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陸生確診缺乏醫療保障,也無法透過實名制購買快篩試劑,「陸生納入健保」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邱垂正表示,確診陸生都由學校依照各項規定,安排進行隔離與生活照顧。但陸生確診的問題,也再度讓陸生納入健保的問題浮上檯面。
台灣近日爆發本土疫情,在台陸生也開始出現確診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案例。然而,陸生納入健保的問題多年未解,相較其他確診者,確診陸生可能更缺乏醫療保障。對此,大陸委員會發言人邱垂正5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證實,目前確實有部分陸生確診。
根據《中央社》報導,確診陸生都由學校依照各項規定,安排進行隔離與生活照顧。陸委會也會協同海峽交流基金會,透過校方致贈防疫物資。雖然確診的陸生和其他境外生無法返家隔離,但教育部已經宣佈,若學校隔離檢疫宿舍不足,學生可以向教育部申請協助,前往集中檢疫所住宿。
而陸生確診的問題,也再度讓陸生納入健保的問題浮上檯面。多年來,儘管陸委會試圖推動讓陸生比照外籍生及僑生納入健保體系,政府也主張陸生可比照僑外生納保,並全額自付保費,但此事牽涉《全民健康保險法》中的納保對象及保費計算,該法修正草案在立院第9屆任期未進入二、三讀程序,直到目前仍難產中。
但事實上,讓陸生納入健保並非只有修改《健保法》一途。《端傳媒》的報導曾指出,讓陸生納保的第二種方法是給予其「居留」身份,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陸生來台僅具有「停留」身份,因此無法享有健保。
自中國2020年宣布暫停陸生赴臺就讀以來,陸生人數大幅下降,根據陸委會最新統計,目前在台陸生僅有4293人,其醫療保險是由商業保險的方式辦理。
以台灣大學為例,陸生在校期間需加入「團體健康保險」,每學期繳交新台幣3000元,與學雜費一起繳納。保險公司理賠項目只限必要的醫療行為,依收據實支實付,門診以每日新台幣1000元為上限,醫療手術以7000元為上限,住院金額則限於12萬元、三等病床。
在台陸生指出,若是看診超過1000元,有些醫院會協助陸生分次取藥,以滿足報銷規定;有些醫院要求一次用完,超過1000元的部分由學生自己承擔。
至於擁有「居留」身份的在學僑生(包含港澳生)、外籍生,在台待滿6個月後,就可以就讀學校為投保單位,申請參加健保。境外生在健保中屬於第六類被保險人,本人必須負擔60%保費、再由政府補助40%。
在例行記者會上,邱垂正表示,陸生納保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權益問題,根據《中央社》報導,他強調陸委會會共同審酌健保整體財務負擔情形,並廣納社會各界意見後審慎評估。
至於沒有健保卡的陸生,無法透過實名制購買快篩試劑,陸委會先前已經與指揮中心協調,參照口罩實名制和疫苗接種的做法納入陸生。
延伸閱讀
新聞來源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李芯
核稿編輯:翁世航
“COVID-19”的相關議題
- 2022-05-06 【疫情週報】4/30-5/6:確診者自主回報系統上線、無症狀者快篩陽才能PCR,一次掌握本週重點
- 2022-05-06 本土新增3萬6168例、10例死亡,指揮中心公布190家公費PCR社區採檢院所
- 2022-05-06 在台陸生確診缺乏醫療保障,也無法透過實名制購買快篩試劑,「陸生納入健保」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 2022-05-06 是否該讓孩子接種COVID-19疫苗?沒有完全無風險的決定,只有利大於弊的考量
- 2022-05-05 快篩陽性該去哪裡做PCR?雙北、桃園、台中、高雄社區篩檢資訊一次看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