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巴基斯坦:不只是制衡印度,還要用「中巴經濟走廊」彌補一帶一路的缺口

習近平訪巴基斯坦:不只是制衡印度,還要用「中巴經濟走廊」彌補一帶一路的缺口
一帶一路路線圖,圖表製作:關鍵評論網 Los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帶著近460億的伴手禮出訪巴基斯坦,顯示從制衡印度朝向以中國戰略出發的轉變,同時彌補印度不加入中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的缺口。

文:張棋炘(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亞洲政策中心助理研究員)

2015年4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帶著近460億的伴手禮出訪巴基斯坦,這也是習今年度的首次出訪,給巴基斯坦做足了面子和裡子。中巴關係如此密實,顯示從制衡印度朝向以中國戰略出發的轉變,同時彌補印度不加入中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的缺口。

中國在中印巴的三角關係當中主動出擊,也許將成為贏家,至少不會是輸家,更有可能順利推動自己的戰略,避開競爭者(特別是印度)的阻撓,同時還為競爭者埋下「詭雷」,讓競爭者不得不對下一步更加謹慎。

做為中國友邦之一,巴基斯坦自然是異常高興,因為習近平此行不僅具有象徵意義,更帶來將近460億的大禮,投資遠超過美國。也就是說這趟出訪,中國同時做足了面子和裡子給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怎能不雀躍?

習近平出訪的基本意涵

就「象徵性」而言,每一年強國領袖的第一次出訪,一定會有相當程度的象徵性,要出訪哪些國家必然是經過一番計算下產出的結果。中國的出訪,顯然象徵著中巴關係的重要。然而相較於去(2014)年9月習近平的訪印,中國很清楚,巴基斯坦必然會藉此機會進行比較。

中國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更何況中國跟巴基斯坦的關係素來深厚,而且其深厚的程度幾乎已經超脫了純然的戰略利益考量。(註1)如果把中、巴關係以及中、印關係拿來比較,更可以看得出前者顯然要比後者來得密實。

年份 中、巴關係大事紀
1951 中國、巴基斯坦建交,巴基斯坦是中國首次建交的伊斯蘭國家
1962 中印戰爭爆發,巴基斯坦與中國的關係更加密切
1963 中、巴簽署第一份正式貿易協議和邊境協議
1965 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國全力軍援巴基斯坦
1971 巴基斯坦牽線,促成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 Kissinger)訪中,打破過去僵持已久關係。同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中國強烈譴責印度促成東巴基斯坦獨立
1972 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中首次動用否決權,否決孟加拉(原東巴基斯坦)加入聯合國
1978 中巴之間長達1,200公里的中巴公路(又名「喀喇崑崙公路」)正式通車
1979 蘇聯入侵阿富汗,中國強力支持巴基斯坦與美國聯手支援阿富汗反抗軍抵抗蘇聯
1986 中國與巴基斯坦簽訂核子合作協議
1989 中國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巴基斯坦是除古巴之外,所有聯合國會員國中唯一支持中國政府的國家
1996 中國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巴
1998 中國協助巴基斯坦成功試爆核彈
1999 中國援助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核電廠正式開始運作
2001 中、巴合作製造坦克MBT2000正式量產
2004 中、巴首次合作進行反恐演習
2006 中國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巴基斯坦
2007 中、巴合作研發製造的「梟龍」戰機正式亮相
2008 中國汶川發生大地震,巴基斯坦將戰略儲備20,000頂帳棚全數捐給中國,並派人協助救難;同年,中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2013 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巴基斯坦
2015.04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巴基斯坦,預計提供460億美元援助

(表格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再從「制度性」的角度分析,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北京召開了首次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重申中國有必要營造總體有利的周邊環境,因此必須更加重視「周邊外交」,以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等作為基本方針,強化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基此,習近平出訪巴基斯坦其實只是中國推展周邊外交、睦鄰外交的其中一環,再平常不過。不過,中巴往來是否真的如此單純?這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觀察一:中巴關係新起點:從以制衡為主轉為以中國戰略出發的雙邊關係

主流媒體與學者一面倒地直指中國的考量是為了要落實「一帶一路」。往前追溯中國近年來的諸般積極動作,確實也是如此。所謂的「一帶」主要是循著過去「絲路」的軌跡,貫穿自然資源豐富的中亞地區,建構起從中國一直連結到歐洲地區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至於「一路」,則是中國準備透過海上航路,連結南海與印度洋,連起整個亞洲大陸邊緣及中東地區、歐洲與非洲謂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思。

一帶一路路線圖

一帶一路路線圖

如果說「一帶」是戰略規劃中的陸地要素,那麼「一路」顯然就是海洋要素,「海、陸」分進合擊方式讓歐、亞、非大陸得以透過「經貿連通」方式緊密的融合在一起。

相較於美國從2004年起主動為中國冠上的「珍珠鍊戰略」(String- of-Pearl Strategy)(註3),這「一帶一路」的戰略縱深更加遼闊、所提出用以說服其他國加入的理由更顯崇高、對沿線國家的承諾更為全面,也替未來中國綜合國力的大幅擴張取得更強正當性。巴基斯坦剛好位在一帶一路的交會點,無論通海或向陸,巴基斯坦的重要性都無法忽視,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會把這裡列為是一帶一路的「旗艦專案」。

但主流媒體所沒有提到的一個重點是,相較於中巴從建交以來的關係,這一次的出訪其實正意味著雙方的關係已經從以往單純的「制衡(印度)」,發展為「滿足中國戰略發展需求」。

翻開中巴簽訂的聯合聲明來檢驗,上述的想法可以被進一步證實。習近平和巴國總理夏立夫(Nawaz Sharif)在聯合聲明中除了開宗明義界定中巴關係將提升為「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第二條)」、「將中巴經濟走廊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重大項目所取得的進展」之外,「巴基斯坦堅定並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第六條)」,並將「進一步加強海上合作…就海上問題加強政策對話和戰略溝通」。

中國在巴基斯坦送出的460億美元大禮,內容更是清楚地說明其核心是「由中國建造的鐵路和公路工程網絡,將鄰近阿拉伯海的瓜達爾港(Gwadar)和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連接起來」,另外「很大一部份資金─高達370億美元─將用於修理巴基斯坦破舊的能源基礎設施…」。

這樣的投資除了可以進一步帶動巴基斯坦的經濟發展外;未來鐵、公路網一旦建成,中國更可大幅節省從非洲與中東進口能源的距離,(註3)一併達成讓中國的西部成為中亞中心的目的。另外,從軍事層面來看,中國在瓜達爾港的海軍基地則無疑地對印度洋的軍事活動─包括印度、美國等在此地的活動─能夠更進一步掌控與監視。

觀察二:以「中巴經濟走廊」彌補印度不加入「一帶一路」的缺口

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關係原本密切,中國大張旗鼓地在巴基斯坦投資興建鐵公路與能源基礎設施,推動所謂「中巴經濟走廊」對印度而言並不是什麼好兆頭。

去年習近平訪印,也同樣是希望跟印度發展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巴基斯坦跟印度之間關係卻又充滿矛盾與衝突,那麼為什麼中國還選擇跟巴基斯坦跳「黏巴達」?(註4)其實說穿了,中國更想利用與巴基斯坦的這一層關係,給予印度壓力,要不就讓印度加入成為「一帶一路」的一員,要不就是以「中巴經濟走廊」彌補印度不加入「一帶一路」造成的缺口。換言之,中巴之間的發展還有著「項莊舞劍」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