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污不該是高雄這個活力城市的宿命,而是考驗城市治理能力的試金石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要談空污治理,不能只看單一問題,只抓一個「戰犯」,問題無法全部解決。高雄的空污治理,需要有系統性的應對方式,也需要不遺漏任何一個來源。並且應該改正過往「以工業為中心,人們居住和生活如衛星般圍繞在旁」的空間型態紋理,以減少污染鄰近與安全風險的問題。
文:施佳良(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常務理事)、王敏玲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三月或四月的高雄,天氣很好,但空氣常常不太好。
高雄空污問題很嚴重,而且已經很多年了,是各種因素交織而成的結果。產業源有石化、鋼鐵等污染;能源有火力電廠;移動源有穿梭在城市中的大小柴油貨車與大小機動車;大型船舶頻繁進出的高雄港,再加上三不五時出現的高壓迴流等不利於擴散的天氣型態。日積月累。高雄幾乎成了空污的大沙拉缽。
空污治理不是只抓一個戰犯
要談空污治理,不能只看單一問題,只抓一個「戰犯」,問題無法全部解決。高雄的空污治理,需要有系統性的應對方式,也需要不遺漏任何一個來源。
在城市的交通端,要有「污染集中、污染轉換」的轉型策略,例如將交通廢氣的污染減量,鼓勵在人口較為稠密區的都會區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者使用共享的單車與機車。如實在無法做到的,則鼓勵將燃油汽機車汰換為電動車,將四散於道路的燃油廢氣汙染,以能源轉換的方式漸漸集中到設有高煙囪、離人群較遠的電廠上,並且將電力需求盡可能轉換,改由綠能或較燃煤污染量低的的燃氣電廠來供應。
另外,以市場機制及管理工具,促使柴油車輛汰換為低污染、能源效率高的車輛,以及船舶停靠改用岸電等等。
在產業端,則要透過產業升級與產業轉型,讓附加價值提升、能源效率提升,以最低的能源消耗與污染排放等內外部成本,來達到最大的產值效益。以及改正過往「以工業為中心,人們居住和生活如衛星般圍繞在旁」的空間型態紋理,以減少污染鄰近與安全風險的問題。
更進一步,則要導入「循環經濟」的思維,替代長期以來「線性經濟」的發展模式。地球資源非常有限,各種產業都應積極研發、改變,從源頭減少原物料的開採與消耗,而廣大的消費者更應努力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於此同時,無論產業端或消費端都要致力於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空污避難可行嗎?
此外,空污問題很重要的是,民眾要有「空污避難」的風險意識,以及能擁有、也看得懂的即時空污數據資訊。至少,注意到自己所身處的地方空氣污染(如細懸浮微粒)濃度已經開始飆高了,就要盡快移動到污染濃度較低(有空氣濾清設備)的室內去「避難」,以降低對健康的傷害。
然而,必須強調的事實是,對各種型態的戶外工作者來說,談「避難」何其沉重與不易。例如:沿路開單的停車收費員、街道上的清掃人員、建築工地的各種操作人員與工人、農地上揮汗耕種的農民,乃至於市場或路邊的攤販等等,工作上的限制,豈能說想移動到室內就移動呢?也因此,我們知道,空氣污染的源頭防制與減量,仍是根本之道。
今年初高雄舉辦了美好亮麗的燈節,展現出一個城市欣欣向榮的希望。但空污一直如同薄紗般,籠罩在這令人欣喜的盛世之景上,儘管高雄民眾熬過了「所謂」的空污季,到了4月份,高雄各地空品監測資料仍不時出現橘色的燈號——那是對敏感族群不健康的空氣品質,偶爾還會出現紅燈——對所有族群不健康。人們的目光穿過這層薄紗,落在一片美好上,但多少人能看透這翳於其上的潛在危機?
空污不該是高雄這個活力城市的宿命。面對空污的策略,不光是環保部門的事情而已,而是足以檢視政治領導人的眼光及願景,以及考驗著市政府的城市治理施政能力的一塊試金石。
延伸閱讀
- 台灣淨零論壇:尚未制定減碳條例的台北、新北、高雄,誰離「2050碳中和」目標最近?
- 文化治理視野下「台灣燈會2.0」第三年:「台灣燈會在高雄」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幾
- 發電廠是空污的主要元兇嗎?數據顯示,其實公路運輸的排放佔比遠超過電力業
- 解決汽燃費三大弊病,「隨油徵收」已是跨黨派共識,交通部莫再搪塞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楊士範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