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疫苗商戰》:各大藥廠與生技公司研發COVID-19疫苗的過程,堪稱科學醫學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疫苗商戰》:各大藥廠與生技公司研發COVID-19疫苗的過程,堪稱科學醫學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疫苗商戰》非常生動地寫出穿梭在牛津大學、AZ、BNT、輝瑞、莫德納、嬌生、Novavax的一篇又一篇精彩的生動故事,儘管我們現在已事後諸葛地知道在這些疫苗商戰中誰是贏家,可是讀到他們在等待雙盲臨床實驗的解盲以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審批時,也不禁為他們捏了把冷汗。

文:Gene(來自馬來西亞,現居風城。興趣廣泛的生物學家,研究工作之餘,嗜好讀讀書、看看戲、寫寫作、騎騎車、踏踏青、逗逗貓)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俗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的Omicron變種夾著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的超強感染率席捲全球,包括從2021年中疫情恢復的台灣,在2022年四月中旬開始以每日破千的態勢傳播開來。

大家還記得的2021年5月中之後長達至少兩個月的光景嗎?雖然台灣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封城,只有限制教學、聚會、餐廳內用等等活動,許多民眾都高度自肅,過去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城市街道突然間變得死寂,反正許多關於校正迴歸、搶打疫苗等等事件還有政客的口水戰好不熱鬧地充斥新聞版面。

然而,2022年確診人數破千後,街道上還是不改繁華,一別一年前的慘淡狀況。差別除了因為Omicron變種相對溫和,中重症率影著低於原始武漢株以及Alpha和Delta變種。這顯然並非最重要的原因,因為香港也被Omicron變種攻陷,這個原本疫情控制良好的先進城市,馬上因為醫療崩潰淪為全球最高死亡率,屍體在醫院和殯儀館居然被毫無尊嚴地層層堆放。香港的慘痛的疫情教訓,除了政治駕凌專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70歲以上人口的疫苗接種率只有兩成左右。

相較之下,台灣民眾在過去近一年中,大部分都接種了疫苗。截止確診人數首度單日破千的4月15日,台灣疫苗接種的覆蓋率已達83.99%,第二劑也達79.17%,追加劑有53.85%,加強劑是0.84%。雖然65歲以上台灣人口的疫苗接種率低於全國平均值,但和香港相比仍是天壤之別。在這樣的較高疫苗接種率下,台灣確診病例中有超過99%都是無症狀或輕症,而中重症患者有顯著更高的比例是一劑疫苗都未接種或者接種不滿三劑的。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完全阻擋Omicron變種在社區的傳播,除非百分之百閉關鎖國讓經濟衰退,各國都要學會和病毒共存,只是依國情有別,各有各的學習曲線。COVID-19肆虐至今,全球保守估計有超過五億人感染,逾六百廿萬人死亡。這個死亡人數過去在疫苗還未問世前,是一飛衝天的態勢,可是在疫苗問世後就漸漸有持平的態勢!

COVID-19疫苗突破了許多過去疫苗平均要花十年時間才能上市的速度,在第三期臨床實驗的期中報告發表後,歐美各國就趕緊發布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以便在可怕的疫情中讓更多人受到保護。這個破天荒的速度雖然受到質疑是否有放水之嫌,但其實體現的是過去臨床實驗的諸多關卡曠日費時的漫長等待,而且在這個百年一遇的疫情中,產官學都通宵達旦地加班加速審批。

當然,COVID-19的破記錄,還包括首次使用了mRNA疫苗的最新技術,更令人振奮的是,mRNA疫苗產生的保護力,居然大幅領先其他疫苗!雖然這個世界和我們的生活肯定因為疫情而有不可逆的轉變,可是我們真的必須慶幸疫情是發生在這時候,而非十年、廿年前爆發,否則我們很有可能是因為全球有八、九成人口感染了SARS-CoV-2達到群體免疫,而死亡人數至少是現在的數字後面再加一個零,因為在此之前疫苗最快的研發速度也需要四年,也就是要等到2024年才有可能,屆時全球不是因為有好幾千萬人死亡,就是封城封到哀鴻遍野、經濟蕭條不振。

面對這個改變所有人的重大衝擊,有不少有識之士都好奇我們究竟是如何研發出這些檢測和預防新興病毒的工具,並且在對抗COVID-19的疫苗和新藥研發究竟有什麼媒體都敢以窺見的秘辛。擅長選述商戰的古格里.祖克曼(Gregory Zuckerman)也不例外,於是他決定投身探究這個科學醫學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把各大藥廠和生技公司研發疫苗的過程和辛酸公諸於世,所以我們有了這本好書《疫苗商戰:新冠危機下AZ、BNT、輝瑞、莫德納、嬌生、Novavax的生死競賽》(A Shot to Save the World: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Life-or-Death Race for a COVID-19 Vaccine)。

我們理所當然地以為這些讓疫苗研發大幅加速和領先的科技是近年在生技公司中研發出來的,可是《疫苗商戰》追根究柢地帶我們回到四十年前大學裡的實驗室,見識到科學家當初研究不知有何用處的各種基礎生命科學研究,如何成為腺病毒、蛋白質次單位和mRNA疫苗紮實的根基。在這場疫苗研發的競賽中,背後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科學家不懈的努力與堅持,甚至他們的主張有一度不是被視為異端邪說就是被學界漠視。疫苗的研發不僅救命,在科學上讓我們學習到許多新知識,能夠用以更有效對抗新舊傳染病,甚至對癌症的治療都極有啟發性。

在商業上,對所有關心創新經濟的朋友,《疫苗商戰》也提供了大量寶貴的案例可供研究和討論,因為除了科技進步的水到渠成,在這些疫苗的研發中,也有許多個人因素,例如企業家見識到愛滋病的肆虐而產生資助腺病毒疫苗的理想,還有對mRNA技術的先見之明和擇善固執,如美國賓州大學的考科里、莫德納的班塞爾以及BNT的吳沙忻,以及許多無名科學家背後的努力。其中也有一些誤打誤撞的因素,例如mRNA做為試圖在身體中製造蛋白質的新藥成效不彰,但是莫德納公司來自台灣的研究人員黃翊群意外發現mRNA產生的蛋白質會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超適合用作研發疫苗。


“COVID-19”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