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能源供應無虞,中國5/1起暫停徵收進口煤炭關稅,外媒:恐擴大購買俄羅斯燃煤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電力仍有「計劃經濟」的影子,價格機制多半是管制、半市場的狀態,企業發電漲價受到限制,但煤炭成本卻貴得嚇人,因此形成「發電越多,賠的越多」的奇特情況。
中國為緩解能源燃眉之急,害怕再重蹈去(2021)年停電危機,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昨(28)日宣告,從5月1日起至明(2023)年3月31日,對煤炭進口暫定稅率調整為零。然而,根據煤炭類型,關稅稅率尚有3到6%不等,外界指出將擴大對俄羅斯煤炭進口。
中國能源供需情況
根據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能源政策評析報告》指出,中國於2010年成為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由於經濟快速成長,其國內能源供給不足,大量向國外進口各式能源。
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統計,疫情前中國最大天然氣進口國為土庫曼(管道天然氣),其次為澳洲(LNG);石油方面,則是以中東國家為主,其次為西非、俄羅斯等;最後是煤炭,多由印尼、俄羅斯及澳洲進口。
這幾年北京力推燃料轉換,大力建設綠能設施以減少能源造成的污染和排放,並且優化現有的能源結構,中國在2014年有階段成效,初級能源(煤、燃油、天然氣)達到高峰後緩慢下降。
但是,近年2017年中國官方公佈數據顯示,煤炭在中國能源生產總量仍占有高比例,達到69.3%,其他包括原油 7.2%、天然氣5.5%、水電、核電與風電能源合計18.0%。

中國歷經去年缺煤限電危機後,29日發布「2022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到,煤炭產量將年增2.1億噸,達 到44.1億噸。圖為四川江油發電廠與卸煤場。 (中新社資料照) 中央社 111年3月29日。
中國能源消費上,就部門類別而言,以工業部門是最大的消費者,佔最終能源消費總量的66.6%,其次是生活部門,達12.4%、交通運輸部門是9.1%,其他行業、商業和農業及建築共佔11.9%。
不過,中國過去動輒「雙位數」的經濟成長率逐漸落於個位數,導致能源需求也開始走弱。中國著手調整能源結構、擘畫相關政策。其重點在於「能源轉型」且防止可再生能源、燃煤發電過剩。
中國早注意到了2015年後,所有類型電廠的產能率只有45%,是自1978年以來的最低水準,尤其是以煤炭為主要的火力發電設施,幾乎淪為蚊子館,因此還特別在俗稱《十三五》政策藍圖中限制了火力發電開發。
煤炭進口暫定稅率調整為零
未料,疫情爆發後,中國藉著強硬封控政策,有效地承接大量國際訂單,製造業開始全面動工、增產推動能源需求。《BBC中文》報導,由於過去實施「限煤炭」政策,關閉了許多不達標煤礦,一時之間無法應付,才造成供電緊缺問題。
再加上,當時歐美疫情尚未緩和,各大港口陸運擁擠,再生能源嚴重建設落後,隨之而來的是各式燃料開始蠢動向上。根據中國電煤採購價格指數(CECI)顯示,截至2021年9月,規格5500大卡的電煤離岸綜合價為每噸1210.44元,這一數值已經是過去十年的高點。
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政府仍對煤炭出口國澳洲祭出煤碳禁令,惡化了國內煤炭的供給。一般而言,若按照正常的供需法則,用電需求大會推動民間發電廠增產,意味著市場機制會調節能源缺口。
但是,根據《BBC》報導指出,中國發電業出現了相當詭譎的情況——電力供不應求,火電廠卻大面積虧損。此矛盾的狀況是因為中國電力仍有「計劃經濟」的影子,價格機制多半是管制、半市場的狀態,企業發電漲價受到限制,但煤炭成本卻貴得嚇人。
簡言之就是「發電越多,賠得越多,」削弱了各地發電廠的意願。
事實上,北京那時已試圖解決這個問題,開始放寬電價漲幅限制。中國發展和改革委價格司司長萬勁松對此表示,改革核心是真正建立起了「能跌能漲」的市場化電價機制,但是成效似乎未能彰顯。
如今,俄烏戰爭持續僵持,中國為了確保不再落入缺電危機。昨(28)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緊急宣告,從5月1日至明(2023)年3月31日對煤炭進口暫定稅率調整為為零;然根據煤炭類型,關稅稅率尚有3到6%不等。
新加坡基金管理公司Keshik Capital的大宗商品分析師亞歷克斯告訴《紐約時報》,這可能會擴大中國購買俄羅斯煤炭的能力,而取消關稅將使進口煤炭更便宜。這意味著,中國藉由進口,緩步淘汰國內老舊煤礦場,一方面穩定能源,同時又可再推進能源轉型。
延伸閱讀
- G7對俄制裁、中國疫情、戰略儲油對國際能源供需造成哪些影響?
- 哈薩克動亂、中國製造業回暖及能源轉型受挫,分析師估今年油價將漲破100美元
- 燃煤「出口禁令」打亂中日印韓大國步伐,卻也凸顯印尼國內能源長期不足的問題
- 印尼宣布禁止出口煤炭,中國燃料供應能否挺過寒冬?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36歲身價千萬仍然沒有安全感?善用「負債」,縮短與財富自由的距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本文以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的學員案例來分析推導,說明透過系統性的分析、目標設定及投資規劃,財富自由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甚至能藉此達成財富自由與志業圓滿的雙重目標。
財富自由是許多人共同夢想,如果可以擁有足夠被動收入讓生活無虞,甚至還能每月度假,相信這是許多人欣羨的生活。然而,財富自由確實是很好的理財目標,卻未必是「快樂」的終點。
36歲的心怡過去時常在各地飛來飛去長達八年,高壓工作、生活作息日夜顛倒,也為自己累積下遠高於同齡人的資產。分析心怡的資產負債現況:現金活存、股票、外幣存款、美股、債券、保險,包含名下一棟房地產,即便房子還有500多萬房貸,但總資產淨值有1300多萬。
她的夢想跟許多人相同,希望能靠著理財就不需要工作,每月有10萬元用來度假、15萬生活開銷資金和給家裡5萬的孝親費,同時維持目前每個月公益捐款的好習慣。現階段生活看似豐盛,但是距離自己設定的3億身家還有相當長一段距離,特別是盤點目前可動用初始資金只有美金3萬元,更讓心怡覺得目標難以達成。而在離開上一份工作後就因為帳面不缺錢而始終待業中,也讓心怡對未來不時感到不安。
擁有千萬身價,想要過上相對充裕、財富自由的生活是否是件難事?或許關鍵就在於資產負債組合當中的「負債」!

