾個世代努力爭取來的甜美果實。由李雲翔執導的《沈默呼聲》,便是一部試圖讓觀眾重新省思自由與人權如何得來不易的電影。
由真人真事改編,甫於2021年獲得奧斯汀影展觀眾選擇獎的《沉默呼聲》劇情敘述1999年夏天,兩對清華大學的學生情侶因為信仰法輪功,讓他們原本無憂無慮的生活在一夕之間全變了調。謊言、栽贓、囚禁、凌遲,這些血淋淋的真實修羅場,無聲無息地染紅了中國的土地。由於這段恐怖的經歷,也讓他們與美國記者丹尼爾產生了交集,是為真相帶來一道曙光,或是一切都仍是未完待續?
雙重敘事線展開各自的掙扎與共鳴
《沉默呼聲》有兩條主要的敘事線,一條是男主角王博宇的學生線,另一條則是丹尼爾的記者線。王博宇是一名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他所信仰的法輪功被中國政府視為「眼中釘」,當掌權者開始迫害法輪功的學員,無法沉默的他藉由發傳單、拉布條、氣球飄書等機智手法,為自己的信仰與真相奮鬥,但這個看似再平凡不過的訴求,卻為他與身邊的人招來一連串的苦難,讓他感到心力交瘁。

另一部分,美國芝加哥郵報記者丹尼爾,過去曾經撰寫過六四天安門事件的相關報導而遭到中國驅逐。當他好不容易再度踏上中國土地時,又碰到了法輪功事件,讓他開始感到動搖,直到後來目睹男主角一行人試圖揭穿謊言的行動,加上事件越來越甚囂塵上,讓他重燃記者魂,決定為受害者發聲,將這些極力被掩蓋的真實公諸於世,兩條敘事線也終於產生交集和共鳴。

無聲是種無奈,亦是種被消音的選擇
不少人可能都有在路邊看過法輪功的學員在宣揚他們所信仰的理念,但若要進一步討論法輪功的理念時,有多少人能講出貼近事實的認知?根據統計,1999年時,中國有七千萬人習練法輪功,而這樣的「勢力」被視為威脅到中國政權的穩固,所以促使中國政府採取一連串的打壓、迫害與抹黑行動,「被消音」的情況導致許多人根本不知道其中的真偽,這也是《沉默呼聲》導演李雲翔為什麼拍攝這部片的原因之一。
導演李雲翔在接受採訪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沒有更多的人來拍這些故事?」他認為現今的影視產業,為了不想要放棄中國市場,都會先自我審查電影題材,甚至主動迎合中國政府「批准」的故事內容。但從他的角度來看,這些越不能被關注的話題,越是應該花時間去了解,所以從執導紀錄片《活摘》、《求救信》到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劇情片《沉默呼聲》,都一再挑戰許多人不敢觸碰的敏感神經。

現實比電影更加風聲鶴唳
由於題材相當敏感,所以《沉默呼聲》劇組選擇在台灣跟加拿大兩地取景,即便拍攝場地不在中國,拍攝過程中還是面臨到不少困難,像在選角、租借場地時都遇到很多挑戰,更不用說要在台灣上院線時的阻礙連連。然而,正是這樣的困境,更讓我們看見這群新生代演員令人印象深刻的演技。尤其是當王博宇走過監獄長廊時那五味雜陳的神情,包含著對家人的思念、以及屹立不搖的堅持,光是這段畫面就值得再看一回。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曾經寫過這樣的詩文:「起初,納粹抓共產黨人的時候,我沉默,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當他們抓猶太人的時候,我沉默,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最後當他們來抓我時,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身處在自由社會的我們,當然可以繼續做沉默的大眾,選擇忽視旁人的不公不義,但誰又能保證眼前的歲月靜好,不會一夜翻盤?或許歷史紀錄是生冷的,但電影藝術是溫熱的,請一起走進戲院感受《沉默呼聲》帶來的省思及啟發吧!
《沉默呼聲》
上映日期:2022.8.12
上映地點:全台戲院同步上映
購票資訊詳見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