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沉重天堂》:Kurt Cobain道出了許多青少年無法言述的,那想要擁抱世界卻又想逃開的隔閡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超脫樂團的主唱Kurt Cobain用那充滿憤怒的嗓音,憂鬱而細膩的神情吸引了全球無數粉絲,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樂團之一,但看似高度成就的背後卻是不幸的童年、充滿猜疑、爭吵的婚姻,連自小一起長大的Krist Novoselic也被他拒於門外,最終於1994年飲彈自盡。
90年代Grunge(油漬搖滾)樂團Nirvana(超脫樂團),1987年於華盛頓州亞伯丁成立,1994年因主唱Kurt Cobain飲彈自盡而解散。短短七年時間,他們發行三張專輯,震撼全世界的青年文化圈。唱片在全球銷售超過7500萬張,為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樂團之一。Nirvana於2014年即入選搖滾名人堂,在獲得遴選資格的第一年就入選。
Nirvana不僅是Grunge音樂的代表樂團。由主唱兼吉他手Kurt Cobain譜寫的歌曲,加上他與貝斯手Krist Novoselic,以及最後一任鼓手Dave Grohl,在舞台上那充滿憤怒、激情、毀滅性的演出,形成了一種令人難以忽略的效應。
在網際網路尚未出現的年代,他們透過廣播、電視,以堪與偉大搖滾樂團匹敵的音樂,與舞台形象,透過報章雜誌的渲染,一躍成為90年代各種無所適從,想要反抗世界或為自我尋求定位的青少年們的共同偶像。他們成為當時的青少年文化象徵。音樂也影響了後繼的創作者,至今仍被許多後繼世代的青少年們喜愛。
自Nirvana在1991年以專輯《Nevermind》紅遍全球後,主唱Kurt Cobain的一舉一動,即被大眾檢視,並留下了許多音樂、影像、資料紀錄,一切都圍繞在他一手創建的搖滾傳奇,讓他英雄化的原因是他如同Jim Morrison等搖滾巨星一同加入了「27 Club」,皆因故死於27歲。
而他年少成名,擁有無上音樂才華與俊美臉孔,加上頹廢憂鬱、吸毒,自我放逐的行徑,最後還舉槍自盡⋯⋯種種戲劇性的元素,也讓他成為如詩人韓波一般,成為瞬間綻放璀璨花火的藝術傳奇。
正因他的成就停止在死亡的那刻,他就不會像自己崇拜推崇的前輩披頭四或齊柏林飛船那樣,那些音樂成就與影響力甚至勝過於他的前輩們,隨著年紀增長、日趨平淡,而光華消逝,在資訊爆炸的洪流下,在輿論世界中消退。他的形象永遠停在27歲的青春年華,並隨著後人各種穿鑿附會的言說,而增強其傳奇色彩。
過去30年來,關於Kurt Cobain的各種紀錄、影像,再創作的,日漸繁多。對於他的傳奇與他的死亡,他的成就意義,有著各種說法分析,訪談、文章、專書,加上幾部不同的紀錄片,也呈現了不同視角。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