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離懶人包】確診後住哪裡?該準備哪些藥物、有哪些警訊症狀?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政府的政策開始改為輕症在家照顧,但還是很多人會擔心無法在家處理。只要好好了解,並知道怎麼處理,就不用太擔心。這次的貼文就為大家帶來居家隔離懶人包。
國內的Omicron輕症確診者越來越多。Omicron雖然輕症比率高,但老年人和未打疫苗者的致死率、重症率還是比較高,不能掉以輕心!
Omicron在成人/青少年造成的症狀主要是喉嚨症狀、咳嗽、流鼻水/鼻塞、發燒,而且在兒童造成的發燒比成人/青少年來得多,家長在照顧確診兒童時記得準備退燒藥。
確診者在家記得先準備可能會用到的藥物,另外也可以準備體溫計及血氧機。如果出現警訊記得趕快就醫,希望大家都能平安無事。
政府的政策開始改為輕症在家照顧,但還是很多人會擔心無法在家處理。只要好好了解,並知道怎麼處理,就不用太擔心。
這次的貼文就為大家帶來居家隔離懶人包。







延伸閱讀
- 一圖看懂篩檢與就醫原則:三種情況才需要做PCR,請勿蜂擁至急診要求篩檢
- 沒打第三劑旅遊團、健身房通通不行去,疫苗新制QA一次看
- 【懶人包】兒童確診COVID-19該注意哪些危險徵兆?居家照護需要哪些常備用藥?
【加入關鍵評論網成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成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04-28 220萬劑輝瑞BNT兒童疫苗完成簽約、食藥署已通過EUA,陳時中:預估5月中旬抵台
- 2022-04-28 本土疫情首度破萬,陳時中:快篩試劑有症狀、有接觸、有必要再使用,力拚5月中追加劑覆蓋率達65%
- 2022-04-28 【居家隔離懶人包】確診後住哪裡?該準備哪些藥物、有哪些警訊症狀?
- 2022-04-28 COVID-19醫療三方案分流舒緩壓力,新加坡走過疫情高峰「與病毒共存」
- 2022-04-28 「新褲子」樂隊成員龐寬「自我隔離」藝術展引起中國網民共鳴
最新發展:
-
勞動部:電子居家隔離單、健保快易通PCR陽性截圖,均可作為請假證明 1年前
-
【PCR檢驗地圖】哪裡可以做PCR核酸檢測? 各縣市醫院、診所一次查 1年前
-
快篩陽性該去哪裡做PCR?雙北、桃園、台中、高雄社區篩檢資訊一次看 1年前
-
台大校內車禍初步研判與超速無關,承諾加強校園交通稽查 1年前
-
本土新增1萬6936例,陳時中: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系統資料務必填寫正確、PCR使用以節約、有效運用為原則 1年前
-
「COVID-19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系統」今日上路,資料填寫、密切接觸者注意事項QA一次看 1年前
-
本土新增1萬5033例:5月1日「自主回報疫調機制」上路,視訊診療可進行線上掛號 1年前
-
【疫情週報】4/23-4/29:取消實聯制、家用快篩實名制與居隔「3+4」新制上路,本週疫情重點一次看 1年前
Tags: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