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沒有新聞業,民主可能嗎?(下):推動「公民新聞券」,讓500家優質媒體活下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一份名為「新聞業需要新政」的報告中,提到媒體應該效法羅斯福總統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和改革(Reform)的「3R新政」,讓新聞業變得比原先更好,實際執行上則有許多方法......
文:劉郁葶
第六個問題:「台灣例外於全球新聞業危機嗎?台灣需要新聞業政策嗎?」
羅世宏從兩封公開信說起,第一封是無國界記者組織東亞辦事處執行長艾瑋昂先生(Cédric Alviani),他在2020年總統大選前,於台灣《蘋果日報》發表一封「無國界記者致總統候選人的公開信」,呼籲各政黨的總統候選人不分黨派一起強化公共媒體和獨立新聞報導,防杜不實新聞在台灣肆虐。
艾瑋昂的信中提到:
「台灣媒體長期受腥羶色和假新聞真廣告的污染,政治上也呈現非藍即綠的兩極化現象,在在阻礙新聞業發揮原本應有的制衡力量,導致大眾對新聞業產生不信任。台灣不是沒有稱職的新聞工作者,但他們大多必須在過度高壓的環境下工作,長官下達違反新聞道德的命令時,他們也不能指望法律會提供有效保護。⋯⋯在缺乏適當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原本應該保護民主制度的台灣媒體,反而會變成對民主的威脅。」
羅世宏特別引述:「民主社會裡,公共媒體預算不足問題所付出的隱性代價,遠大於帳面上所省下的財務。」公視(PTS)的年度預算幾乎不到韓國公視KBS資源的2%,更不到英國BBC和日本NHK的0.4%!羅世宏說,公視每年只花固定預算九億,看似CP值高,但付出高昂的隱性代價。
像是商業媒體競爭激烈,當觀眾打開電視,看不到公視;又或者公視有許多議題不敢碰,因為預算已經夠少了,若得罪立委、立法院,預算被凍結怎麼辦?
而在蔡英文當選連任時,無國界組織的巴黎總部的秘書長也寫了一封公開信,刊登在天下《獨立評論》,標題為「無國界記者呼籲蔡總統:台灣迫切需要媒體改革以因應不實資訊問題」。當中提到許多媒體改革的措施,例如「透過加強編採獨立性來支持新聞業」、「建立不受行政體系干預」、「獨立和透明司法程序以對抗不實資訊」、「大幅增加公共媒體資源並加強保障其獨立性」、「在經濟上支持遵循新聞倫理的新聞產製」以及「將媒體素養納入教育體系」。
羅世宏說,各國的公共電視表現得好不好,其實反映了它的民主程度;政府應當要幅增加公共媒體資源,並保障其獨立性。此外,也需要經濟支持公共、商業或非營利媒體,讓好內容有機會生存、流通,變得更多。然而令人遺憾的事,這兩封公開信發表後,「從頭到尾,台灣的政治人物沒有任何一點回應。」
實踐3R精神,改革新聞業
演講進入尾聲,羅世宏拋出最後一個問題,「重建符合公共利益、獨立、多元、以事實查核和調查為基礎的新聞業,可以怎麼做?」
近來國際公民組織與學者撰寫一份報告名為「新聞業需要新政」。他們認為,應該要效法羅斯福總統推動3R精神的新政,即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和改革(Reform),讓新聞業變得比原先更好。
至於如何變得更好?有許多方法,像是確保新聞媒體所有權透明,支持採取國際共同措施,來對數位平台課稅。要為媒體建立多元經費來源的支持系統,為商業媒體跟非營利的媒體,建立新聞業的發展基金,結合民間和政府運算等多重的來源。
至於台灣的新聞業現況,羅世宏提出了六個可能的解方。
第一,擴大公共媒體的規模與能量。
台灣公共電視的規模,僅為韓國數十分之一,英國、日本數百分之一,「難道我們願意接受,我們的民主程度也是他們的幾十、幾百分之一嗎?」

