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觀察日本電商發展趨勢,我們大概能窺知7-11想併購家樂福的原因

觀察日本電商發展趨勢,我們大概能窺知7-11想併購家樂福的原因
圖為家樂福超市敦化北店。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綜觀日本實體零售商拓展電商的幾個關鍵商業模式元素,再看看最近熱烈討論的「統一集團是否會買家樂福」,我們或許就能把其背後的用意,看得更清楚一些。

除此之外,每家實體零售在產品開發這方面,都有自己不同的專長,當實體跟實體相互整併的時候,機能互補,讓產品線能有更寬的發展可能。這個也會讓實體業者的電商路走得更寬穩。

收益來源:要賣「ONLY HERE」的產品,利潤會更好

都賣一樣的產品,那利潤要如何提高?不是讓顧客滿意服務品質,就是增加銷售數量。在市場還在成長期的時候,要達成這兩個都應該不會太困難,但要是競爭更加激烈的時候,就需要從別的方式下手了。

電商目前的自有品牌產品(Private Brand)並不多,但因爲供應商多,市場也持續在成長,沒有太多需要自己下去開發產品的動機,但如果自己能下去開發自有品牌,改變毛利結構,應該獲利有機會更好。

日本7-Eleven在食品自有品牌的比例從2009年的6%成長到2020年的25%,營業額達到1兆4千億日幣的規模。實體店鋪的自有品牌KnowHow要是能複製到電商,將有機會改寫電商的獲利模式。

成本結構:買的貴不貴,要看你如何運用

是不是併購都會聯想到買的股票價格是不是合理?但其實比價格更重要的,應該是買完之後到底能否駕馭對方,發揮計劃的預期效果。

市場上也有一些在併購後,無法發揮預期效果的失敗案例,讓購入代價變得難以估算。而實體零售商之間的業務差異不大,也應該相對瞭解對方的行為模式,不能說一定成功,但要是跟實體併購電商通路比,應該實體併實體要大失敗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所以要發揮整併後綜效,應該是很有機會的。

談完這幾個商業模式的元素,再回到媒體紛紛在討論的統一集團是否會買家樂福這個話題?是否開始會出現一些聯想。

擁有加工食品製造商的資源、跨平臺的支付工具、產品開發的人才、生鮮產品的經驗、自有產品的實績、集團的外送平臺、集團的宅配平臺、店鋪數的網絡密度高、原本就是股東非常瞭解對象公司的文化等等。

綜合上面這幾點既有優勢,如果未來併購後要朝向電商的方向發展,應該很難出現比他們更具綜效的對象。雖然不知道最後會落誰家,但消費者未來越來越便利的生活,應該是可以被預期的。

延伸閱讀

本文經商社男的外食迷宮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