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其實一直存在「推特外交」,但馬斯克與中國的關係恐對台不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於馬斯克買下推特一事,台灣政界與民眾應該認真觀察他對於中國的看法、以及對於跨國言論自由是怎麼形塑政策的,因為即使馬斯克落實所謂「左右各讓10%不開心」的原則,也可能對台灣更糟。
文: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在台中一中被選進數學校隊,接著考取台大電機系後想當個科學家。在椰林繞了一圈後,覺得還是人類有趣多了,於是跟著數學一起投入研究政治,成了政治科學家)
4月25日,馬斯克(Elon Musk)正式買下推特(Twitter),而他也在事前就多次討論推特上的政治政策。根據《紐約時報》的整理,馬斯克曾說要公開演算法、讓「極左派極右派都有10%的人不開心」、以及要實名制並打敗機器人(spam bot)、並認為推特本身已經是公共領域(de facto public square)因此需要絕對的言論自由保護。
這些論述看起來都很正面。但實際上馬斯克買下推特一事,對於美國跟台灣來說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首先,就美國來看,根據美國政治學會共同執行的ANES2020總統大選前問卷調查,美國民眾使用推特追蹤政治資訊的人大概僅有40%。而假如我們觀察推特使用者對於前總統川普的看法(如下圖一),X軸為給川普0~100分,而Y軸則為人數,推特使用者(綠色左側)給川普0分的比例遠超過沒有使用推特的人(紅色左側),而沒有使用推特的人給川普高分的比例(紅色右側)遠高於推特使用者(綠色右側)。

相對來說,推特上本來就是比較偏自由派的。相較之下,臉書使用者之中(下圖二)對於川普的評價差異就比較小,雖然臉書使用者同樣有較高的反對川普的人,但是支持川普的比例跟有無臉書使用就沒有太大的關係(換句話說,臉書上找到川普支持者的比例跟不用臉書時找到的比例相當)。

因此,假如馬斯克真的以言論自由為名讓川普及其支持者回歸,一個影響可能就是會讓推特變得比較不同溫層一點。當然,這可能是馬斯克希望看到的效果之一。但就算是這樣,推特本身也僅佔了美國四成的使用人口,本來也無法代表美國政治的全貌,尤其是那些不使用推特的族群。
然而,比較大的問題是,馬斯克真的支持言論自由嗎?這個問題,跟台灣問題息息相關。
小英政府曾善用推特推動外交
台灣有多少人在用推特?比例極少。推特公開的台灣使用者大概佔台灣人口的10%,但根據TEDS2020總統選舉後的調查,僅有0.1%(1680位民眾中的2位)說會透過推特蒐集政治相關資訊。因此,推特政策(或上面的攻防)對一般民眾台灣民眾可能是無感的。
然而,台灣政府透過推特有過數次漂亮的外交表現,例如蔡英文透過推特與日本以及美國政界的熱烈互動,美國國務院透過推特帶動世界支持台灣加入WHO、各國發起的奶茶聯盟運動讓台灣與各國網友連結加強等。而最近烏俄戰爭上烏克蘭也善用推特改變世界民意、獲得世界支持而得以對抗俄羅斯入侵,這些都顯示了推特對台灣的政治重要性遠大於一般台灣人的認知。
因此,馬斯克買下推特以及馬斯克個人的政治態度,就可能顯著影響到台灣的國防外交。不幸的是,從馬斯克的價值觀與過往表現來看,買下推特可能對台灣不是個好消息——尤其是馬斯克跟中國的連結。
馬斯克的自動車公司Tesla在中國有大規模工廠以及投資,而最近上海封城也讓Tesla的生產線爆發危機。但根據彭博社報導,過去幾年Tesla的車出問題、使得有中國民眾抗議時,Tesla公司曾經聯絡中國官方,希望中國官方拿下抗議相關的發文跟影片。這不只代表馬斯克跟中國官方密切來往,同時對言論自由也不是百分之百支持的。
當然,馬斯克可能不是絕對的言論自由信徒,而是「法律之內言論自由」的信徒,因為馬斯克曾多次說過要讓推特內「合法」的言論都可以自由傳播。這種論述,或許可以幫馬斯克過去解僱了好幾位洩漏商業機密的員工,畢竟商業機密可能是受到美國法律保護的,不能算是合法的言論自由。
但對於跨國的平台以及國際政治相關言論來說,重點就變成:合誰的法?
美國有憲法,但是中國有《反分裂法》。假如今天中國以《反分裂法》為理由,要求推特拿掉蔡英文總統的推特帳號、或者全面加註一個中國原則在所有台灣官方機構的帳號下方,否則「違法」,那曾經有求於中國審查言論的馬斯克,是否會以合法為名處理台灣的推特帳號?假如Tesla公司要對股東負責、但是Tesla的營運仰賴中國,那中國是否會以經換政的限縮台灣在推特上的空間呢?
馬斯克和中國的關係,恐對台不利
這個問題,假如結合馬斯克的「左右各讓10%不開心」的原則,可能就對台灣更糟。
因為中國的網路使用者人數遠大於台灣的網路使用者。假如基於這種表面的平等,把推特上挺台跟挺中的帳號各懲罰十萬個,那可能就沒有挺台帳號了,但挺中帳號可能才少了一小部分。而隨著推特直接被買斷而下市,我們甚至沒有任何公開的方法來監督,無論透過股票或透過立法都有困難,這也使得本來還尚能影響國會的台派遊說團體沒有著力點。
雖然馬斯克也說要透過認證使用者的方式來減少網軍帳號,而真的可能會讓機器人網軍變少。但是要怎麼認證中國網友?到最後還是得跟中國政府合作認證,而結果就更可能使得中國推特網友帶任務出巡的比例大增。
因此,總結來說,對於馬斯克買下推特一事,台灣政界與民眾應該認真觀察他對於中國的看法、以及對於跨國言論自由是怎麼形塑政策的。而在外部監督困難的情況之下,我們除了需要從外部推特的監管單位(美國政界)來監督,也需要從內部獲得足夠的協助(例如推特員工本身、或者促使推特成立如臉書一樣的第三方外部委員會,即使臉書的外部委員會也運作緩慢)。
Tags: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