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在女王之上的頭銜:母親節為什麼訂在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位好友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的父親節是訂定在固定日期的「8月8日」,可是母親節卻被訂在「5月份的第2個星期日」呢?
一盎司的「母親」抵過一噸的「牧師」。——西班牙諺語
5月8日是西元2022年的母親節,雖然台灣正逢「遲來」的疫情海嘯衝擊,確診數目每天持續往上飆升,但在此感恩的時刻,我依然以最誠摯的心情,向阿祖、阿嬤、媽媽、第一年當媽媽,以及準備當媽媽,或是稱職扮演著媽媽角色的每一位「母親」們,提前說聲「母親節快樂,您辛苦了。」
無論是稱呼媽、家慈、娘親、阿母或額娘,乃至於是「ino」(鄒語)、「yaya」(泰雅語)。當眾人興高采烈地準備外帶佳餚或是親手下廚,讓母親好好打打牙祭的同時、也可能是線上採購各式精美禮品之際。
各位好友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的父親節是訂定在固定日期的「8月8日」,可是母親節卻被訂在「5月份的第2個星期日」呢?
現代母親節的由來
好的,我(人醜)沒辦法開YT直播,但接下來的幾分鐘呢,倒是邀請大家跟我一同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去那個還沒有肺炎威脅的美好時代……喂,是那個還沒有「慶祝」母親節的時候啦。
話說在西元19世紀末,位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州(West Virginia)的「安得魯衛理教會」(Andrews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有一位主日學老師,名字叫做安.賈薇絲(Ann Maria Reeves Jarvis,1832-1905),她的父親是教會的牧者,自己則服事於各種團契事工。
安女士在課堂上除了敬虔教授《聖經》的話語和耶穌基督的教誨之外,也奔走於社會弱勢族群的關懷與陪伴,更多次在閒暇之餘,和全體主日學學生分享一則信息:那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她能夠親眼看見一個「專門被用來紀念世上所有母親的日子」。
一個作為紀念每一位媽媽們長年不辭辛勞、甘心付出、犧牲自己的日子,也得以向那些默默無名,曾經為家庭、為國家鞠躬盡瘁的奉獻者、安慰者獻上最崇高的謝意與致敬。
誠如《舊約・以賽亞書》第66章第13節所記載的:「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安女士的女兒,安娜.賈薇絲女士(Anna Marie Jarvis,1864-1948),從小也將母親的盼望一直放在心底深處。
回顧當時的美洲新大陸,美國本土正歷經西元19世紀中葉「南北戰爭」結束之後,普世人權與自由主義議題的興起,女性亦開始走出家門,逐漸活躍於社會改革活動的行列。期間最重要的大事記,莫過於是女性爭取公民權與參政權,並呼籲國會兩院修訂《美國憲法》各項條文的請願運動。
安娜女士在主張開明、進步的環境下成長,但她未曾離鄉背井,反而選擇留在故鄉西維吉尼亞州教書,更決志終生未婚,就近照顧母親安與失明的姊姊愛爾西諾(Elsinore);繁忙、瑣碎的教職人生,她也不忘積極參加推廣禁酒令、開放女性參政權等活動。當然,教會內的各種服事,讀經、禱告的信仰生活,安娜女士也始終不曾缺席。
西元1905年的5月9日,安女士了卻肉身的苦痛與束縛,因心臟疾病安息主懷,返回天家。

兩年之後,經過了一段被教會學校依不符規定而婉拒的信心考驗下,西元1907年的5月12日,安娜女士不畏困難,終於說服安得魯衛理教會,在母親辭世滿兩週年時,也剛好是「5月的第2個星期日」,委請教會為安女士進行了一場簡單的紀念追思禮拜……
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她的價值遠勝過珍珠。——《舊約箴言》第31章第10節
在聖歌吟詠的溫馨禮拜中,眾人以安女士生前最喜愛的白色康乃馨來佈置會堂,用以象徵著母愛的甜美、純潔與永恆。
