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那伽的形象翻轉:從七情六欲的「蛇精」轉變為持戒的修行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暹粒昔日的金塔早在時間巨流中灰飛湮滅,但九頭蛇精的傳說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這些世代傳承的民間故事讓後人瞭解,在佛教的文化脈絡外,那伽不但善戰且深具人性,愛很情仇是祂與人世間最纏綿的糾葛。
「結縛為因本 身心不得脫
愛林無所生 比丘無煩惱
共捨彼此岸 如蛇蛻舊皮」
引自 〈蛇經〉,《蛇品》,《小部.經集》第1卷,《漢譯南傳大藏經》
《南傳大藏經》(Tipiṭaka,Pali Canon)是南傳佛教的經典,流傳於緬甸、泰國、寮國和柬埔寨等國,由於內容區分為經、律、論三藏,並用古印度巴利文書寫,故又稱巴利三藏,是早期佛教經典的結集之作。〈蛇經〉在整部《南傳大藏經》的結構裡,被安排在《小部.經集》,屬於經藏的範圍;「經藏」是佛所宣說的經文,對佛教徒而言,經藏無比神聖,而〈蛇經〉的主題是蛇,竟能蒙佛青睞,以其為象徵,宣說佛法精義,換句話說,〈蛇經〉因佛而入經藏,這裡的「蛇」不僅是象徵,還有名相的意涵。
這讓我不禁想起巴洛克時期的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Caravaggio,1751-1610)著名的祭壇畫系列作品:〈聖馬太蒙召喚〉(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1599)、〈聖馬太殉教〉(The Martyrdom of St. Matthew, 1599)及〈聖馬太與天使〉(The Inspiration of St. Matthew, 1602),這三幅大型祭壇畫目前收藏於羅馬聖王路易教堂內,其亮點同樣是將弱勢者(邊緣者、異類)引進神聖空間。
卡拉瓦喬自身的性格與年少的落魄遭遇,影響他日後的繪畫風格,由於他自己曾是社會弱勢的一份子,所以他在宗教畫裡,將流浪漢、農民和漁夫等形象引進教堂;他畫筆下的聖馬太(使徒馬太,又譯瑪竇)大齡、禿頭、赤腳與滿臉風霜,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社會底層的勞動者,這種創作手法,在當時備受質疑。〈蛇經〉之於〈聖馬太與天使〉,都是使用非主流的元素彰顯宗教精神,強調眼界的翻轉,使去框架、去本位。
細究經典,〈蛇經〉並不是《南傳大藏經》唯一以蛇為題的經文,同樣在《小部》的《本生經》(註1)裡也有好幾則有關於大蛇那伽(Naga)的故事,像〈槃達龍本生譚〉(泰文翻譯為菩利塔本生經,ภูริทัตชาดก, phuri that chadok)在泰國就非常流行,它是泰國佛教界的十大本生故事之一,許多佛寺壁畫都看得到這則故事,其內容簡述如下:
〈槃達龍本生譚〉,《小部.本生經》,《漢譯南傳大藏經》
佛陀前世曾轉生為那伽(中文也譯為龍),被帝釋天王賜名「槃達」。有一次槃達到忉利天拜訪帝釋天王時,看見帝釋天王堆積如山的財寶,瞭解到這些財富全都是依靠功德而來的,因此,他發願勤修功德,希望能脫離那伽身形,不再用肚子爬行,順利轉生到忉利天。槃達發願後,便勤修持戒波羅蜜,寧死也不造惡。
正當槃達專心修行時,一位名叫阿蘭婆耶那的捕蛇人出現,並施用捕蛇咒語,傷害與捕捉槃達。阿蘭婆耶那將槃達裝在蛇籠內,帶著槃達四處表演賺錢,逼迫槃達展現神通力,像雜耍般的變化身形,命其忽大忽小,忽胖忽瘦,以此魔法博取各地觀眾的喝采與捐獻。
事實上,槃達威力無窮,祂只要看阿蘭婆耶那一眼,阿蘭婆耶那就會立刻化為灰燼,但槃達為了持戒,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傷人。之後,槃達的大哥將祂救出,得救後的槃達非但沒有報復阿蘭婆耶那,還原諒了他。後來,槃達因持戒有成,功德圓滿,最終如願脫去那伽身形,順利轉生到天界。

