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日本電商發展趨勢,我們大概能窺知7-11想併購家樂福的原因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綜觀日本實體零售商拓展電商的幾個關鍵商業模式元素,再看看最近熱烈討論的「統一集團是否會買家樂福」,我們或許就能把其背後的用意,看得更清楚一些。
近期台灣零售界一個熱門的話題,台灣家樂福的部分股份要出售,媒體紛紛在議論,台灣家樂福的這些股份最後會落在誰家?
這幾年在疫情,以及電商營業額飛速成長下,看似成長比較低迷的實體通路,反而又開始被關注起來,這幾年國際上出現不少實體零售商出手併購其他實體通路的新聞,從日本7-11併購美國的Speedway,日本Lawson併購中國的天虹微喔便利商店,日本樂天加碼投資日本西友超市等,看起來似乎實體店鋪的潛在價值重新被發現。
另外,雖然電商市場因疫情還在持續變化,尚不知道最後的勝利者會是誰,但針對日本電商市場的展望,日本實體零售商可是紛紛祭出不同的營業目標,要挑戰日本電商龍頭日本亞馬遜。實體零售的巨人日本AEON永旺,計畫在25年的電商相關營業額要達到日幣1兆,而日本7-11集團也巧合的計劃在同年度25年電商相關營業額要達到日幣6000億的水準。
看這些實體零售商的類似決策,出資實體店、把其他實體體店納入集團內、高電商相關業績目標等,到底這些決策相互有什麽關聯?接下來就套用商業模式裡的幾個元素,一個一個來解析對實體零售商而言,透過這個交易,期待對他們電商的商業模式帶來什麽樣的影響?
目標客群:顧客被電商分散後,併購實體業者是短時間內再度集結營業績效的最佳方法
如何短時間內獲得大量顧客?
電商市場持續成長,特別是疫情期間,電商企業都陸續創下業績新高。而消費者在這些電商買的產品,都是在其他通路買不到的特殊產品嗎?當然,應該大部分都還是既有實體通路有在賣的產品,顧客一直都在,只是把目前的購物清單,從實體分散到不同的電商通路了。
那既有實體通路流失的顧客要如何找回來?最簡單的就是買其他的既有通路,並且是風險比較小的實體通路,就可以短時間內補上大規模的營業額。
日本7-11併購美國的Speedway便利商店之後,一下就對集團貢獻11億美元的營業利益,在電商當道下,這是實體零售提高經營績效的最確實方法。並且被併入店鋪的顧客,還可轉換成未來新電商事業的基盤。
通路:電商不做不行,食品相關的營業額在慢慢流失中
那麼實體零售商需要開發電商通路嗎?
上面提到,既有顧客的部分購物清單已經轉向電商等通路,那是否可能轉移的都已經轉移到電商了呢?根據日本網路公司的發表資訊,日本實體通路的產品銷售,電商化比例來到8.1%,跟世界平均的17.9%落後了快10%,特別日本在食品相關產品的電商化比例只有3.3%。
所以,電商在食品這個領域應該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可以期待,也可以說顧客的訂單,未來還是會陸陸續續會從實體被轉移到電商,所以實體零售商去發展電商是必要的。

那跟收購實體店鋪的關聯性在那?主要就是想利用實體店鋪通路的綜效來強化電商通路的優勢,讓電商事業可以跟市場順利接軌。
顧客關係:電商如何耕耘?跟强化上游電商跟下游實體的全里程服務
實體店要如何跟電商的顧客連結?
在過去,要把集團內A事業的顧客導流到集團內B事業去,難度不低,畢竟對顧客來説,A事業或是B事業的利用動機都是獨立的,A跟B之間,很難建立顧客觀點的關聯性。
但網路服務興起後,透過共通點數,線上交易,再到實體店取貨等,關連性從上游串連到下游,產生了虛擬加實體的價值鏈。
價值鏈的特性,就是上下游比較容易相互影響,比方說共通點數如果10倍送,線上交易就有機會增加,到店取貨的人也會變多,相對,實體店的服務變好,比方說到店運費半價優惠,也會帶動線上交易的比數。按照這個邏輯,即使併購的對象是實體店,還是可以透過價值鏈發揮對電商事業的影響,滿足對顧客的全方位服務。
價值主張:提供既有電商廠商難構築的生鮮產品線
你為何會跟這家電商購買商品?
相信不少人都有到實體店鋪看產品之後(或是在其他說明比較詳細的電商網站看產品),再到價格最低的電商購買產品的經驗。所以當產品一樣的時候,不少消費者會用價格來做最後到哪裏買的依據。
如何擺脫比價機制?就是做難模仿的產品線。生鮮這個品類,並不是既有電商說馬上做就可以做的,軟硬體的配套要複製不容易,特別是冷藏產品,如何提供多品項(儲存空間),並多地點(服務網大),靠近生活圈(配送時間短),看起來只有實體超市或是賣場可以用比較少的投資做到。
未來,要是實體零售業者的生鮮產品都可電商化後,應該有機會可以從既有電商瓜分到一些想一步購齊的消費者。提供既有電商業者難複製的差別化服務。
策略夥伴:整合最後一哩路
實體店鋪是最後一哩路?
10年前的最後一哩路應該就是實體店鋪了,但最近好像不是如此。因爲外送,以及宅配到家,讓實體店鋪變成只是最後一哩路的其中一個選項,運輸服務掌握了真正最後的關鍵。
但另一面看日本的案例,大部分的日本貨運業者可是跟日本電商龍頭亞馬遜保持距離。以日本黑貓來説,從2017年負責日本亞馬遜全貨量的60%,到現在只負責30%以下的貨量,這個電商跟運輸業者的微妙合作關係,也讓日本實體零售商看到物流策略合作夥伴的影響力,紛紛發展從實體便利商店,超市出貨的外送以及宅配服務。
所以只要實體零售商的店鋪數夠廣,單店的面積夠大大,要整合,外送,宅配,打造全方位的最後一哩路是很有機會的。

關鍵資源:最後還是要回到產品力
你是注重服務的便利還是在意產品的品質?
電商跟實體店鋪,最後的勝負應該還是會在產品。實體零售商從過去,纍積了不少開發產品的人才經驗,當然電商也是,但實體零售商人才在產品的深度,可從原料、生產設備、工廠製造、包裝材料、銷售設備,到服務提供等深淺不同的階級。當這些原本開發實體店鋪產品的人才,某天開始轉向開發適合電商銷售產品的時候,應該可以跳脫出跟既有電商業者的產品設計框架。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