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公司化提升安全效率,未來挑戰除了財務黑洞還有人才斷層待彌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交通部長王國材將台鐵目前的組織型態形容是中央集權,並說公司化之後將改為地方分權,全台將有北、中、南、東4個營業處,由各營業最高主管統合運、工、機、電業務,具統一調度指揮的權力 。
(中央社)台鐵公司化相關草案日前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完成初審,專家學者認為,台鐵組織改革的挑戰不僅是財務面,更有監督機制是否到位、政府能否對台鐵董事會充分授權,還要正視專業人才斷層危機。
台鐵20多年前就研議公司化,但一直是紙上談兵,直到2018年的普悠瑪號與2021年4月太魯閣號兩起重大事故後,才終於真正動起來。攸關台鐵公司化的《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草案,今年4月21日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初審通過。
根據初審條文,台鐵總經理人選需具運輸或經營實務及專業、配合政府政策造成虧損由政府補貼等,是按照行政院版本;但是設立清償短期債務基金、公司化後的資產取得方式、資產開發及職工福利等關鍵條文,台鐵工會在意的資產全保留、負債全清零(不用土地作價)等,皆未達成共識,交由黨團協商。
交通部在台鐵公司化報告中分析,目前台灣鐵路管理局本質上是公營事業機構,營運模式受行政法規層層束縛,日漸僵化,難以發揮企業經營所需的機動性,營運安全與操作效率受到拖累,難以因應市場競爭,加上歷史債務包袱及累積虧損,以致經營陷入困境。
內外交相迫 台鐵谷底翻身有賴組織改造
台鐵的安全及準點率遭人詬病,交通部歸納一大原因在於缺乏橫向聯繫,這要從台鐵主要工作項目分為運務、工務、機務及電務說起。
在現有組織架構下,這4個部門各自向台鐵局本部報告,台鐵整個運作是運、工、機、電環環相扣,但各部門卻各行其是,有些問題該哪個單位負責常常無法決定,還得個別請示。
資深員工舉例,在軌道旁的轉轍器故障需要維修,因涉及號誌系統,是由工務部門負責還是電務部門處理,都得各自通報局本部請示。
交通部長王國材將台鐵目前的組織型態形容是中央集權,並說公司化之後將改為地方分權,全台將有北、中、南、東4個營業處,由各營業最高主管統合運、工、機、電業務,具統一調度指揮的權力 。
在安全管理上,王國材在給台鐵員工的信中提到,未來台鐵總公司將成立營運安全處,董事會設立安全委員會,地方營業處則設營運安全科,另成立專責單位進行數位發展及技術研發,追上鐵道智慧化的潮流,從軟體和硬體兩方面徹底改善營運安全。
交通部借鏡國外案例指出,自1990年代起,包括德國、英國、法國、日本及韓國都採用公司體制進行國鐵改革,透過企業化經營方式,有效提升組織運作效能、旅客服務品質及列車準點率。交通部認為,台鐵面臨社會高度期待,加速推動公司化有必要性及急迫性。
監督台鐵安全 罹難者家屬或可參與
前交通部長賀陳旦認同公司化是改革台鐵的一個方向,但認為台鐵安全及效率要提升,重要關鍵在於如何建立共同監督機制及對公司董事會充分授權。
他指出,台鐵安全沒做好,往往是因為沒有落實標準作業程序,這個問題不是把組織變成公司並且多成立一些安全監督部門就能改善,重要的是每天工作時的安全是否落實,都要有人監督。
賀陳旦建議掌握契機,善用重大事故罹難者家屬的道德力量,邀請家屬與政府建立共同監督機制,藉由監督到位,讓台鐵的安全真正落實在平日的作業上。他並說,「這些現在就可以做,不必等到公司化以後。」
在提升效率部分,賀陳旦說,必須對未來的台鐵公司董事會充分授權,否則運作上和現在的台鐵沒有什麼不同,重大決策還是要呈報交通部。他說,從目前台鐵公司化條例草案看不出董事會將獲得這樣的授權。
票務個別化 台鐵提升經營效率工具
除了董事會權限的問題,賀陳旦認為也要給台鐵公司提升效率的工具,尤其在票價部分應有發展空間,例如在電子化業務上,藉個別化票務的設計建立忠實客戶群,觀光路線也可自訂票價。
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說,無論台鐵是否公司化,都面臨專業人才斷層問題,台鐵長久以來的師徒制現在形同虛設,尤其有好幾年未辦招考,後來的新進人員多半沒有經歷以往師傅帶徒弟的過程,缺乏學習對象,只能靠內部教育訓練,教育訓練又沒有外部力量帶來的新氣息,無法形成良性循環。
退休已15年的前台鐵局長陳峰男也認為,鐵路特考中斷影響非常大。鐵路特考曾在1999年到2007年停辦,主要是因為台鐵的組織定位無法確定。
師徒制式微 台鐵人才斷層待彌補
他說明,台鐵以往現場工作是由師傅帶著徒弟,讓新進人員在實務上有人從旁指點,技術基本功學得很紮實,但停招的8年期間,很多資深人員退休,技術無法傳承,加上人力缺乏,新人學習時間變短,估計還要很多年才能彌補專業的斷層。
李克聰也提到,台鐵公司化之後若要提升效率,就應該要有清楚的營運定位。他說,長期以來,台鐵為了配合政策,在城際運輸上退讓給高鐵,短程運輸又面臨愈來愈多地方捷運的競爭,台鐵應該要讓員工在本業上有願景,因此確立未來的營運方向十分重要。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李秉芳
核稿編輯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