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訪日、印度總理訪德,歐亞各國在俄中兩強夾縫間的生存遊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德國意欲走出自主的外交政策與戰略,不願完全受制於美國。身為北約與歐盟成員的德國,雖暫時無法完全擺脫對俄國的能源依賴,還是極力減低採購俄國石化燃料。這也顯現蕭茲內閣與前任的梅克爾內閣有所差異。
蕭茲訪日意義,與前總理梅克爾的差異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於2022年4月28日抵達日本進行兩天訪問,會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日本成為蕭茲上任以來,第一個訪問的亞洲國家,有別於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亞洲行的第一站,通常是與德國關係良好的中國。
據《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報導,這次德國總理訪日強化雙方關係,是基於烏克蘭危機以及中國威脅印太和平。象徵著德國在歐洲混亂之際,未忘記亞洲的重要性。自俄羅斯於二月底入侵烏克蘭後,德國與日本都強烈譴責俄羅斯行為並加碼制裁,但都無法立刻停止購入俄羅斯能源。
過去,德國外交政策相當重視商業和經貿合作,這也讓中德關係發展良好,促成許多經貿合作項目。任總理職16年的梅克爾,訪問中國12次,比訪問日本的次數高出一倍,顯示中國在德國外交的重要性。不過,因為新疆人權議題、香港自治問題、新冠肺炎、軍事威脅印太等,讓中德關係出現裂痕。
蕭茲此次訪問日本的意義,除延續梅克爾卸任前增加德國在印太地區的存在,也更加重視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活動,以及視其為軍事威脅。柏林、東京與烏克蘭站同一陣線對抗莫斯科,以及不吭聲但在背後撐腰的北京,象徵德國對中國疏遠了一步。
蕭茲訪日共識與合作事項
這次蕭茲與日本討論有關印太和平的維護,以及支援烏克蘭、抗衡俄羅斯外,一項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能源。缺乏天然能源物資之下,德國長期向俄羅斯購買天然氣與石油,維持國內能源需求。德國因2011年日本311地震暨福島核事件後決定棄核,使德國更加依賴俄羅斯天然氣供應發電。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歐、美雖強烈譴責俄羅斯,加重經貿制裁與在各式國際場合打壓俄羅斯,唯獨並未立即停止購買天然氣與石油。俄羅斯為了反制,將許多支持烏克蘭的國家納為「不友善國家」名單,要求這些國家須以俄羅斯貨幣盧布購買石化燃料,或面臨直接切斷供應。
《日經新聞》(Nikkei Asia)報導,德國目前正與挪威、荷蘭等國,商討建立液態天然氣管線,以因應能源短缺。不過,這次蕭茲訪日時與岸田文雄討論氫氣能源合作。蕭茲赴日時發言說:「未來,氫氣將成為天然氣和煤炭的替代品。透過德日合作,促進氫能發展,一定可以成功。」
德國與日本都正朝向永續發展環保能源的方向,而雙方也都是貿易導向的國家。蕭茲表示:「德國與日本有很多相似處,透過兩國合作便能解決許多問題。」德日合作希望提升雙方關係外,德國也希望可藉由氫氣能源合作,減低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
印度總理莫迪出訪德、丹、法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5月2日展開歐洲行,第一站是印度最大的歐洲貿易夥伴德國,隨後會陸續訪問丹麥與法國。莫迪與剛訪日回國的德國總理蕭茲會晤,並且討論環境保育、永續發展及民主國家之間合作的重要性。德、印兩國簽訂一系列有關可再生能源及環境保育的合作協議,而德國也承諾向印度提供100億歐元,協助印度完成環境與氣候保護。德國希望藉由增進與印度的經貿關係,降低對中國經濟依賴的問題。
然而,身為北約成員國、歐盟領頭羊的德國,當然會希望印度能與北約、歐盟態度一致對抗俄羅斯。但是,印度一直以來都很抗拒表態反對俄羅斯,以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因此,德、印雙方對烏克蘭議題,仍無共識。
莫迪5月3日訪問丹麥,會晤丹麥總理佛瑞德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莫迪也參與在哥本哈根舉辦的「印度-北歐高峰會」( India-Nordic Summit),並與其他北歐國家總理、首相會談。會議中討論新冠疫情後的經濟復甦、氣候變化、創新技術、可再生能源、國際安全以及印度-北歐在北極地區的合作。印度在挪威北部的斯瓦爾巴島(Svlabard),設有一個冰川研究基地,主要是做北極與喜馬拉雅冰川的對比研究。
莫迪歐洲行的最後一站為法國,並與剛成功連任的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會晤並表達祝賀。雙方除在國際議題上交流外,莫迪真正的目的莫過於討論軍備武器購買與合作。法國現已超越美國,成為印度第二大軍備供應國。根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報導,法國現在希望打造出「印度製造」。印、法兩國也正積極商談製造新潛艦、飛機發動機以及可能發起新戰機招標等多項可能合作的項目,擴展商業契機。
莫迪這趟歐洲行可說有一定程度的成功。雖然印度在烏克蘭議題上,不可能做出具體的表態,但大部分歐洲國家都與印度維持穩定的關係,也願意與印度合作洽商或投資。不過,有些學者對這些投資洽商有些不同的聲音。《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FI)報導中指出法國《回聲報》(Les Échos)評論印度與德國簽署一項應在中期內,減少印度對俄羅斯石化燃料依賴的協議。看來德國企圖藉 「氣候槓桿吸引印度,加入西方的行列。」

