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志通欲》:為了不被中國認為是「夷」,朝鮮相當重視「禮」

《達志通欲》:為了不被中國認為是「夷」,朝鮮相當重視「禮」
圖片由作者提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譯官掌握禮儀的角色外,在朝鮮與中國交涉期間,不少使節因語言上的隔閡,未必能夠順利地與中國人溝通,亦未能更深入地認識中國社會,故他們需要依靠譯官,特別是漢語譯官的協助才能在中國順利完成使命,並藉此擴闊他們對中國的認識。

本文摘錄自《達志通欲:朝鮮漢語譯官與十七至十九世紀的中朝關係》,華藝學術出版

LAW
圖片來源:華藝學術出版

作者透過中朝文人書寫與官方史料,探討漢語譯官在中朝關係中擔任的文化代理人的角色,闡明他們的活動如何建構與士大夫不一樣的世界觀,從而改變兩國的關係以及文化交流互動的結果,並藉此提出「東亞世界網絡」如何交織出新的東亞研究意識。

作者簡介

羅樂然
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博士,現為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批判/思辨遺產學、清與朝鮮關係史與東亞文化交流史。

相關書摘: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