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力賽」與「場地賽」有什麼差別?領航員又是如何搭配正駕的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同樣是賽車,開在土路上的拉力賽與在正規賽道上的場地賽有何區別呢?一起來聽聽駕駛與領航員怎麼說吧。
近日站長來到了澎湖觀看高手雲集的拉力賽,到底拉力、場地賽有何差別,拉力賽的車輛有何奧妙,領航員又是如何搭配正駕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MOTO7拉力教室EP.1影片
訪問車手
本次採訪為SIRUDA Racing Team協助拍攝,而本次參與採訪的車手清單則為:
- R2A組 馮仁稚(正駕)/張耀文(副駕)
- 4傳A組 藍鼎盛(正駕)/藍慧瑩(副駕)
- F2A組 Steven Lin(正駕)/王慎傳(副駕)
- 4傳A組 袁聖評(正駕)/蔡俊宏(副駕)

Photo Credit: Moto7

Photo Credit: Moto7
拉力賽與場地賽的不同
R2A組 正駕馮仁稚
它變化會比較多。當然場地賽也有,只不過場地賽的變化,可能會是可以預測的——因為你在跟著跑的時候,你就可以預測那些對手的一些變化。
那至於拉力賽,我覺得它所要求的程度,會跟甩尾賽是差不多相似的,因為你在跑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狀況,比如說對手會把你帶到哪個溝裡面去,或把你帶到哪一面牆上去,然後關鍵便在於你要如何地去破解它、去對抗它,然後要進而贏得比賽。
拉力賽它是有時間制的,它是一台車在跑。那我們在跑的過程中,比如說像我面對的路況有時候不一樣,由於前面的車已經壓過路,因此跟我們所面對的路況會不同,所以有時候到現場要用臨場反應跑,我自己覺得蠻有趣的。
像這次的賽道它前面的部分,尤其像我們後驅車會比較難跑,因為我們動力是來自於後輪,是在推的。那試想你在右彎的時候,你壓過的是一個沙堆,那如果後輪還在推給你力道的話,你可能就是會再甩尾甩出來了——那這個就是我的強項。
4傳A組 正駕藍鼎盛
拉力賽事的話,它是道路的模式比較多樣化,因為下雨天或是風大都會影響到路況,那我覺得這是比較特別的地方。
F2A組 正駕Steven Lin
其實應該是這麼說,我場地賽中最常用的就是Late Brake,那如果在拉力賽裡再用Late Brake的話,那就是跟我昨天一樣,第一個彎就衝到樹裡面去了,那當然頒獎就不用說,整個就沒辦法完賽了。
所以說我覺得在場地賽中,當然你可以把車子開到99%,甚至100%都OK,但是在Rally的部分,像我可能一半比較業餘,就是發揮在90~95%之間,那更頂尖的車手,可能就是發揮在90~98%之間,那當然更頂尖這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覺得是對車子的極限的掌控,是場地跟拉力最不一樣的地方,那它另外一塊就是所謂的路況,場地賽大部分都是乾淨的,那你在拉力這邊,比如像四傳車它進彎去裡面,砂石都拉上來了,可是你在入彎時,你不見得能夠做得到那麼細的時候,臨場的反應跟一些處理,可能就會跟場地賽是非常不一樣的狀況。

