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在地方,與企業豐富ESG影響力(上):創生團隊不該只把企業當募款來源,更要成為合作對象

在地方,與企業豐富ESG影響力(上):創生團隊不該只把企業當募款來源,更要成為合作對象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ESG趨勢下,有地方團隊常把企業視為慈善捐款人,說「請你支持一下」,但若把企業看作在地社群的利害關係人,將有不同態度——從請求給予,變成邀請參與,大家一起創造影響力,而台灣其實也有很多「合作社」型態的成功典範。

文:王先棠

台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觀創會)三月曾針對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做入門介紹。四月上旬,則與RTM泛旅遊合作,引領大家從企業視角看地方創生,瞭解國際趨勢當中企業界的壓力、地方團隊的機會點。

在外商科技大廠歷練多年的觀創會理事長蔡文宜、擅長社會創新策略的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經理侯家楷,分別以「地方創生不可不知道的關鍵字:ESG」、「企業&地方:是給予?還是參與?哪一個才讓我們更靠近創生?」這兩個主題做線上分享,吸引許多地方團隊參與。

ESG討論爆表,企業趕寫報告

聯合國與大型投資機構在2006年聯手推出「責任投資原則」(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PRI),倡議將ESG(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Governance治理)因素,納入企業經營投資的分析、決策。隔了兩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企業界對於短視近利、罔顧後果的投資操作,更有深刻反省。

近來氣候變遷加劇、能源轉型緊迫、疫情未歇,不只企業,國家社會的生存都岌岌可危。以前談到永續、減碳,政府只願喊喊口號,如今被迫訂出更具體政策法規,要企業遵行。

從歐盟貿易碳排申報與碳稅、跨國大廠規定供應商做永續轉型,到台灣金管會要求上市櫃公司做碳盤查與揭露ESG資訊、國發會2050淨零排放路徑、《氣候變遷因應法》確立碳費徵收政策等等,皆為企業界帶來改變壓力。

問題是,許多企業要發布ESG永續報告、參與國內外相關評比及競賽,卻缺少與核心本務有關的ESG實績素材。

蔡文宜說,跨國企業常呼籲台灣政府改革法規,跟上國際潮流,例如針對某些新興商業活動,鼓勵修法因應,或對血汗工廠等侵害勞權情形,要求台灣供應商、代工廠改善,以符合ESG永續原則。

現在,台灣政府順應ESG趨勢,提昇公司治理評鑑效度,增加公告中小市值公司的永續評鑑排名。未來,政府對於上市企業永續成績的排名規則,將不再只是顯示前段班排名,而是將一千多家上市櫃公司企業ESG排名順序全部列出,這對未來排名在後段班的公司形象影響甚鉅,可能連帶影響外資及機構投資人持股意願,以及在金管會推動綠色金融政策下的銀行融資成本等。

蔡文宜以國際科技大廠HP每年公布的永續發展報告書為例。HP早在2001年就開始發布環境和社會影響進展報告,過去幾年報告書中針對氣候行動、員工及供應鏈的人權保障、數位平等情形,都訂下逐年進步時程表、SDGs目標進度追蹤亦有數據呈現。例如性別平等方面,HP無論高階主管或IT工程、銷售等部門,都有頗高比例的女性員工。總公司董事會中的女性,已佔45%。

她認為,地方團隊應把握ESG趨勢,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做為共同語言,與企業合作,在爭取公部門標案補助以外,吸引更多企業資源導入地創工作,也幫企業充實ESG中的「社會責任」與「在地社區關係」的成果。

然而,蔡文宜不諱言:「目前多數企業沒有想過如何跟地方創生團隊合作,地方團隊也不知道要準備哪些資料跟企業溝通。」

「不要期待企業立刻理解地方團隊做的社區營造、文史調查。溝通之前,要做好功課,讀一些企業社會責任或CSR報告,還要看企業寫給投資人的報告書或財報,瞭解企業的營運目標與需要。」

活動主持人RTM泛旅遊協會理事長鄭佑軒補充說,企業界趕搭ESG列車,不單是訴諸理想,更有「在商言商」的務實面,脫離不了營利求存的目標。地方團隊想與企業合作,應熟悉ESG與SDGs,突破地方創生同溫層,爭取外部資源,做價值對接。

1-_ESG與SDGs_(來源:作者整理)
作者提供
ESG與SDGs

不只慈善公益,還要影響力

自稱「在會計師事務所臥底的社會科學家」、KPMG社會企業服務團隊經理侯家楷,有社工背景,曾在社區培力中心蹲點服務,也做過電腦產品行銷,後來進入會計師事務所一待八年,擅長協助多元產業的企業客戶與非營利組織、地方團隊溝通,發展社會創新策略。他自認像是商業世界與地方工作者之間的翻譯,讓兩者溝通更順暢。

近期KPMG要拜訪地方創生團隊,蒐集、分享各種成功實例,既借助其跨國網絡資源,也凸顯台灣獨特優勢,建構「地方創生方法學」。侯家楷希望發展分析地方團隊運作情形的診斷工具,輔導更多團隊成長,與大企業社會參與專案做連結。

「地方創生團隊不只有公司型、協會型。大家可多關注合作社型態的成功典範。」侯家楷認為,特定社群透過人人平等的經濟機制來振興地方,是經營公司、成立一般協會之外的重要選項。若能妥善處理社員之間複雜的溝通協調,發展前景可期。

不過,侯家楷觀察到,地方團隊常把企業視為慈善捐款人、公益贊助商等常會說「請你支持一下!」,但若把企業看作在地社群的利害關係人,將有不同態度——從請求給予,變成邀請參與,大家一起創造影響力。

例如,在教育創新的倡議中,企業可以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因為企業是用人單位,要吸引準備離開教育體系的學生來效力。可以把企業當主要利害關係人,鼓勵企業「參與」教育創新行動,而不是把企業當搖錢樹,請求企業「給予」資源。

侯家楷建議,地方團隊如對商業世界的運作所知有限,不懂怎樣與大企業對話,不妨從瀏覽商業財經週刊雜誌開始,「思考創生團隊在地方耕耘的議題,企業要如何參與加持。最好讓企業看到彼此合作對環境、社會真有貢獻,也要避免雙方因為立足點不對等而追求短線操作。宜以中、長期計畫整合資源,解決地方問題。」

看重真實價值,把風險變SDGs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