〈槃達龍本生譚〉立基於佛教,重點在於宣揚持戒的重要性,可是在佛教傳入東南亞前,部分研究顯示東南亞可能已經有巨蛇崇拜,這類民間信仰視那伽為水精靈,善於變化人形,北東南亞各國也因此留下了許多有關那伽敢愛敢恨的故事,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大概是13世紀末,元朝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所記載的九頭蛇精軼事:
〈宮室〉,《真臘風土記》
真臘國有座空中宮殿,其中的金塔是真臘國王的寢宮,國王每夜必到金塔中就寢。當時人們傳說,這座金塔內住著國土之主--九頭女蛇精,她要求國王每夜必須先與她同寢交媾,深夜後才能離開金塔與其它妻妾同房。若九頭蛇精一旦消失無蹤,就表示國王的死期將近;可是國王如果一夜不前往金塔續歡,也會招致災禍臨頭。
暹粒昔日的金塔早在時間巨流中灰飛湮滅,但九頭蛇精的傳說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這些世代傳承的民間故事讓後人瞭解,在佛教的文化脈絡外,那伽不但善戰且深具人性,愛很情仇是祂與人世間最纏綿的糾葛。但經佛教收編後,那伽轉向戒行之路,並成為佛教的護法神,因此那伽的佛教形象經常與持戒、守護有關,像知名的「那伽王護佛像」(或稱龍王護佛像),大概是很多人對東南亞南傳佛教國家的印象,這個佛像造型的典故正是出自《南傳大藏經》的護佛本事:

〈大犍度〉,《大品.犍度》,《漢譯南傳大藏經》
佛陀在目支鄰陀樹下,一度結跏趺坐時,天起大雲,連續降雨七日。這時,目支鄰陀那伽王,從己住所爬出,用己身環繞佛陀,局蜷七匝,並將頭部鎌首大展,心中默禱著:「最重要的是要保護世尊,不讓世尊受到侵擾,不讓悶熱襲擾世尊,虻蚊、風、陽光和爬蟲等,也都不能打擾世尊修行。」目支鄰陀那伽王守護世尊七日,直到雨過天晴後,才慢慢從世尊身上解除局蜷,並幻化成孺童相,合掌皈依世尊。


上述〈槃達龍本生譚〉、〈宮室〉和〈大犍度〉三則故事,分別屬於《南傳大藏經》和東南亞民間故事,形成兩類那伽形象,這兩類形象背後的文化系統也不一樣,一套是佛教,另一套是巨蛇崇拜,兩者敘事明顯不同,主要差別在於那伽皈依持戒的行為。
對於東南亞的那伽形象可以這樣理解:巨蛇崇拜中的那伽經南傳佛教收編後,其神格由水精靈變成佛教守護神,連帶影響了祂的形象,使其從七情六欲的那伽轉變為持戒的修行者。相對地,《南傳大藏經》故事中的那伽雖然持戒,但並不意味那伽不善戰,那伽在大藏經中的形象是三寶的守護者,祂依舊善戰,能威嚇鬼魅,只是這與巨蛇崇拜中的殺戮形象有所不同。

「形象」在語言表現的結構中相當重要,因為在文學作品裡,它有象徵的內涵,而在視覺藝術裡,它則會帶領感知,因此不論就文學或藝術,「形象」於某些節點上,都具有畫龍點睛的關鍵力量。
《南傳大藏經》中那伽的宗教形象相較於卡拉瓦喬筆下的聖馬太視覺形象,這兩種語言表現,若從破框的角度來看,那伽從巨蛇崇拜到佛教的保護神形象,由邪轉正,是種翻轉;使徒馬太從聖者形象成為販夫走卒,由聖入凡,也是種翻轉,所謂邪、正、凡、聖,在宗教教義上,都是一體兩面、互為辯證的關係,觀眾感官第一層接觸到的「形象」是表象,進入形象之內,才能理解符號下的深層意涵。無論是那伽還是聖馬太,在各自的表現領域裡,都自帶化人與自化的文化價值,使蛻掉觀眾身心上的某些舊皮。
註釋:本生經是記錄佛陀的前世故事,釋迦牟尼在成佛前,經歷多次輪迴,每次轉生,都有一個行善立德的故事,這些故事後來被佛弟子集結成為《本生經》,據元亨寺版《漢譯南傳大藏經》收錄,本生經故事共計有547則。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