Photo Credit: Moto7
F2A組 領航員王慎傳
就要像剛剛我們Steven說的,如果像砂石變多的時候我有注意到,我可能會加減報在我的路書裡面。但他可能也會先目視到狀況,就是他會注意到,我也會增加我報路的細節,是這樣互相搭配的。
4傳A組 正駕袁聖評
我本身自己在場地賽已經有將近24年的賽車經驗了,拉力賽其實在這段期間,我也有4到5年的經驗。那相對不同的地方在於,拉力賽它是屬於個人的成績表現。
在場地賽,也許會有車隊或者是隊友的互相協調,還有的賽道上戰術的運用,但是拉力賽完全是不同領域,拉力賽是可能正副駕駛配合的默契、車輛的協調性、後勤團隊搶修的時間與速度。拉力賽考驗林林總總,全部都跟場地賽是完全不同。
領航員的關鍵工作
四傳A組 領航員 藍慧瑩
那我們領航員就是說,我們在賽前的前一天會先去做路書。那做完路書之後,在前一天我們會反覆地去核對路書的正確性,而在比賽當下,就是在下一個路段前,我們要把道路先報給正駕,讓他先知道下一個步驟要做什麼。
F2A組 領航員王慎傳
我覺得是路書要做好,報路工作不能Miss掉。然後還要跟駕駛的速度跟狀況去做搭配,不能掉任何的路書,這很重要。而控制駕駛的節奏狀況這部分,我覺得沒有那麼明顯。大家隨著比賽的次數越來越多之後,我覺得優良的報路的副駕,就真的是要像剛剛說的,要控制駕駛的Tempo,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Photo Credit: Moto7
因為正常台灣的比賽是四趟,那第一趟的時候,可能我們一開始探路時是用一般自駕車。那賽用車的話,可能整體的Tempo跟節奏都和探路的車級別不一樣,速度也不同,所以一開始第一趟跑的時候,我覺得整體速度是慢慢的、不會太快,那第二Run的時候會慢慢加速,在報路書的時候也要看駕駛的速度,我們慢慢把速度、節奏提升。
有一些駕駛會越開越興奮,所以我這時候路書就要稍微慢一點,讓節奏慢一點,不能他快我也跟著快,要控制他的情緒,這很重要。
4傳A組 領航員蔡俊宏
頭腦清晰是最重要的,這樣你才有辦法好好地引導駕駛這一方去做最好的判斷。
本文經Moto7專業機車資訊網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居家照顧服務,幫助年長者走出老老照顧困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老老照顧」家庭似乎隨著高齡化越來越多,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
近十年來,隨著高齡化、少子化和各種社會發展趨勢的疊加,年長者的照顧問題浮上檯面,「老老照顧」的狀態,也逐漸進入公共話語中。所謂的「老老照顧」,是指65歲以上年長者,不僅要應對自己隨著年齡增長而來的健康問題,還要承擔24小時照顧另一位長者/失能長者的重負。
身體上的高負荷和精神層面的緊繃狀態,常使得這些年長的照顧者,處於身心失衡的邊緣。他們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焦慮和失眠等心理健康問題。除此之外,照顧者可能因為照顧工作而無法安排個人時間,無暇參加社交和娛樂活動,導致感到孤獨和無助,與社會疏離。對於年長者而言,他們的社交資源和互動網絡本來就相對缺乏,這些內在的壓力就更容易被忽視,使得老老照顧的挑戰,在社會上長期處於被低估的狀態。
本來以為,只是跌倒而已⋯⋯
77歲的洪爺爺和72歲的洪奶奶,住在一個安安靜靜的小社區裡。他們夫妻倆有三個孩子,長女和次子都已經組成了自己的家庭,只有曾經小中風的長子與他們同住,一家三口靠著洪爺爺的豬血糕攤子,勉強的維持著生活。

大約在五、六年前,洪爺爺就發現自己身體不太舒服,下腹部常常疼痛。或許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因此只讓醫生開止痛消炎藥應付病狀,拒絕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但今年初,他突然四肢無力,倒了下去。這次,醫生檢查出了洪爺爺的疝氣問題,緊急動了手術。但手術之後,身體的復原狀況並不理想,脊椎也發現了退化和磨損等問題,再加上原本就有高血壓和青光眼,洪爺爺不僅無法做生意,連生活起居都得依賴洪奶奶的照顧。從起床到進食、洗漱、上下床,生活的每一步都需要依靠妻子攙扶協助。但是,洪奶奶自己也是一個70多歲的長者了,骨質疏鬆症和膝關節病痛已糾纏她多年,加上獨自照顧著失能丈夫的壓力,不管是在體力或心理上,對奶奶來說都是非常大的負荷。「我照顧他(洪爺爺),要背、要推、要抱⋯⋯照顧得我自己都生病了,全身都在痛。我們住四樓,沒有電梯,帶他去看醫生,要找爬梯機的人來幫忙,上、下樓一趟都各要花費900元,真的太貴了,負擔不起。」洪奶奶說。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看到洪家爺爺奶奶處在這樣的困境中,建議奶奶尋求外部援助,她才終於在今年八月,撥打了1966申請長期照護服務。

老老照顧的窘迫,有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
「『老老照顧』的狀況,在已經是高齡社會、即將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台灣,的確有越來越多趨勢。」伊甸基金會的居服員督導陳紹慈解釋道,在傳統的台灣家庭中,照顧長者通常會被視為是家庭成員的責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勞動力市場的變化、現代家庭組成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無法提供日常的家庭照顧。這使得許多中老年人,在自己可能也需要被照顧的情況下,仍得承擔起照顧更年長或健康狀況較差的老年人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陷入『老老照顧』的狀況,有幾個主要原因,一是資訊的缺乏,比方偏鄉、經濟條件較差、資訊取得不易等等,讓這些家庭可能不知道,其實有其他的管道可以提供協助;另一是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人會認為把父母親送到老人院,就是代表不孝。」

