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媽的多重宇宙》與「黑洞貝果」:是離苦得樂的真實解脫,還是逃避痛苦的藉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被貝果吸入,帶來的是離苦得樂,還是逃避痛苦?筆者僅藉著劇情設定,提出在自我成長的心理議題上,一個識別區辨、覺察的討論:「我究竟是放下執著?還是以放下之名,行逃避情緒痛苦之實。」
文:張庭綱(看見心理諮商所臨床心理師、心理食嚥室主理人)
電影《媽的多重宇宙》中,楊紫瓊飾演55歲的華裔移民母親,透過多重宇宙中的種種體驗與學習,拯救世界免於魔王所毀滅。本文並非影評,而是藉著電影中的食物——貝果,討論貝果的心理象徵意義,究竟是帶來人生解脫或是逃避痛苦?
(內文有雷,可先收藏文章觀影後閱讀)
貝果這個食物,劇中作為「宇宙黑洞O」的隱喻,有一個可能的象徵是,人世間所有糾葛情感的悲與恨,都將被吸入黑洞成為虛無而不復存。女兒喬伊,在每個多重宇宙中,試圖找到楊紫瓊所扮演的母親—秀蓮,這個看似相愛相殺的過程。
一方面,其實渴望母親了解、同理自己的心情與真實感受(我希望讓妳同樣看見我所看到的);二方面,也寄望被貝果吸入,為諸(豬)生痛苦帶來解脫。[1]
然而,被貝果吸入,帶來的是離苦得樂,還是逃避痛苦?筆者僅藉著劇情設定,提出在自我成長的心理議題上,一個識別區辨、覺察的討論:「我究竟是放下執著?還是以放下之名,行逃避情緒痛苦之實。」(真放下 vs. 假放下)
許多宗教信仰、靈修、心靈成長強調,放下執著以離苦得樂、交託與臣服,大量投注在修持、禱告、冥想與靜坐,追求內在平安。平時思緒與生活中與人互動,「同樣的內在議題與煩惱」反覆出現時,會馬上用「我要放下、我要交託」的語句,不再去想。實際上,這可能只是將「放下執著」拿來做為「逃避內在議題痛苦」的合理化工具。
但究竟如何識別?一般而言(而非絕對),以筆者的臨床經驗來說,兩者的差別在於,通常真正的放下能夠帶來較多平靜,未必是不再有情緒,但是能帶來更多的自由。對各種情緒出現的接受度較高,心境會較快的如漣漪波動般,回歸平常。

相反地,如果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大量的抑制情緒、壓抑痛苦。或者,困擾情緒、影像,仍會強烈、高頻率的反覆闖入腦海。在這些情況下,這些議題,說不定其中還有值得細細處理與檢視的空間。
讀者或許會問,如果開始意識到,自己用「靈修、自我成長」在「逃避痛苦」,該怎麼辦?先不用責備自己這是不對的,不用指責自己怎麼又在逃避,對自己感到挫折失望。
首先需要的,是如同片中楊紫瓊飾演的母親秀蓮,對女兒的同理,帶來和解的曙光。
自我的同理與瞭解,是真實療癒的第一步。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理解,「我之所以這麼做,真的是因為太受苦了,我暫時找不到其他的方法,才會用這個方法」,去逃避心中無法處理的強烈情緒。
次要,要相信「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這不代表隨他去(Let it go)、不管它,而是意味著重新對自己的議題,包含原生家庭、親密關係、自我認同等議題,拾起需要負的責任。
覺察,但不必心急,重要的心理議題,往往需要急事緩辦。自己想、靠自己,有時候會卡在另一種心靈的盲點與困局之中。就如同以為是放下執著,其實在逃避痛苦。
與心理師諮商、找良師益友的幫忙,比較能點出這些狀況。跟別人談,不是把療癒的責任交出去,而是知道自己需要協助。知道自己無法掌控(handle),尋求協助,也是一種負責任。

然而有一個重要的提醒,當我們看見別人以放下執著之名,在行逃避痛苦之實。未必合適在別人有辦法接受之前、有意願前,就要強迫對方看見這個事實。這只會激發更多防衛與反彈,更加堅固他原有的做法。
就如同劇中,楊紫瓊的角色秀蓮理解到,父親尊重自己的選擇,當初沒有攔下自己跟男朋友離開,是父親想讓自己走自己的路。因為父親知道,人有時候需要自己走過一回,跌倒嘗試,才能獲取真正深刻的經驗。
然而,最後秀蓮跟劇中父親,雙雙合力拉住女兒喬伊,不同意女兒所走的路。是因為這條黑色貝果路,是毀滅與歸於虛無。
人生有許多嘗試都可以試試看,可以在各種多元宇宙、平行時空中經歷一回、好好體驗後果。但進入黑洞與虛無,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如同信仰與修持,可以是成長的途徑,也可以是逃避的手段。踏入貝果的心態不同,決定了是逃避痛苦或者真正的看破紅塵。
是故,貝果是毀滅性的存在(逃避痛苦),還是離苦得樂的放下執著?是白貝果還是黑貝果,端看個人如何使用這項工具。
自由與可能性,或許也是多重宇宙觀點,能帶給我們思考上的珍貴體驗。本文為筆者的一種切入觀點,及觀影心得。理當有更多解讀的可能性,這或許就是好電影的特性之一。

