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復生」的五股箱屍案(上):警方高速破案逮人,卻成為一場刑求逼供的鬧劇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楊清炳宣稱受到檢警的刑求,才被迫承認犯案,畢竟在當時,許多警察都是由退役軍官轉任,未必具有科學辦案的知識與能力,卻手段凌厲,毫無人權概念──再加以當時警察的形象,不免讓人覺得這才是得以雷霆之勢破案的「真相」。
文:香楠
夏末9月的夜晚,總還帶著炎夏餘威,加上彷彿要唱盡最後一絲生命的蛙鳴蟲聲,有時實在令人難以入眠。民國65年(1976年)的9月22日也是這樣一個令人輾轉反側的夜晚。在台北縣五股鄉(今新北市五股區)中興路上的成立機械工廠,許姓工人正被夏夜的騷動擾得雙眼赤紅,凌晨兩點多,還只能盯著漆黑的斗室發楞。
暗夜中,他驟然感覺到周遭那些煩躁又細瑣的聲音,被一陣機車引擎「突突、突突」的聲響掩蓋。鐵工廠位在鴨母港溝與還未開闢為二重疏洪道的沼澤地帶之間,上方有新開通的高速公路高架橋,周遭有灌溉用的溝渠,十分偏僻——這聲音來得實在蹊蹺呀。到底是誰在半夜於此荒涼之地遊蕩?要知道,這可是戒嚴時期,有著捉摸不定的宵禁原則,即使是五股這個管轄稍微寬鬆的地區,人們也未必會大著膽子夜間出門。
神秘騎士的詭異皮箱
莫非是心懷不軌的竊賊誤以為此處無人看管?哼,想得美呢。許姓工人往外一瞧,發現那輛機車沿著施工中的陸橋,直直騎到灌溉溝渠旁的涵洞前,騎士解下車上的包裹投入洞口後,便絕塵而去。
他鬆了口氣,原來只是偷倒垃圾,並不是小偷闖空門啊。 既然與自己無關,他便沒有費心觀察這位大概30多歲的青年男子究竟是何樣貌,也沒有記下車號或車型,在迷迷糊糊入夢之前,只依稀記得對方奮力一擲的背影。
隔天一早,許姓工人與同事談起這樁奇事,兩人不知哪根筋不對,竟然覺得去瞧瞧這位神秘人士丟棄的垃圾,或許會是個不錯的主意。兩人於是來到涵洞,奮力拖出一口巨大的皮箱。
「這皮箱看起來材質堅固,說不定還能賣點小錢。」 「別傻了,你看它外裹麻繩就知道早不耐用啦。」 然而開裂的皮箱中,透出的不是什麼秘寶,而是一具蜷曲發臭的女性屍體。不意之間竟開了不該開的箱子,兩人嚇壞了,趕緊通報新莊分局,詳細交代了事件經過,深怕惹禍上身。

箱中的無名女屍
新莊分局一接獲這起可怕的案件,便立刻派人前往該處涵洞調查,除了刑警與檢調之外,法醫楊日松也親自趕到現場驗屍。由於這具屍體已經死亡超過五日,雖然可以得知這是一名身高約160公分的女性,卻難以從浮腫的外觀判斷體型。
死者身上有多處外傷,除了頭部受到重擊產生腫脹瘀血之外,眼皮撕裂、甚至眼球脫落、鼻樑斷裂,已腐爛到難以辨認面貌。然而,楊日松研判死者真正的死因不是這些外傷導致——從頸部的瘀血與綑綁痕跡、皮膚的斑點、舌頭吐出與內臟缺氧狀況來看,死者顯然是活活被勒死的。
究竟是怎樣的深仇大恨,兇手才會如此殘忍?是為情、為財、還是為仇?從牙齒與頭蓋骨判斷,死者年約26歲,未施脂粉、身著睡衣,雙腿被麻繩綑綁,蜷曲在行李箱中。胃中有尚未消化的食物,應是在飯後一個小時內於室內遇害;她的子宮有疑似墮胎手術的刮痕,但未曾生育;下體則有可疑的分泌與不屬於死者的三根毛髮。
此外,死者手塗指甲油,身著日本製的高級內褲、衣袋中還有一枚100日圓硬幣,用來載運屍體的行李箱除了夾帶「高雄市中山路秀美小姐」字樣之外,經過調查也是由日本製造,這些線索讓調查人員推測死者應是在時常能與日本人接觸的娛樂場所上班。
「誰認得這件裹屍夾襖?請出面為死者找冤家。」 「清查失蹤風塵女郎,高市警騎四出尋找線索」 當時報紙的標題還帶著守望共助的呼籲,日日跟隨破案進度。而警方在破案壓力之下,兵分二路,除了確認25位「住在高雄中山路,名叫秀美」的女性,全都安然無恙外,也盤查附近的舞廳與特種營業場所從業人員。