隔年,也就是西元1908年5月10日,同樣是5月的第2個星期日,安得魯衛理教會舉行了另一場更為隆重肅穆的正式追思禮拜,再次緬懷大家所尊敬的主日學老師安女士;至於在美國費城,透過各基督教會團契間的連結、奔走與提倡,許多當地教會也選在這一天進行了史上第一場的母親節感謝禮拜。
自此之後,安娜女士與教會內的有志姐妹們,如同老鷹展開信心的翅膀,推動了一連串的全國投書運動,期許透過一封封親筆書信,能取得具社會影響力之美國政商權威人士的支持,進而加速國會正式立法,訂定出一個全國性紀念母親的重要節日。
安娜更在書信中提及:
有關母親節立法的目的,除了一方面是想將對母親的懷念擴及為對所有母親的敬意外,也希望所有人能於母親在世時把握機會,表達對母親的關愛與敬意,並藉此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關係。
但更重要的,立法機關能夠訂定一個專屬於女性節日的作法,不只可表彰對女性作為母親這個身分於家庭所做出貢獻應受的重視外,也能意味著國家對女性的尊敬與尊重。
雖然面臨阻礙跟雜音,相對的,也有支持與鼓勵,西元1910年時,安娜所居住的西維吉尼亞州,州政府允諾宣佈:母親節將成為一個新的州立公定假日,而奧克拉荷馬州亦在同年開始慶祝母親節。
到了西元1911年,美國境內不分教派與州別,幾乎都各自在五月第二個禮拜日舉辦母親節的相關紀念活動…而在世界各地,諸如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南美,甚至是非洲等國,透過了新聞媒體的宣傳跟介紹,也陸續開始有了母親節的專屬慶祝儀式。
西元1913年5月,距離第一個母親節禮拜6個寒暑之後,美國眾議院通過決議,要求美國總統率其內閣及所有政府官員,在母親節慶祝活動的典禮上一律佩戴白色康乃馨;隔年的5月8日,美國國會正式通過附議案,指定「5月的第2個星期日」為美國國定的母親節。
安娜女士,此時此刻,終於替敬愛的母親一圓人生最大的盼望。
「媽媽」,在女王之上的頭銜
想想,疫情替人類帶來的「天翻地覆」已經3年了,很多人從一開始的惶恐、擔憂,慢慢演變成今日的無奈或茫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發布的數據報告,過去兩年(西元2020、2021年),疫情已直接或間接導致全球約1490萬人死亡。
Tags:
南投農業──農業再生成果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921後,南投許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南投縣政府亦積極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亮眼,其中部分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更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南投縣為台灣「觀光首都」,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山林旅遊資源。但如同其他非都會區,南投縣亦面臨人口老化、青年外流問題。近年南投縣政府戮力投入農村再生工作,協助社區,推動高齡友善農村,讓社區長者可以受到照顧,健康共老。在青年返鄉部分,鼓勵在地青年投入農村發展,培訓青年參與社區事務、農村產業、社區環境營造、社區行銷宣傳等,成效斐然。
921之後,南投居多農村進行觀光轉型,除保留原有農業生產外,亦投入當地社區營造、改善農產品設計、投入行銷曝光等。20餘年過去了,部分農村已呈現老、破、舊狀況,有鑑於此,南投縣政府積極的投入相關農村輔導及建設工作,讓縣內農村再生計畫得以順利推展。在環境方面,以生活聚落為核心,透過僱工購料等方式,居民共同參與打造具在地特色的生活環境;在產業方面,輔導農村產業從傳統、小規模之初級產業,逐漸朝向優質化之生產經營,並結合社區在地資源進行加值發展與行銷,推動精緻且多元的特色產業;在生態面,輔導發展綠色旅遊及農村體驗等遊程,推廣生態多樣化之價值。
