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講座】沒有新聞業,民主可能嗎?(下):推動「公民新聞券」,讓500家優質媒體活下去

【講座】沒有新聞業,民主可能嗎?(下):推動「公民新聞券」,讓500家優質媒體活下去
前左為羅世宏,前右為演講主持人,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 | Photo Credit: 卓越新聞電子報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一份名為「新聞業需要新政」的報告中,提到媒體應該效法羅斯福總統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和改革(Reform)的「3R新政」,讓新聞業變得比原先更好,實際執行上則有許多方法......

文:劉郁葶

第六個問題:「台灣例外於全球新聞業危機嗎?台灣需要新聞業政策嗎?」

羅世宏從兩封公開信說起,第一封是無國界記者組織東亞辦事處執行長艾瑋昂先生(Cédric Alviani),他在2020年總統大選前,於台灣《蘋果日報》發表一封「無國界記者致總統候選人的公開信」,呼籲各政黨的總統候選人不分黨派一起強化公共媒體和獨立新聞報導,防杜不實新聞在台灣肆虐。

艾瑋昂的信中提到:

「台灣媒體長期受腥羶色和假新聞真廣告的污染,政治上也呈現非藍即綠的兩極化現象,在在阻礙新聞業發揮原本應有的制衡力量,導致大眾對新聞業產生不信任。台灣不是沒有稱職的新聞工作者,但他們大多必須在過度高壓的環境下工作,長官下達違反新聞道德的命令時,他們也不能指望法律會提供有效保護。⋯⋯在缺乏適當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原本應該保護民主制度的台灣媒體,反而會變成對民主的威脅。」

羅世宏特別引述:「民主社會裡,公共媒體預算不足問題所付出的隱性代價,遠大於帳面上所省下的財務。」公視(PTS)的年度預算幾乎不到韓國公視KBS資源的2%,更不到英國BBC和日本NHK的0.4%!羅世宏說,公視每年只花固定預算九億,看似CP值高,但付出高昂的隱性代價。

像是商業媒體競爭激烈,當觀眾打開電視,看不到公視;又或者公視有許多議題不敢碰,因為預算已經夠少了,若得罪立委、立法院,預算被凍結怎麼辦?

而在蔡英文當選連任時,無國界組織的巴黎總部的秘書長也寫了一封公開信,刊登在天下《獨立評論》,標題為「無國界記者呼籲蔡總統:台灣迫切需要媒體改革以因應不實資訊問題」。當中提到許多媒體改革的措施,例如「透過加強編採獨立性來支持新聞業」、「建立不受行政體系干預」、「獨立和透明司法程序以對抗不實資訊」、「大幅增加公共媒體資源並加強保障其獨立性」、「在經濟上支持遵循新聞倫理的新聞產製」以及「將媒體素養納入教育體系」。

羅世宏說,各國的公共電視表現得好不好,其實反映了它的民主程度;政府應當要幅增加公共媒體資源,並保障其獨立性。此外,也需要經濟支持公共、商業或非營利媒體,讓好內容有機會生存、流通,變得更多。然而令人遺憾的事,這兩封公開信發表後,「從頭到尾,台灣的政治人物沒有任何一點回應。」

實踐3R精神,改革新聞業

演講進入尾聲,羅世宏拋出最後一個問題,「重建符合公共利益、獨立、多元、以事實查核和調查為基礎的新聞業,可以怎麼做?」

近來國際公民組織與學者撰寫一份報告名為「新聞業需要新政」。他們認為,應該要效法羅斯福總統推動3R精神的新政,即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和改革(Reform),讓新聞業變得比原先更好。

至於如何變得更好?有許多方法,像是確保新聞媒體所有權透明,支持採取國際共同措施,來對數位平台課稅。要為媒體建立多元經費來源的支持系統,為商業媒體跟非營利的媒體,建立新聞業的發展基金,結合民間和政府運算等多重的來源。

至於台灣的新聞業現況,羅世宏提出了六個可能的解方。

第一,擴大公共媒體的規模與能量。

台灣公共電視的規模,僅為韓國數十分之一,英國、日本數百分之一,「難道我們願意接受,我們的民主程度也是他們的幾十、幾百分之一嗎?」

MT_LO2_002
Photo Credit: 卓越新聞電子報
羅世宏(右)認為,「擴大公共媒體的規模與能量」是台灣新聞業的解方之一;左為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

歐洲廣播聯盟(EBU)橫跨25個國家調查報告,證實公共媒體對民主及社會的貢獻:「當一個國家的公共服務媒體擁有的力量越大,這個國家越不可能走向極端主義,投票率較高,對於貪腐的管控也較好。」也有學者做了33個國家的比較研究,發現當一個國家的公共媒體有充足穩定的經費,以及獨立性的、結構性的保障,和該國的民主健全程度呈高度正相關。

解方二, 修法確保新聞媒體從數位平台取得公平合理之分潤條件。

解方三,新聞媒體訂閱費用抵稅額(Tax credits for news subscriptions)。

解方四,平面、廣電及網路新聞媒體免徵營業稅(VAT)。

解方五,地方新聞記者聘雇抵稅額(local journalist tax credits),並鼓勵媒體為偏遠、資源較匱乏的地區聘僱記者。

用基金推動新聞發展

而第六個解方,則是成立新聞業振興基金,資金來源包括對超大型數位平台課稅。

基金有許多種樣態。舉例來說,2018年1月,由BBC和News Media Association合作啟動「地方新聞夥伴計畫」與「地方民主報導服務」。

至少到2026年以前,BBC每年會投入800萬英鎊(約1000萬美元、三億新台幣)與成功申請補助的地方媒體簽約,供地方媒體與新聞網站雇用150名地方民主記者(自2021年7 月起名額增加為165名),每名記者年薪補助22000~25000英鎊(約83~95萬台幣)。「地方民主記者」由地方媒體聘僱與管理,並由BBC為這些記者提供培訓。

「地方民主記者」的責任是報導地方的公共事務,與其他公共服務機構監督問責;而參與此計劃的地方媒體,都可以使用BBC新聞中心的區域新聞Audio與Video的檔案。從成效來看,雖然才執行2到3年,但此計劃已產製20萬則以上的地方新聞,可望繼續增加,平均每月產製4000則地方新聞報導。這些報導皆需上傳至News Bank,無償提供以及所有參與地方新聞夥伴計劃的地方媒體(目前約有1000家)使用。

另一種類型的基金為「國際基金」。International Fund for Public Interest Media 是全球性質的公益非營利、非政府組織,設立目的是提供資源支持中、低收入國家的獨立新聞業存續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