正巧,警方發現轄區內經營色情按摩的華王理髮廳中有位職員失蹤。這位化名林小美的職員姓名中有個「美」字,「小美」聽起來也很像「秀美」,新莊分局深信他們已經掌握關鍵,於是便逮捕了林小美的男友楊清炳。
這樣的推測似有合理之處:楊清炳與林小美為同鄉,本於板橋八德路上(約今日縣民大道上)交往同居,但林小美在一個月前不但不告而別,還帶走了一萬多元現金與數張20萬元的支票。氣憤的楊清炳在眾目睽睽之下,於發現屍體的一週前從華王理髮廳將她強行帶走,林小美便從此消失,再也沒有回到華王上班。難道氣憤而衝動的楊清炳真的殺害了林小美嗎?犯案動機就是情感和金錢的糾葛?警方是這麼認為的。

死不瞑目的「小美」
警方風行雷厲,在短短兩天之內,就取得了楊清炳坦承涉案的證詞,不但從購買麻繩的地點,到做案手法與時間都交代得一清二楚,甚至還供出一名18歲的蕭姓少年為共犯。如此高效率地偵破重大刑案,自然收穫了許多掌聲,甚至還發給辛勞的辦案人員一萬元的獎金。
然而,在破案新聞還來不及成為舊聞的隔天9月25日,楊清炳翻供了。他翻供的消息立刻登上媒體,大眾也從知曉破案時的激動轉為不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事情還沒結束?楊清炳宣稱受到檢警的刑求,才被迫承認犯案,畢竟在當時,許多警察都是由退役軍官轉任,未必具有科學辦案的知識與能力,卻手段凌厲,毫無人權概念——再加以當時警察的形象,不免讓人覺得這才是得以雷霆之勢破案的「真相」。
眾人這時細思,才發現所謂偵破的箱屍案中,確有一些難解之處:首先,林小美與楊清炳都是彰化人,與高雄沒有地緣關係。林小美其實是她的化名,即使與「秀美」只是音近,本名卻可能完全沾不上邊。最初因「高雄市中山路秀美小姐」產生的推測,根本不能成立。
最新發展:
-
桃園空軍基地彈藥失竊案(下):黃媽媽把案件拉上總統選戰,真相終於水落石出 6月前
-
桃園空軍基地彈藥失竊案(中):真兇爽快承認自己罪行,愛面子的軍方卻死不認錯 6月前
-
桃園空軍基地彈藥失竊案(上):在刑求施暴的「科學辦案」下,三位無辜士兵遭起訴 6月前
-
1974年北投查宅滅門血案(四):面對疑點重重的「證據」,兇嫌給了另一套劇本 7月前
-
1974年北投查宅滅門血案(三):媒體用「床上聊天」刻意帶風向「同性戀情」引殺機 7月前
-
1974年北投查宅滅門血案(二):兩種不同的血腳印和受害者家人詭異的反應 7月前
-
1974年北投查宅滅門血案(一):從守備嚴密的憲兵隊中離奇「消失」的關係人 7月前
-
屏東瀧觀橋鍾正芳命案(下):目擊嫌犯為什麼從「長髮男」變成頭髮稀疏的「禿頭男」? 7月前
-
屏東瀧觀橋鍾正芳命案(上): 戒嚴體制下長期被忽視的南台灣,因為少女之死突然沸騰了起來 7月前
-
Netflix大熱電影《咒》的靈感起源:高雄鼓山全家靈動附體事件,凌虐長女休克慘死 8月前
-
佛教界白色恐怖冤案,後日談(二):慈航法師成為台灣佛教史上第一位肉身菩薩 8月前
-
佛教界白色恐怖冤案,後日談(一):雨夜茶席上,推理誰在背後陷害僧眾入罪 8月前
-
佛教界白色恐怖冤案(六):國大代表、將軍夫人、「國師」蒙古活佛都出手救援 8月前
-
佛教界白色恐怖冤案(五):獄卒趁典獄長不在,居然自作主張拉著僧人去遊街 8月前
-
佛教界白色恐怖冤案(四):立委「金剛怒目」,警察局長放出「拘捕遊民」絕招 8月前
-
佛教界白色恐怖冤案(三):警方號稱掌握「確實證據」,前一天的噩夢又輪迴重演 8月前
-
佛教界白色恐怖冤案(二):監察院委員出面保人,更大的風波卻正在醞釀 8月前
-
佛教界白色恐怖冤案(一):蔣介石同窗忙著復興中國佛教會,卻不知大難臨頭 8月前
-
「死而復生」的五股箱屍案(下):愛人姻親糾纏不清,真相之外還有多少冤錯假案? 9月前