一直以來,伊甸基金會嘗試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提升一般民眾對於長照議題的認識和敏感度。因此,從都市到偏鄉,伊甸基金會在全台各地設立長照服務站、關懷據點、長照機構、日照中心、社區輔具站等實體單位,定期安排社區服務,包括訪視、弱勢長者餐飲服務等等。也透過社群媒體,例如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Podcast等平台,向不一樣的族群和年齡層傳播關於長照的觀念。「我們會這麼做,是因為我們知道,傳播新的觀念不容易,改變舊的觀念更是困難。就像獨自照顧洪爺爺的洪奶奶,如果不是提供爬梯機服務的工作人員建議,她可能要更久,甚至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獲得幫助的。」陳紹慈說道。

除了讓大家認識被照顧者的需求之外,近年來,伊甸基金會努力將照顧的範圍,拓展到照顧者身上。「因為照顧者所承受的身心壓力是驚人的。比方他必須承受情感上的壓力,尤其是照顧親密的家庭成員時,可能會特別悲傷、無助或焦慮,在所照顧對象的健康狀況惡化時更是嚴重。」另外還有與社會隔絕、經濟壓力等等,陳紹慈也提醒道,照顧者還有很大的一個壓力來源,是自己的身體負擔:「照顧工作往往涉及體力勞動,而且是很大量的勞動,比方協助病患移動、翻身等等,在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情況下,照顧者自己可能也很快就會受傷。」像洪奶奶的情況就是如此——她自己的膝蓋和骨質疏鬆的問題,就在照顧洪爺爺之後變得更加嚴重,因此,提供適當的支持和關懷給照顧者是非常重要的。這樣的支持包括提供實際的照顧服務和經濟援助,包括心理和社會支持,包括讓照顧者擁有喘息的時間。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更好的照顧別人,所以伊甸基金會的努力,不僅提升了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加強整個長照體系的效能和持續性。
安享晚年,應該是我們共同期待的未來
在居服員開始協助洪家之後,洪奶奶終於感到身上的重擔減輕了一些。「他(洪爺爺)是很固執的人,又餓不得。以前我得幫他洗好澡之後再去弄飯,他會因為餓了而生氣。現在有一哥(居服員)來幫忙,我可以趁這個時候趕快去處理午餐,他一洗好就可以吃,真的覺得輕鬆很多。」不只如此,洪爺爺也非常喜歡一哥的協助。只要是一哥要來服務的日子,洪爺爺總是早早就期盼著他,不斷詢問他人什麼時候會到。另外,洪奶奶也在個管員的評估和協助下,申請了居家用的輔具,這樣即使居服員不在,她獨自照顧洪爺爺也會輕鬆一點。

「我們在評估每個家庭的狀況的時候,都是先看他們當下最緊急的需要是什麼,就從這邊開始安排。這也是我們和每一個家庭認識彼此、磨合的開始。因為我們往往在評估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家庭中還有更多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必須慢慢地、一步步地協助家庭接納更多的服務項目,或者嘗試其他的服務方式。」伊甸基金會居服員督導說到,協助個案家庭,必須設立短、中、長程目標。以洪爺爺為例,現在他接受了沐浴、肢體關節活動這些服務,然後也申請了輔具,這屬於短程的目標,拉到中、長程來看,居服員督導更希望可以鼓勵洪爺爺出門、願意去看醫生,讓他的脊椎得到真正妥善的治療和照顧。「因為洪爺爺還蠻喜歡和居服員相處,所以未來我們也期待可以透過居服員的引導,讓他能夠走出家門,接受治療,甚至體力可以好到能夠進入我們的日照機構或社區據點,參加活動。」伊甸基金會期待著,在大家的協助下,洪爺爺和洪奶奶能夠生活得更舒適,好好享受老年生活的每一個美好時刻。

「老老照顧」家庭越來越多,老夫妻互相陪伴很美好,但年長者照顧的問題,不該成為另一位長者的負擔。「老老照顧」反映了這個社會,對長者的支持和資源分配不足。我們期待的是,在經歷了大半輩子的努力之後,年長者應該能夠享有安穩、尊嚴和被溫柔支持的晚年生活,而不是面臨照顧其他老年人的壓力。多年來,伊甸基金會投注心力,希望能夠成為年長者晚年的依靠。但我們更希望的是,有一天社會可以建立一個更友善、全面的支援系統,確保長者都能擁有一定的生活水準。這樣的系統應該涵蓋足夠的醫療照護、經濟援助、居住安排以及社交活動,減輕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並提升整個社會對於年長者的關懷與尊重,更進一步的,讓長者們享受他們應得的尊嚴和幸福。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公托中心、關懷據點、居家服務、長者送餐服務、照顧者團體支持、照顧者資源連結等,讓長輩在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及照顧者一起安心、快樂地好好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