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記》屈原與項羽的故事,觀察華夏文明中「家」的庇與陷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項羽其實和屈原一樣都算是姓羋(這是楚國的國姓),項羽的項和屈原的屈都算是「大夫」的「氏族名」。但是劉邦稱帝後,中國進入「家天下」的「體制」,漢朝天下成為「劉家天下」,「家」也成為華夏政治文化中最基本運作單位。
文:蓮子水共同體
即使跳脫華夏文化史的框架,司馬遷的《史記》在上古世界史中仍是一顆耀眼的明珠,與西方歷史學之父希羅多德的《歷史》相較,毫不遜色。然而,因為被奉為「中國二十四史之首」,今人對《史記》往往望而生畏,忽略了《史記》雖是司馬遷整理先秦古籍外,考察四方傳說後所寫下的傳家之作,但完成後其實一直沒有機會面世。
《史記》其實是在其外孫楊惲被封為平通侯時,才有機會與世人見面。也就是說,司馬遷雖曾任太史令,但《史記》其實並不屬於「漢帝國」的「官方文件」,而只是司馬遷個人留下的「傳家之寶」。 從這點觀之,司馬遷在《史記》的序中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確實是全書主旨。只是,司馬遷所說的「家」究竟所指為何?
也許,讓我們從儒家所尊崇的「西周封建制度」開始看起。
按照西周的封建制度,周王室是得到天命的家族,所以周王是天之子,稱周天子。諸侯就是周王的兒子,大夫是諸侯的兒子,家臣就是大夫的兒子。這樣一來,大家都有頭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關係就是父子關係,周王室經營的「天下」就是「家族企業」,沒有親屬關係的就照「禮樂制度」,行「君臣」之禮。
所以,「司馬遷」寫《史記》只是為了寫給家人看的?
司馬遷在漢代應該屬於「士人階級」,早年也曾受學於儒家,但從《史記》的風格觀之,司馬遷的文思其實受「道家」影響頗大。按照《漢書》班固的(儒家)觀點,「道家者流,概出於史官」,所以出身史家的司馬遷,其實與「老子」的「道家」淵源頗深。
這點也可從《史記》的行文得到佐證——司馬遷的文筆大致承繼了《老子》注重聲韻、對偶的精簡哲理詩魂、《莊子》善用比喻的說理風格,還有《楚辭》借傳說溯源發想的抒情元素。當然,文筆之外,司馬遷同時開創了以「本紀」、「表」、「書」、「世家」以及 「列傳」五種體例,構成一完整的史學體系,這也是他能成為「華夏史學之父」的重要因素。
從這點看,司馬遷所說的「一家之言」,所說的應是歷史作為一門學問的治學方法。

然則,就如同許多後世史家所指出,《史記》因為記事的時間跨度極大(估計超過3000餘年)所以雖然取材豐富,行文流暢,是文史研究者的重要寶庫,啟發了許多重要的文史研究,但在許多上古歷史的判讀上其實存有不少爭議。
因此,魯迅先生雖曾將《史記》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史記》在現代史學上最主要的價值,應該還是在其對華夏秦漢帝國成形期的觀察與思考——究竟,在華夏大地上,人們為何會在秦國掃平六合之後,走向帝國體制?秦帝國又為何在短時間殞落? 天下又為何定於漢?這些或許才是司馬遷寫作《史記》時的終極探問。
雖然是「漢代」人,但考慮老子李耳是楚國人,以及司馬遷家學思想中的道家源流,我們或許可以從楚國切入,了解一下華夏大地是如何從春秋戰國之諸國林立走向漢代的帝國體制。
首先,楚國與周王室的關係很微妙,楚國王室雖然熟知中原諸國狀況,但卻曾以「我蠻夷也」的理由拒絕周王室的號諡。關於這點,可能的解釋很多,其中一個可能就是當時周王室衰弱,中原諸國彼此征伐,楚國寧願自稱沒文化,也不願捲入戰事。
但是,楚國後來逐漸強大後,卻出兵隨國,要求周王室給一個尊號,即便周王室不肯答應,還是自稱為王,算是與周王室平起平坐。到了楚莊王時更是故意「問鼎」,詢問周朝傳國之寶九鼎的重量,企圖挑戰周王室的意向不言而喻。
到了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越力量興起,楚國一度遭吳國入侵,但在西北鄰國秦的幫忙下,東山再起,而吳國在越國的諸多陰謀計策得逞滅亡後,越國也被楚國所吞噬。到了戰國時期,楚國因為失去了行政的活力,國力逐漸衰弱外,外交路線也出現分歧。