給心怡的建議一:財富自由的關鍵在於善用「負債」。
與多數諮詢的學員相比,心怡的投資體質跟觀念都算相當完善,特別是本身資產分配方向十分多元,表現出對於投資她是有長期研究且願意嘗試的。而透過完整檢視「資產負債」「資產損益」及「投資組合」三張表格,我可以在短時間內理解學員本身屬於哪種類型投資者,目前於投資理財方面存在什麼問題通常也能一目了然。
財務問題一定是出在負債嗎?以心怡這個案例來看,反而是卡在分配最多資產於「保險」上,而能讓自己加速達成財富自由的機會,反倒是唯一且最大的負債「房貸」。
心怡的房子目前剩餘房貸已經低於房價50%,我建議她可以尋找銀行重新談30年換貸並加上使用三年房貸寬限期,這樣除了立即將每月10,000多元房貸支出減輕為幾千元,對待業中的心怡來說可減輕相當大支出負擔,還能取得一筆不小的資金將防守型資產轉為進攻型資產。如果又進一步將那些投資報酬率過低的儲蓄險贖回,將資金都投入進攻型投資項目中,能在三年寬限期內靠著投資達成每月10,000多元的被動收入,等同於用手邊資金幫自己繳未來每月房貸。
給心怡的建議二:明確財務目標,距離財富自由其實很近。
但想要財富自由真有那麼困難嗎?或許單靠心怡目前手邊資產能在60歲前達成願望。
如果以心怡目前保障型資產高達518萬、防守型資產1400多萬、進攻型資產僅有250萬,分配比例為24:64:12現況來看,如果維持投資組合現況每年約8%獲利計算,要達到3億身家需要40年9個月。

但如果能將保障型資產降低至6%,防守型資產降低為31%,進攻型資產提高到63%,就目前心怡於美股平均獲利為15%,只需要將獲利提高至20%,16年又8個月就能實現3億身家目標。

但事實上3億真的是必要目標嗎?如果以心怡希望的未來生活來看,即使加上換房、換車及新房裝修等開銷,也只需要1億3千多萬資產,同樣投資組合、同樣獲利只需要13年,心怡於50歲前就能實現財富自由夢想。
給大家的財富建議:比起追求金錢,更該追求使命。
雖然心怡有相當大機會達成財富自由的夢想,但在諮詢過程中我也發現她對未來的不安感,主要原因來自缺乏「使命」。即使可以靠著理財就擁有不錯的生活,但缺乏使命可能會讓人覺得人生沒有重量感。除了追求財富自由,我常常建議學員建議一定要找到「沒有錢也會願意做」的事情,才有辦法創造更多財富,所以建議目前待業中的心怡可以趁著目前還沒有生活壓力,找到「使命」並做為主動收入來源。
我也會透過一連串問題引導學員,從這些問題的答案中找到一個方向後確實執行,無論透過創業、找到相關產業或相關職位,建立屬於自己的中長期志業規劃。在執行跟學習過程當中,也能夠找到更多元的新道路,這是每個成功者在找到財富事業前必經之路,藉由系統性的分析、規劃及目標設定,讓自己找到真正的人生快樂泉源。關鍵在於:你有找到屬於自己的「使命」了嗎?

本文章內容由「VI College價值投資學院」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