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8個QA一次看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想避免暈針可以怎麼做?可能的副作用有哪些?

8個QA一次看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想避免暈針可以怎麼做?可能的副作用有哪些?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教育部函文,6到11歲學童接種COVID-19疫苗可採「校園集中接種」及「合約醫療院所接種」模式,充分尊重家長選擇,請學校先調查校園集中接種意願,提供「接種須知及評估暨意願書」給家長。

6到11歲學童接種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苗,依據教育部的說法,最快可於5月2日起安排校園接種,教育部也請各校給家長至少7天的思考時間。

衛福部疾管署日前也釋出莫德納(Moderna)疫苗6到17歲的接種須知,《關鍵評論網》將重點整理為以下的問答供參考。

教育部請學校給家長7天思考,施打後如有不良反應可請疫苗假

《中央社》報導,教育部26日表示,6到11歲學童施打COVID-19疫苗,最快5月2日起可安排校園接種,請學校給家長至少7天思考時間,學童施打疫苗後如有不良反應,可請3天疫苗假。

根據教育部函文,6到11歲學童接種COVID-19疫苗可採「校園集中接種」及「合約醫療院所接種」模式,充分尊重家長選擇,請學校先調查校園集中接種意願,提供「接種須知及評估暨意願書」給家長,由學校收回並統計人數,自5月2日起可安排校園集中接種及提供指定合約醫療院所名單給未在校接種者。

Q1:接種劑量為何?2劑須間隔多久?

兒童族群每劑為0.25mL,為12歲以上青少年以及成人每劑劑量的一半。

2劑接種間隔以12週為原則。

Q2:哪些情形不宜接種?

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先前接種本項疫苗劑次曾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

Q3:疫苗的保護力有多少?

臨床試驗顯示,對18歲以上可預防94%有症狀的感染(非Omicron變異株)。依據6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於臨床試驗結果分析保護力關聯指標顯示,與18歲以上族群免疫保護力相當。

Q4:哪些人要暫緩接種?

發生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

另外,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目前尚無免疫低下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的數據)。

Q5:具有哪些病史的人,建議在接種前先諮詢過醫師?

包含發炎性心臟疾病(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急性風濕熱、12到29歲擴張型心肌病變患者、複雜或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 (包含單心室〔Fontan〕循環)、急性失代償性心臟衰竭,以及心臟移植患者。

Q6:想避免暈針的話可以做些什麼?

暈針通常是因為對打針的心理壓力與恐懼感,轉化成身體的症狀,通常在注射時或注射後立即(5分鐘內)出現眩暈與噁心等症狀,大多發生於青少年集體接種疫苗時。

建議在接種前不要空腹過久,等待注射時間不宜過久,可用音樂、影片或聊天等方式放鬆心情,以坐姿進行疫苗接種以及接種後觀察,以避免因發生昏厥而摔倒受傷。

Q7:接種時還有哪些應注意事項?

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

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

Q8:接種後可能會發生的副作用有哪些?

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通常於數天內消失,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痠痛、體溫升高、畏寒、關節痛及噁心,這些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

依據疫苗臨床試驗顯示接種第2劑副作用發生比率高於第1劑。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發燒反應(大於38℃),一般約48小時可緩解。6至11歲兒童發燒的比例較成年組略高外,其他發生不良反應的比例相近。

截圖_2022-04-27_上午11_51_18拷貝
Photo Credit: 衛福部疾管署

疫苗接種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臨床預後多數良好,病例多數發生在接種後14天內,接種第2劑後發生率高於第1劑,40歲以下男性發生率較女性及其它年齡層男性高。

接種疫苗後28天內若發生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例如: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心悸(心跳不規則、跳拍或「顫動」)、暈厥(昏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務必立即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羅元祺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