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確保能源供應無虞,中國5/1起暫停徵收進口煤炭關稅,外媒:恐擴大購買俄羅斯燃煤

確保能源供應無虞,中國5/1起暫停徵收進口煤炭關稅,外媒:恐擴大購買俄羅斯燃煤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9年接受聖彼德堡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出席儀式。(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電力仍有「計劃經濟」的影子,價格機制多半是管制、半市場的狀態,企業發電漲價受到限制,但煤炭成本卻貴得嚇人,因此形成「發電越多,賠的越多」的奇特情況。

中國為緩解能源燃眉之急,害怕再重蹈去(2021)年停電危機,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昨(28)日宣告,從5月1日起至明(2023)年3月31日,對煤炭進口暫定稅率調整為零。然而,根據煤炭類型,關稅稅率尚有3到6%不等,外界指出將擴大對俄羅斯煤炭進口。

中國能源供需情況

根據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能源政策評析報告》指出,中國於2010年成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由於經濟快速成長,其國內能源供給不足,大量向國外進口各式能源。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統計,疫情前中國最大天然氣進口國為土庫曼(管道天然氣),其次為澳洲(LNG);石油方面,則是以中東國家為主,其次為西非、俄羅斯等;最後是煤炭,多由印尼、俄羅斯及澳洲進口。

這幾年北京力推燃料轉換,大力建設綠能設施以減少能源造成的污染和排放,並且優化現有的能源結構,中國在2014年有階段成效,初級能源(煤、燃油、天然氣)達到高峰後緩慢下降。

但是,近年2017年中國官方公佈數據顯示,煤炭在中國能源生產總量仍占有高比例,達到69.3%,其他包括原油 7.2%、天然氣5.5%、水電、核電與風電能源合計18.0%。

中國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  增加煤炭產量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中國歷經去年缺煤限電危機後,29日發布「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到,煤炭產量將年增2.1億噸,達 到44.1億噸。圖為四川江油發電廠與卸煤場。 (中新社資料照) 中央社 111年3月29日。

中國能源消費上,就部門類別而言,以工業部門是最大的消費者,佔最終能源消費總量的66.6%,其次是生活部門,達12.4%、交通運輸部門是9.1%,其他行業、商業和農業及建築共佔11.9%。

不過,中國過去動輒「雙位數」的經濟成長率逐漸落於個位數,導致能源需求也開始走弱。中國著手調整能源結構、擘畫相關政策。其重點在於「能源轉型」且防止可再生能源、燃煤發電過剩。

中國早注意到了2015年後,所有類型電廠的產能率只有45%,是自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準,尤其是以煤炭為主要的火力發電設施,幾乎淪為蚊子館,因此還特別在俗稱《十三五》政策藍圖中限制了火力發電開發。

煤炭進口暫定稅率調整為零

未料,疫情爆發後,中國藉著強硬封控政策,有效地承接大量國際訂單,製造業開始全面動工、增產推動能源需求。《BBC中文》報導,由於過去實施「限煤炭」政策,關閉了許多不達標煤礦,一時之間無法應付,才造成供電緊缺問題。

再加上,當時歐美疫情尚未緩和,各大港口陸運擁擠,再生能源嚴重建設落後,隨之而來的是各式燃料開始蠢動向上。根據中國電煤採購價格指數(CECI)顯示,截至2021年9月,規格5500大卡的電煤離岸綜合價為每噸1210.44元,這一數值已經是過去十年的高點。

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政府仍對煤炭出口國澳洲祭出煤碳禁令,惡化了國內煤炭的供給。一般而言,若按照正常的供需法則,用電需求大會推動民間發電廠增產,意味著市場機制會調節能源缺口。

但是,根據《BBC》報導指出,中國發電業出現了相當詭譎的情況——電力供不應求,火電廠卻大面積虧損。此矛盾的狀況是因為中國電力仍有「計劃經濟」的影子,價格機制多半是管制、半市場的狀態,企業發電漲價受到限制,但煤炭成本卻貴得嚇人。

簡言之就是「發電越多,賠得越多,」削弱了各地發電廠的意願。

事實上,北京那時已試圖解決這個問題,開始放寬電價漲幅限制。中國發展和改革委價格司司長萬勁松對此表示,改革核心是真正建立起了「能跌能漲」的市場化電價機制,但是成效似乎未能彰顯。

如今,俄烏戰爭持續僵持,中國為了確保不再落入缺電危機。昨(28)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緊急宣告,從5月1日至明(2023)年3月31日對煤炭進口暫定稅率調整為為零;然根據煤炭類型,關稅稅率尚有3到6%不等。

新加坡基金管理公司Keshik Capital的大宗商品分析師亞歷克斯告訴《紐約時報》,這可能會擴大中國購買俄羅斯煤炭的能力,而取消關稅將使進口煤炭更便宜。這意味著,中國藉由進口,緩步淘汰國內老舊煤礦場,一方面穩定能源,同時又可再推進能源轉型。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