而屈原正是因為「疾王聽之不聰」,以致「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所以滿懷幽思而作《離騷》。這是司馬遷的判斷。
從表面上看,屈原和楚國貴族之間的矛盾是在外交路線——屈原主張聯齊抗秦,懷王和其近臣卻主張和秦國修好。但是,從屈原的作品看來,他對楚國最深層的憂心是人民的生活艱困,所以期盼楚國能革新政務,施行「美政」。
因此,對於君王,他期待「彼堯舜之耿介兮,既尊道而得路」,對於政治,他希望「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只是這「用人唯賢」的新觀念與牴觸了「用人唯親」的舊觀念,所以期望越高,失望也越深,最終說出了不惜求死之語。
屈原是不是真的投江尋死,答案在史家間或有爭議,但屈原作為華夏浪漫文學第一人的地位則絕對經得起考驗。屈原的作品用大量花草和神話傳說突出了楚國的地方和民族特色,行文的節奏韻律也巧妙展現了楚國有別于黃河流域諸國的風情,「愛國詩人」的名號當之無愧。
不過,若因此說屈原是楚國人,而不是中國人,則是昧於楚人在漢帝國建立過程中所扮演過的重要角色,以及漢帝國對後世華夏文化的深遠影響。
另一方面,若能穿越歷史時空,遇見屈原,屈原大概也確實不會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只是,我們若真能穿越回到戰國末年的秦國,遇見嬴政,他應該也不會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因為當時的「中國」人,指的應該是包括「商」、「周」等遵守周禮的中原各國。
Tags:
穿越2222年,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台北華山親子逛展新選擇,啟迪孩子的永續生活教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回顧近年全球歷經的肺炎疫情、極端氣候、通膨怪獸、能源危機等災難,讓人們更專注、更急迫面對世界的面貌與真相,需要肩負這個世代挑戰與達成永續目標的,正是我們的下一代:暖世代—成長於全球暖化、環境劇烈變遷的一代。他們從小戴著口罩抵抗病毒與空污,需要在擁擠的城市尋找遮蔽酷暑寒冬的屋簷,人類壯闊的文明發展將是「債留子孫」還是「永續未來」,其實,都取決我們每日的選擇!
《2222-未來選擇地》給孩子一個想像,也給我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永續發展目標SDGs」聽起來很艱深?如果我們說「一個200年後未來人的故事」你也許可以聽聽看!《2222-未來選擇地》是台灣首個原創永續概念展,於2023年1月6日-4月5日在台北華山1914園區展出,你可以在這裡參與永續美學的策展,觀賞跨界藝術與科幻故事的創作,透過沉浸式體驗,與未來人並肩前行穿越200年後的未來,守護最後的生機,捕捉污染機械獸,透過思考與選擇協助改變未來人的世界。
前進2222到重返2023年,共打造四大展區,以永續為策展核心,讓「2222」這個天使數字成為一個親子共學的起點,師生共享的觀點,連成你我共創的永續日常,圈起人與環境共好生活態度,並聯手台灣在地藝術家、綠色品牌、永續名人團體打造的永續學習場域。了解永續不一定是政府企業的高談闊論,從日常的選擇就可以參與永續行動!






▶親子、旅遊部落客展覽開箱推薦
- 小妞的生活旅程 :適合親子共賞的互動式永續展覽,教育意義十足
- 艾麗絲愛旅行:台北展覽親子、師生看展新選擇!跟未來人一起成為改變歷史的關鍵
- 小胖盈的花椒人蔘:台北展覽推薦:搭乘時光機到2222年的世界吧!科幻永續主題展,互動沉浸式體驗反思生活方式
▶展覽資訊
日期:2023/1/6 - 4/5
時間:10:00 - 18:00
地點:華山1914文創產業園區西4館&西5館
購票詳情洽:《2222-未來選擇地》

▶展場提供觀展證書申請
完成觀展後,可於現場依照工作人員指示,完成電子證書申請流程,將於一週的工作天寄出證書電子檔案,提供大人、小孩一個觀展紀念。

(註1)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項全球共識,旨在2030年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目標。由聯合國提出訂定17項明確目標、涵蓋169項具體指標,目的是實踐地球上所有面向的永續發展,包含地球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正義、永續經濟發展。
17項永續發展目標:
1.消除貧窮、2.終結飢餓、3.健康與福祉、4.優質教育、5.性別平等、6.淨水與衛生、7.可負擔的永續能源、8.就業與經濟成長、9.永續工業與基礎建設、10.消弭不平等、11.永續城鄉、12.責任消費與生產、13.氣候行動、14.永續海洋與保育、15.陸域生態、16.制度的正義與和平、17.永續發展夥伴關係。
責任編輯:Anita
核稿編輯:Jo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