-
「死而復生」的五股箱屍案(中):林小美驚奇「復活」,真正的死者究竟是誰? 9月前
Tags:
菸品陳列不納管加熱菸載具,恐成新興菸品管理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在今年2月15日總統公告「菸害防制法」以來,國健署陸續預告修正多項配套措施,除了「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辦法」之外,還有2月24日同步發布的「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檢測及容器標示辦法」、「菸品資料申報辦法」等,預告期同樣縮減至7天。跨黨派立委也在3月2號的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中,再次質疑衛福部如此匆促預告為圖利菸商,並要求應召開全台公聽會、落實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立委林為洲甚至於臉書表示,薛瑞元部長已口頭允諾,法案預告期過了還是可陳述意見,他很樂意協助大家送件。
載具不受販賣場所限制 民團憂心成吸睛工具
在「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中,要求業者不能行銷加熱菸之「載具」,但未限制不得行銷「載具品牌」,引起各方譁然。專家示警,國健署承諾要處理新興菸品亂象、保護國人健康,但在母法公布之後,各項子法卻草率無章、用詞定義不明,現在加熱菸菸彈與載具又未一致管理,將來稽查恐出現「看得到卻管不到」的問題。
不同於傳統紙菸,要吸食加熱菸,必須以加熱菸載具搭配菸彈一起使用。菸防法修法期間,國健署就曾因僅將載具視為一般3C產品、不與菸彈共同納入健康風險評估,而飽受各界批評。儘管後來國健署改變立場、納管載具,然預告的「管理辦法」中,仍未將載具菸品納入管理對象。以管理辦法第五條為例,規定「菸品展示,不得以電子螢幕、動畫、移動式背景、聲音、氣味、燈光或其他引人注意之方式為之」,但是因為加熱菸載具不屬於「菸品」,所以並不適用此一條例。
這意味著在新版的菸害防制法正式上路之後,只有販賣菸彈的場所會受到規範,而載具則可以在任何實體店鋪、網路上,以任何手法為其廣告、宣傳、行銷,甚至成為推廣加熱菸的手段和工具。簡而言之,未來超商可直接陳列載具販賣,讓未成年消費者得以輕易接觸、購買。

針對新興菸品對未成年者所造成的潛在危害,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我認為這次修法,應該是要以保護未成年的孩子們為前提。我們這一代,或者上一代吸食傳統紙菸的人,基本上會願意去嘗試新興菸品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他們都習慣傳統紙菸了,新興菸品對他們沒有吸引力。但是孩子們不一樣,他們的好奇心、對新事物的新鮮感、同儕之間的誘因,這一切都有可能提高未成年者去嘗試加熱菸、電子煙的可能性。但現在我們的新法完全沒有起到保護、預防的作用,真的很令人憂心。」
日韓不納管加熱菸載具 青少年使用率暴增
以日本為例,2016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日本開始普及。三年後的2019年,日本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加熱菸載具市場之一,其中約有20%的吸食者年齡在20歲以下。根據日本醫學研究機構的數據,在2019年,加熱菸載具的使用在青少年之間呈現爆炸性增長,而且日益趨向年輕化,同年有逾1200例因加熱菸載具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其中不少是青少年。