延伸閱讀
- 【影評】平行宇宙的母題少說已流行了十年,《媽的多重宇宙》憑什麼爆紅?
- 來自馬來西亞的楊紫瓊,真實人生的奮鬥毫不輸給《媽的多重宇宙》裡的秀蓮
- 《媽的多重宇宙》全台票房開紅盤,「字幕超譯」大玩鄉民時事哏引發網友「炎上」
- 台灣、美國觀眾都愛《媽的多重宇宙》,驚人票房證明富有創意的故事仍是電影院救星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上廁所這樣的日常小事,其實是真正的人生大事—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呵護男性下半身的幸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說到男性如廁的問題,其實還真不少,像是便秘、擦拭不乾淨、甚至碰瓷等衛生問題,讓不少男性為之困擾。這次就讓我們透過醫師的角度來看看,面對這樣的問題可以如何解決?
根據世界廁所組織(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WTO)的統計,人一生大概要花三年的時間坐在馬桶上,而每一次上廁所時的體驗和品質,更是很大程度地影響了我們的情緒和身體健康狀況。
男性如廁的三大問題,你中了幾個?
對大部分的現代男性來說,好好上廁所幾乎算得上是種挑戰。舉例來說,便秘和痔瘡這兩大國人常見的問題,來自於作息不正常、缺乏運動、焦慮、飲食失調等生活習慣。但這些生活習慣,同時也是每天趕著通勤、開會,時常熬夜加班的男性們,必不可免的工作樣貌。在日積月累之下,便秘和痔瘡的困擾,常常就這樣默默地出現,想上不敢上,或者想上又上不出來,讓如廁成為生活中隱性的壓力來源。
此外,腸躁症也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問題。由於腸躁症有可能出現腹瀉的情況,也往往讓人擔心自己擦不乾淨、污物沾染到手上,留下令人不舒服的異味,成為許多男性的困擾。但是,如果因此以大量衛生紙反覆擦拭,除了留下垃圾,造成環境負擔之外,更有可能傷害脆弱的肛門肌膚,紅腫、破皮,甚至發炎、疼痛,同樣影響了生活的品質,造成心理壓力。
除了排便,男性排尿的問題也不少,例如近年來引起不小討論迴響的議題——男性尿尿,站著好還是坐著好?站姿的支持者認為,坐下的時候生殖器容易撞到馬桶圈,感覺很不乾淨,也不舒服;但是站著尿尿所造成的大量噴濺,不只沾染馬桶圈,甚至周遭的地板也要遭殃,最終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去維持廁所的清潔與衛生,有些時候還因此造成家中成員的爭執。而且噴濺出來的尿液,也是細菌繁殖的最佳環境,如果不小心摸到加上抵抗力差,可能就會讓表皮有傷口的地方感染,實在令人頭痛。

好好上廁所不難,靠這招就夠
要改善這些男性如廁的問題,家醫科洪暐傑醫師認為,溫水便座是個好方法!以痔瘡為例,在臨床上的治療方法之一就是溫水坐浴,因為溫水可以很好地促進肛門口血液循環、減輕壓力,讓脫出的內痔回縮。而在如廁後,利用溫水便座來沖洗肛門,就如同溫水按摩般,一方面改善肛門附近的血液循環,同時減緩便秘、痔瘡帶來的問題。
至於如廁後的清潔,洪醫師則有「衛生紙乾擦不如濕紙巾擦,濕紙巾擦又不如使用溫水便座清洗」的建議。因為溫水沖洗,一來可以避免衛生紙反覆摩擦肛門所造成的傷害,二來也不怕糞便沾染到手,更不會造成後續環境衛生問題,一個動作就能擺脫令人不適的擦拭問題,真是要幫溫水便座拍拍手。
那麼男性尿尿是站著好還是坐著好?洪醫師建議道:「坐著尿尿除了避免尿液噴濺之外,其實好處很多,比方男性尿尿的時候,容易因為血壓改變而出現頭暈的狀況,站著很有可能因為頭暈而跌倒,但坐著的風險就相對低了許多。」但如果已經很習慣採取站姿,又不想因為尿液噴濺而造成家中成員困擾的男性,可以考慮裝設能在馬桶中生成泡沫的溫水便座。除了利用泡沫破壞水的表面張力之外,泡沫也能直接擋住反彈濺起的尿液,大幅阻止噴濺的情況。尿液不再噴得到處都是,廁所就可以更長時間的維持乾淨、衛生的狀態,同住的家人使用起廁所也更愉快。

在潔淨的溫水中,找回如廁的幸福感
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是解決男性如廁問題的專家,更是一家人廁所的守護者。360度噴灑泡沫所形成防護圈,包覆了馬桶內壁,能夠阻隔髒污、減少附著,讓尿尿的噴濺問題成為過去式,打掃起來更輕鬆。
既然說到打掃清潔,就不能不提到Panasonic貼心設計的一體式無縫不鏽鋼噴嘴,在使用者「著座後」、「使用前」,「使用後」等三個階段,都會自動進行清潔,從根部到前端徹底除污,強效抑菌高達99%;再加上與肌膚接觸的便座表面採用Ag+銀離子抗菌,符合日本SIAA嚴格的抗菌標準,即使是多人共用也很安心。

在使用者體驗上,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採用先進的日本瞬熱技術,以快速節能省電的方式、提供不間斷的溫水,更設計了高達25種的洗淨模式,從水溫、水速、出水方式等,都能依照個人喜好調整,讓那些因為痔瘡、便秘或者腹瀉所帶來的疼痛、壓力,在自己喜好的溫水水流沖洗之下獲得改善,得到療癒的感受。

從裡到外,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的體貼設計,就是要為所有使用者,提供全方位的舒適感。不想再讓上廁所成為困擾的男性朋友,請讓Panasonic溫水洗淨便座呵護你的需求,用全新的如廁體驗,扭轉你下半身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