歐洲廣播聯盟(EBU)橫跨25個國家調查報告,證實公共媒體對民主及社會的貢獻:「當一個國家的公共服務媒體擁有的力量越大,這個國家越不可能走向極端主義,投票率較高,對於貪腐的管控也較好。」也有學者做了33個國家的比較研究,發現當一個國家的公共媒體有充足穩定的經費,以及獨立性的、結構性的保障,和該國的民主健全程度呈高度正相關。
解方二, 修法確保新聞媒體從數位平台取得公平合理之分潤條件。
解方三,新聞媒體訂閱費用抵稅額(Tax credits for news subscriptions)。
解方四,平面、廣電及網路新聞媒體免徵營業稅(VAT)。
解方五,地方新聞記者聘雇抵稅額(local journalist tax credits),並鼓勵媒體為偏遠、資源較匱乏的地區聘僱記者。
用基金推動新聞發展
而第六個解方,則是成立新聞業振興基金,資金來源包括對超大型數位平台課稅。
基金有許多種樣態。舉例來說,2018年1月,由BBC和News Media Association合作啟動「地方新聞夥伴計畫」與「地方民主報導服務」。
至少到2026年以前,BBC每年會投入800萬英鎊(約1000萬美元、三億新台幣)與成功申請補助的地方媒體簽約,供地方媒體與新聞網站雇用150名地方民主記者(自2021年7 月起名額增加為165名),每名記者年薪補助22000~25000英鎊(約83~95萬台幣)。「地方民主記者」由地方媒體聘僱與管理,並由BBC為這些記者提供培訓。
「地方民主記者」的責任是報導地方的公共事務,與其他公共服務機構監督問責;而參與此計劃的地方媒體,都可以使用BBC新聞中心的區域新聞Audio與Video的檔案。從成效來看,雖然才執行2到3年,但此計劃已產製20萬則以上的地方新聞,可望繼續增加,平均每月產製4000則地方新聞報導。這些報導皆需上傳至News Bank,無償提供以及所有參與地方新聞夥伴計劃的地方媒體(目前約有1000家)使用。
另一種類型的基金為「國際基金」。International Fund for Public Interest Media 是全球性質的公益非營利、非政府組織,設立目的是提供資源支持中、低收入國家的獨立新聞業存續與發展。
Tags:
「綠領人才」現正夯,綠領職業大揭秘!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一起來認識近年新興的「綠領人才」吧!
面對減碳壓力,各國政府加速推動淨零轉型,使得近年來綠領工作需求成長快速,無論是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都需要更多人才投入;一起來認識這些綠領人才的工作內容!
綠領人才1:光電案場規劃師
光電案場規劃師是負責規劃和設計太陽能光電案場的靈魂人物,在太陽能發電項目的早期階段,負責評估場地、分析建物現況、土地利用、考慮環境因素,並規劃如何最有效地配置太陽能光電設施。
這些專業人員需要考慮光電模組的布局、設備的選擇、發電量的預估,同時要確保設施的安全性、環境平衡以及與當地社區的協調,需要同步評估技術、政策、法規、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包含評估技術的可行性、效率及成本;處理預算和籌資,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建置和運營光電案場,與銀行、投資者等對象進行談判和合作。同時也會參與詳細的建物與土地利用規劃、設計太陽能裝置的配置,最後擬定適當的執行方案。
適合有這些技能的人才:工程和技術知識、專案管理能力、太陽光電技術士、具電腦繪圖能力者、安全衛生管理、現場工務工程師、系統整合工程師。

綠領人才2:離岸風場施工經理
隨著離岸風電產業的從無到有,這項與海相伴的新興職業也因應而生,離岸風場施工經理作為「海上工頭」,需要管理船上的施工團隊。該職位作為施工船船長以及業主間的橋樑,在施工過程中扮演協調、判斷、下指令的關鍵角色,並同時負責管理設備運作的安全性,確保風場設備能安全順暢地運作,也需要臨場反應與即時調度,除了擁有豐富的工程知識,也需具備高度的專業和隨機應變能力。
此類人才所需技能可包含(但不限於):離岸風場施工專案(尤指大型施工船舶類)管理與協調溝通能力、鋼結構工程焊接技術、大型起重機操作經驗、安裝和拆除工程技術等

綠領人才3:綠電調度員
「讓每一度綠電發揮最大價值」是綠電調度員的終極使命。身為售電業中的綠電調度員,需要解讀電廠發電數據(供給)和企業用電數據(需求)的能力。由於再生能源會受到天氣影響發電量的高低,必須利用過往經驗和電力數據資料,透過事前預測和事後調整,制定適宜的綠電匹配規劃,確保每一度電廠發出的綠電,盡可能地為企業客戶所使用。
適合具備這些技能的人才:電力系統知識、數據分析、計算機科學、風險管理、團隊管理

綠領人才4:綠能融資顧問
綠能融資顧問是指在再生能源領域提供融資和財務建議的專業顧問。這些顧問必須擁有豐富的金融、投資和相關產業知識,致力於協助業者成功獲得綠能融資。
綠能融資顧問的工作涉及財務、工程、保險、法律等四大領域的盡職調查(註1),和一般企業融資不同的是,專案內容涉及電廠等能源基礎建設,綠能融資顧問需要親自至再生能源案場勘查,實地檢視專案進度、了解業者如何經營當地社區關係以及環境生態的維護,並透過上述資訊判斷潛在風險,針對案場的可融資性提出建議。也因為這份工作和能源轉型的永續發展相關,所以也對環境懷抱著「使命感」,期許自己的貢獻能讓臺灣乃至於全世界,都能更加靠近淨零永續的願景。

※註1:盡職調查(due-diligence, DD)為企業投資和併購案中常見的流程,旨在整理並評估有關特定業務、投資或交易等專案的重要資訊,通常包含財務、法律和技術等面向,以確保決策者在做出重要決策前有全面的瞭解,並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以上資訊部分由大同智能、伯威海事、陽光伏特家、富邦銀行提供。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