在韓國,加熱菸載具的普及也帶來了類似的問題。據韓國疾病管理本部的數據,自2018年以來,由於加熱菸載具的使用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在該國激增,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截至2020年,韓國有約40%的加熱菸載具使用者年齡在20歲以下。韓國疾病管理本部也指出,由於加熱菸載具的健康風險和成癮性,青少年吸食加熱菸載具將導致將來的健康問題。
加熱菸載具管理不同調 可能加重地方違規稽查、業者等各方負擔
菸害防制檢舉項目分11大類,包含販賣菸品之方式、菸品容器之標示、促銷菸品或為菸品廣告、販賣菸品場所標示及展示、營業場所為促銷或營利目的免費供應菸品、未滿18歲吸菸、供應菸品予未滿18歲者、於禁菸場所吸菸、禁菸場所未設置明顯禁菸標示或供應與吸菸有關器物、於非吸菸區吸菸、室外吸菸區標示及設置。在販賣場所稽查上,皆針對「菸品」本身,加熱菸載具卻不受此限,未來可能形成「一(加熱)菸兩制」情形。
根據聯合報報導,菸防法查緝多仰賴縣市衛生局人員來進行,且過去查緝違規情形不普及。董氏基金會主任林清麗表示,如果將載具比照菸品管理,地方衛生局稽查人員即可比照菸品管理來執法,但現在加熱菸跟載具定義不同,執法面更增難度;民眾難以確保購買地點是否合法;網路購物難控管,要限制未成年不能購買更難以落實。
黃正銘理事長更進一步質疑,縮短公告期限、倉促實施新法,如果已成既定事實,那麼政府稽查人員對於稽查的標準、措施,甚至這些菸彈、載具品牌的辨識,都做好訓練了嗎?能真正的從源頭為人民把關嗎?如果載具又不納管,誰知道當它跟菸彈結合後會發生什麼事情?有人能負責嗎?
為民眾健康站出來,菸防團體、朝野立委呼籲政府落實本土菸害管控
有鑒於載具不落實管理,將對青少年身心造成深遠影響,同時加重稽查難度,遺害深重,民間反菸團體屢次向國健署提出建言,卻得不到回應。因此,由170個團體組成的台灣拒菸聯盟也再次呼籲,懇請出身公衛界的行政院陳建仁院長出面阻止,不要讓明明是吸食加熱菸必要元件的載具,被當成單純的3C零件來另外管理。
雖然菸防法配套法令預告期已過,但推動反菸不遺餘力的林為洲委員,日前公開表示將繼續將為大家的陳述意見送進衛福部,同時呼籲政府應立即查緝現在市面上這些未經健康風險評估、違法的新興菸品。除此之外,國健署草擬的健康風險評估漏洞百出且未召集專家討論,他認為衛福部應立即召開北、中、南、東至少四場公聽會,蒐集各方意見作為修法參考。陳椒華立委也在質詢薛瑞元部長時提到,現在的健康風險評估根本是紙上談兵,並且提出要有「本土健康風險評估」的訴求。
新版菸害防制法即將上路,但仍然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和挑戰。在可見的將來,除了期待政府願意為了保障公眾的健康和利益,繼續強化反菸政策的執行,從立法、稽查、行政措施等多種手段,來限制吸菸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國人也需要更加自覺地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認識吸菸危害的認識,提高警覺性,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盡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