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財長蘇建榮批「豈有此理」:稅收超徵非行政失能,屬經濟擴張自然現象

前財長蘇建榮批「豈有此理」:稅收超徵非行政失能,屬經濟擴張自然現象
前財政部長、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蘇建榮(圖)9日下午在台灣金融研訓院出席「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解方嗎?」研討會,並以「國際情勢分析與近幾年的稅收關聯」為題進行演講。中央社記者趙世勳攝 112年1月9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蘇建榮表示,證交稅會反映當年度經濟情況,舉例來說,2021年度證交稅表現良好,意味2021年經濟情況、上市櫃公司獲利相當豐厚,帶動證交稅實徵數大幅超過預算數。蘇建榮表示,前一年度所得好,會反映在後一年度稅收成長,不過現在評論都掩蓋相關事實,這對於稅務從業人員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蘇建榮:稅收超徵非行政失能,屬經濟擴張自然現象

(中央社)稅收連年超徵,引起部分聲音批評行政失能,前財政部長、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蘇建榮昨天重話駁斥「豈有此理」,他強調,稅收超徵是整體經濟擴張所帶來的自然現象,並非行政失能、也非違法超徵。

近日「還稅於民」討論度高,進而衍生稅收連年超徵,是否為行政失能的質疑聲浪。台灣金融研訓院9日舉辦「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解方嗎?」研討會,蘇建榮因借調期滿歸建台北大學,於去年12月25日辭任財政部長,他以「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身分出席發表演講。

蘇建榮會中談到,2021年是最令人意外的一年,首先是經濟表現,主計總處原先預測2021年度經濟成長率約5.4%,實際成長率卻高達6.53%;其次是2021年度上市櫃公司獲利,實際成長率高達約72%。

蘇建榮進一步提到,2021年度證交稅收了逾新台幣2700億元,大幅超過預算數,「你說這是行政失能嗎?這是違法超徵嗎?應該不是吧,這是整體經濟擴張所帶來的自然現象」。

蘇建榮表示,證交稅會反映當年度經濟情況,舉例來說,2021年度證交稅表現良好,意味2021年經濟情況、上市櫃公司獲利相當豐厚,帶動證交稅實徵數大幅超過預算數。

不過,蘇建榮提到,所得稅則是落後徵收,舉例而言,2021年度上市櫃公司獲利豐厚,會反映在2022年度所得稅,例如營利事業所得稅及個人綜合所得稅會跟著增加。

蘇建榮重話指出,「有些批評者說這是違法徵收,豈有此理,甚至有些批評者認為時間不對,不知道所得稅是落後徵收」。

蘇建榮表示,前一年度所得好,會反映在後一年度稅收成長,不過現在評論都掩蓋相關事實,這對於稅務從業人員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

台灣金融研訓院辦研討會  蘇建榮出席(2)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台灣金融研訓院9日下午舉辦「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解方嗎?」研討會,前財政部長、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蘇建榮(後)應邀演講,吸引不少聽眾。中央社記者趙世勳攝 112年1月9日

前財長蘇建榮:還稅於民是假議題,有餘錢就該還債

(中央社)2022年度總稅收預估可超過預算數達新台幣4500億元,引起「還稅於民」討論不斷,前財政部長、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蘇建榮直言,「還稅於民」是假議題,有多餘的錢就該用來還債。

台灣金融研訓院9日舉辦「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解方嗎?」研討會。蘇建榮因借調期滿歸建台北大學,2022年12月25日辭任財政部長,他今天以「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身分出席發表演講。

蘇建榮會中指出,不可否認,稅收推估技術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不過如國際上知名經濟學者所言,很多事情突然就發生,包含通膨在內,以致近年經濟和政治預測表現都不是特別好,即使是現在在座的中經院長葉俊顯,也是隨時上修、下修經濟成長率。

蘇建榮表示,「還稅於民」是假議題,要看「民」的定義是什麼;民是這一代人、也是下一代人,「我們這一代已經舉債,和下一代借了很多錢來花,有多餘收入,你還要借更多錢來花嗎?」

他進一步指出,有多餘的錢,就該用來償還債務,不能因為有多餘收入就多花,更何況,現在總預算加上特別預算仍是財政赤字,若要「還稅於民」,就是要舉債。

蘇建榮認為,除非借來的錢是用在下一代可享用的公共建設或公共服務,讓下一代能因此受益,才是比較公平地對待下一代。

針對稅收實徵數大於預算數,引起「還稅於民」的討論,蘇建榮強調,實徵數大於預算數是經濟成長帶來稅源擴增的結果,絕不接受有心人認為是違法徵收的指控,這是對所有稅務從業人員的嚴重污衊。

蘇建榮表示,維持財政韌性,是有多餘稅收時、在有預算赤字的情況下去減少債務,以擴大未來因應重大衝擊的能力;若真的要擴編預算,就要落實包容性成長精神,讓弱勢族群獲得經濟成長果實,才是負責任的作法。

蘇建榮也坦言,不知道今天講出這些話,會產生多大的媒體效應,不過他是本於自身財政專業,必須講出這些話。

台灣金融研訓院辦研討會  邀請學者出席與會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台灣金融研訓院9日下午舉辦「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解方嗎?」研討會,前財政部長、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教授蘇建榮(左4)和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右2)與受邀學者一同比讚合影。中央社記者趙世勳攝 112年1月9日

稅收超徵避免民粹式喊價,學者籲建立制度化相應措施

(中央社)2022年總稅收預估將超過預算數新台幣4500億元,在朝野立委「還稅於民」呼聲下,政府定調將以現金方式與民共享經濟果實。學者建議,政府應制度化稅收超短徵相應措施,避免民粹式喊價。

台灣金融研訓院9日舉辦「共享經濟成果!還稅於民是最好解方嗎?」研討會,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會中接受媒體聯訪,針對「還稅於民」表達看法。

邱俊榮表示,經濟學者某種程度上還是非常務實,現在已經形成政策,若還要再變更,又是另一種成本;現在可以想些更有創意的政策,讓發放新台幣6000元現金的效果變得更好,對經濟發揮助益。

邱俊榮指出,經濟學邏輯是去思考每分錢用在哪個地方投報率會最高,就像一個人若有一筆錢,是要花掉、還是要買有潛力的股票,若國家將來還有很多必要投資、且可以帶來更多好處的地方,直接就把錢發掉,通常不是資金運用最好的方式。

邱俊榮認為,政府不能放任這樣的情況長期蔓延下去,政府將來難免仍會遇到稅收超短徵的情況,現在應制度性思考政府未來超短徵稅收時應搭配的作為。

他說,若稅收超徵大於一定幅度,政府應有事前規劃方案,透過制度化減少不必要的爭議,避免民粹式喊價再上演,不利於整體財政和經濟運作。

邱俊榮舉例,訂定稅收低、中、高目標是其中一種方式,即給予數字彈性;另一種是如前財政部長蘇建榮重視的財政韌性,政府可思考是否要定調財政韌性是重要目標,日後若有超徵,要優先用於還債的原則性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