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QA一次看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想避免暈針可以怎麼做?可能的副作用有哪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教育部函文,6到11歲學童接種COVID-19疫苗可採「校園集中接種」及「合約醫療院所接種」模式,充分尊重家長選擇,請學校先調查校園集中接種意願,提供「接種須知及評估暨意願書」給家長。
6到11歲學童接種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苗,依據教育部的說法,最快可於5月2日起安排校園接種,教育部也請各校給家長至少7天的思考時間。
衛福部疾管署日前也釋出莫德納(Moderna)疫苗6到17歲的接種須知,《關鍵評論網》將重點整理為以下的問答供參考。
教育部請學校給家長7天思考,施打後如有不良反應可請疫苗假
《中央社》報導,教育部26日表示,6到11歲學童施打COVID-19疫苗,最快5月2日起可安排校園接種,請學校給家長至少7天思考時間,學童施打疫苗後如有不良反應,可請3天疫苗假。
根據教育部函文,6到11歲學童接種COVID-19疫苗可採「校園集中接種」及「合約醫療院所接種」模式,充分尊重家長選擇,請學校先調查校園集中接種意願,提供「接種須知及評估暨意願書」給家長,由學校收回並統計人數,自5月2日起可安排校園集中接種及提供指定合約醫療院所名單給未在校接種者。
Q1:接種劑量為何?2劑須間隔多久?
兒童族群每劑為0.25mL,為12歲以上青少年以及成人每劑劑量的一半。
2劑接種間隔以12週為原則。
Q2:哪些情形不宜接種?
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先前接種本項疫苗劑次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
Q3:疫苗的保護力有多少?
臨床試驗顯示,對18歲以上可預防94%有症狀的感染(非Omicron變異株)。依據6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於臨床試驗結果分析保護力關聯指標顯示,與18歲以上族群免疫保護力相當。
Q4:哪些人要暫緩接種?
發生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另外,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目前尚無免疫低下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的數據)。
Q5:具有哪些病史的人,建議在接種前先諮詢過醫師?
包含發炎性心臟疾病(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急性風濕熱、12到29歲擴張型心肌病變患者、複雜或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 (包含單心室〔Fontan〕循環)、急性失代償性心臟衰竭,以及心臟移植患者。
Q6:想避免暈針的話可以做些什麼?
暈針通常是因為對打針的心理壓力與恐懼感,轉化成身體的症狀,通常在注射時或注射後立即(5分鐘內)出現眩暈與噁心等症狀,大多發生於青少年集體接種疫苗時。
建議在接種前不要空腹過久,等待注射時間不宜過久,可用音樂、影片或聊天等方式放鬆心情,以坐姿進行疫苗接種以及接種後觀察,以避免因發生昏厥而摔倒受傷。
Q7:接種時還有哪些應注意事項?
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
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
Q8:接種後可能會發生的副作用有哪些?
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這些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
依據疫苗臨床試驗顯示接種第2劑副作用發生比率高於第1劑。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大於38℃),一般約48小時可緩解。6至11歲兒童發燒的比例較成年組略高外,其他發生不良反應的比例相近。

疫苗接種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臨床預後多數良好,病例多數發生在接種後14天內,接種第2劑後發生率高於第1劑,40歲以下男性發生率較女性及其它年齡層男性高。
接種疫苗後28天內若發生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例如: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心悸(心跳不規則、跳拍或「顫動」)、暈厥(昏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務必立即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 衛福部專家會議拍板:6-11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青少年可施打追加劑,3大類對象可打第4劑
- 【懶人包】兒童確診COVID-19該注意哪些危險徵兆?居家照護需要哪些常備用藥?
- 世界各國「兒童疫苗」政策一次看:歐盟等國批准莫德納與BNT,美日韓只開放BNT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羅元祺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04-27 【成癮腦學】度過COVID-19第三波疫情:飲酒者可以多照顧自己
- 2022-04-27 北農累計確診者140人,農委會:不休市如常交易,將申請密切接觸者「以篩代隔」
- 2022-04-27 8個QA一次看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想避免暈針可以怎麼做?可能的副作用有哪些?
- 2022-04-27 免疫功能不全患者,打了疫苗也得不到保護的一群人
- 2022-04-27 柯文哲宣布北市擴大「以篩代隔」適用對象,必要時將「軟性封城」
最新發展:
-
青少年第三劑、兒童BNT疫苗25日開打:各縣市施打日期、合約院所總整理 1年前
-
5-11歲兒童即將開打輝瑞BNT疫苗,9個QA一次看:保護力有多少?可能的副作用有哪些? 1年前
-
是否該讓孩子接種COVID-19疫苗?沒有完全無風險的決定,只有利大於弊的考量 1年前
-
COVID-19兒童疫苗接種:現有研究、臨床試驗數據與專家意見 1年前
-
【疫情週報】4/23-4/29:取消實聯制、家用快篩實名制與居隔「3+4」新制上路,本週疫情重點一次看 1年前
-
莫德納向美國FDA遞交6歲以下兒童疫苗EUA,醫療長:「一旦獲准,對小小孩來說是好事一樁」 1年前
-
220萬劑輝瑞BNT兒童疫苗完成簽約、食藥署已通過EUA,陳時中:預估5月中旬抵台 1年前
-
一圖看懂「該不該讓小孩打疫苗」:三種情況請盡快施打、不挑廠牌 1年前
-
本土新增8822、2例死亡,今起取消實聯制、家用快篩實名制4月28日開賣 1年前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