德、日、印談到俄、中?
目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情勢陷入僵局,但仍常出現在頭版頭條新聞上。中國持續擴大勢力範圍讓俄、中兩國常被討論。首先,目前德國與日本兩國都希望降低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也同意中國是印太地區的一大威脅。其次,德日雙邊的經貿關係也能讓兩國降低對中國經濟的依賴。《路透社》(Reuters)報導德國為減少對中依賴,希望能更增進與印度間的經貿往來,但德國2021年度與印度的貿易,不到對中貿易額的10%。
Tags:
Living as ONE:一圖看懂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看見居住、永續新可能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臺首場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即將於9月23日至10月01日登場,邀請大家於展出期間走入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一窺臺灣社會住宅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
今年9月23日至10月01日,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主辦的「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LIVING AS ONE)將於松山文創園區盛大登場。這次展覽內容以「我們+」為主題,取加號與「家」的相同讀音,巧妙地展現政策以「社會住宅」為核心、強調居住權的精神,同時也隱喻著臺灣社宅發展史中從零到一的累加與創造。
臺灣社會住宅發展史:一段集體創造的過程,一個關於我們成「+」的故事
臺灣社宅的發展歷程,相比歐美日韓等國於二戰後就開始不同,臺灣受特殊的歷史紋理與經濟脈絡影響,社宅的推動軌跡才不過十餘年。但其實自1989年反對高房價的「無殼蝸牛運動」後,不少民眾就意識到居住議題的重要性,並持續與政府、民間溝通對話,試圖改變「有土斯有財」價值觀中居住權、所有權緊緊相依的觀念,進而影響住宅政策的發展。

經過民間組織與政府單位的共同努力,2005年「社會住宅」一詞終於列入政策文件,其後伴隨著一系列的倡議、修法行動,直到2015年廢除國民住宅條例後,才終於確立社宅只租不賣的政策方向。換句話說,臺灣社宅乃經由長期的倡議運動而生,並在體制內、外的漫長溝通與修法過程中一點一滴的累積後,才形成現今結合社會福利、社區營造、公共服務的社宅樣貌。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我們+》不只是全臺首次以「社會住宅」為命題的主題展覽,更是臺灣社宅發展的重大節點。此次展覽從倡議經歷、議題訴求、政策結果,及共榮共創的未來可能性等面向,將內容分為「社宅倡議+」、「社宅實踐+」、「社宅趨勢+」、「社宅生活+」四大展區,帶著觀展人一起看見社會住宅的方方面面,理解它的內涵與成果。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看見社宅實踐的三種可能性
談了那麼多,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到底是什麼?簡而言之,社宅最核心的概念是「只租不賣」,由政府將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的租金,出租給一般戶或弱勢戶。目前臺灣的社宅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類是由政府主導或輔導興建的「社會住宅」;第二類則是由政府補助租屋服務業者開發民間房源 的「包租代管」。除此之外,社宅入住資格也有限制,《住宅法》規定,社宅應提供至少40%以上戶數予經濟或社會弱勢者,及一定比率予未設籍當地但因就學、就業而有居住需求者。

也因此,過去很容易因「社會住宅」與「弱勢戶」的連結造成負面觀感。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除了社會扶助的面向,社宅更加強調「多元混居」,且社宅並非獨立於社區的存在,當中不只有住戶,還乘載了許多社區的公共服務資源。例如07號展區展示的「信義區廣慈博愛園區社會住宅(E基地)」,就設有完善的物業管理機制、商業店鋪、托嬰中心、住宿式長照機構、身障空間等,不論是入住社宅的住戶,還是周邊社區的民眾,都可以享受社宅帶來的益處,住得安心、滿意。

另一方面,由於興建社宅的能量有限,所以政府除了興建新的社宅,還透過「包租」或「代管」的方式,媒合擁有閒置房屋的屋主及有居住需求的房客,重新利用現有的住宅空間,提供專業服務與租賃關係的保障。在展覽05號及08號展區中,亦展示了「包租代管」的社宅政策,無論是租稅補貼、居住體驗、傳統租屋困境等各個面向,都能夠讓觀展者更了解社宅政策下的多元樣貌。
社宅不只是房子,還是你未曾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全臺各縣市都有社宅,而不同縣市的社宅,也發展出其獨特的特色。例如國家住都中心以「公共藝術打開鄰里之門」的林口選手村社宅、臺北市強調社區生活內涵而首創「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又稱青創戶)、臺中市強調公共空間設計的「臺中好宅」、高雄市以城市、交通與產業為主軸,將社宅融合進整體都市發展擘畫藍圖。

不難發現,在各地的社宅案例中,鄰里、社區、交通、公共空間等關鍵字反覆出現,這些字詞也直指社宅真正的本質──生活;而北中南東的不同發展方向,都是在成就一種地方性的理想生活。所以社宅的未來,其實就是城市生活的未來藍圖。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展覽不斷強調社宅的未來想像,於是在展覽最後,國家住都中心將臺灣的社宅發展置於國際視野中,透過世界各國興辦社宅的案例,呈現全球社宅與城市交織出的獨特風景;並與循環台灣基金會合作,重新發掘永續發展、銀髮混居、共融共享等生活型態的珍貴價值。
除了內容豐富的場館展區,國家住都中心在展期間也舉辦如公共藝術、社宅建設、社宅營運等共24場議題沙龍及工作坊,邀請大家觀展之餘也可以一起動動手、動動腦,想像未來的居住可能!

2023臺灣社會住宅展 《我們+》 展覽詳細資訊
展出時間:2023/09/23 (六)~2023/10/01 (日)
展出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與北向製菸廠
入場條件: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