經過數年經營,南投農業再生成果,成績亮眼,頗受好評。其中水里鄉頂崁社區、草屯鎮平林社區及埔里鎮南村社區的環境綠美化成果,獲選「2022建築園冶獎」的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項肯定。
以下分享南投農業再生、產業活化標竿案例,以饗讀者:
1. 水里鄉頂崁社區──陶器商品化研習計畫
緣起:
隨著時代變遷,古早陶器器皿以逐漸被塑膠製品所取代,水里陶瓷產業如今已不復早期鼎盛時期的榮景,目前本社區只剩「水里蛇窯」、「沐陶窯」及「力陶莊」等三家從事陶器有關的產業。為了發揚社區傳統產業精神,特辦理「陶瓷商品化研習」,精選對陶藝有技術的民眾參與,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一方面學習更進階的製陶技術,一方面可以設計開發社區商品,增加社區產值。
執行與效益:
為了產出社區陶藝產品,安排48小時的陶器模具相關課程,從陶器模具基本概念、實務操作、製作模具分片、母模以及後續的注漿成型技巧。最後完成了多款的夢風鈴及陶杯,配合上包裝盒後,即是專屬於頂崁社區的陶器商品。
2. 草屯鎮平林社區──社區植物染商品化計畫
緣起:
平林社區因參加南投縣「社區發展工作評鑑」,連3年獲獎,有很多社區或其他團體前來參訪,平林社區需要有更豐富的參訪行程,以及研發出能讓訪客DIY體驗的產品,以增加社區收入。故社區自106年開始利用社區內的花草資源,培訓植物染培力課程,希望藉由此次建立藍染模組商品化計畫,創造營收之餘,還能將平林之美,傳遞予更多遊客。
執行與效益:
本次計畫的研習課程,除了可以將植物染、敲拓染及花葉印染技術運用在DIY體驗上,而植物染商品化則產出了茶席桌布、門簾、絲巾及包裝提袋等商品。平林社區LOGO網版印刷則共產出了8個樣式的LOGO,2款的葡萄、荔枝娃娃,使用在帆布袋的圖騰印刷成效良好。
3. 鹿谷鄉竹林社區──來小半天玩大半天農情體驗活動
緣起:
竹林社區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除了是台灣孟宗竹及杉林溪烏龍茶的發源地,還擁有全台最大的銀杏造林,與合法特色民宿20家。社區欲推廣二日深度體驗遊程,除了可刺激地方觀光產業,亦可提高住房率,推廣綠色旅遊。竹林社區近年致力於開發竹產業精緻化,開發DIY模具及各種體驗型商品,冀望透過辦理體驗活動,推廣在地竹產業,並促進農村循環經濟。
執行與效益:
竹林社區自108年度開始辦理「來小半天玩大半天」活動,成功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秋櫻、品茗茶,110年度活動更加廣大辦理為二日的活動,除了搭配夜櫻燈光秀、辦理茶席音樂會之外,還規劃生態及產業導覽路線之行程活動,讓來參與的遊客能夠有更多不同的體驗。
4. 國姓鄉石門社區──在地特色餐研習計畫
緣起:
石門社區目前有提供午餐及晚餐供長者用餐。為了顧及長輩吃的健康,社區志工絞盡腦汁做出營養美味的餐食,但因志工並非專業人員,故需要專業老師教導如何烹煮少油少鹽、健康美味的餐食。另外,因常有其他社區來石門參訪並用餐,「參訪用餐」是石門社區的收入來源之一,故希望老師可以教導利用在地食材研發專屬石門社區的特色料理。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課程聘請二位專業老師,共計安排45小時課程,餐點的研發以石門社區小農在地生產食材為主,因此間接增加小農收益。菜色部分,大多利用社區小農所栽植的蔬果,如南瓜、香菇、咖啡、生薑、洛神花、竹筍、鮮菇、番茄、橄欖、梅子、苦茶油等等在地生產的蔬果,研發出一桌3,500元、4,500元、5,500元不等的風味餐,讓遊客可以來體驗「食在石門」的美食饗宴。
5. 中寮鄉和興社區──原生種植物調查解說訓練計畫
緣起:
和興村位處中寮鄉東側,全村地形丘陵連綿,地形變化多元,有數十個大小山巒和小谷地羅布其間,因此有許多天然生態資源。921之後,社區居民希望發展有機觀光文化農場,因此結合河川整治及綠化工程,闢建「原生種植物公園」,希望把園區變成一個具教育特色公園,故冀望透過此計畫,訓練社區居民認識植物及多樣的生態,未來遊客來參訪時,可以導覽解說,推動農村再生,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執行與效益:
本計畫原安排36小時生態相關課程,因受新冠肺炎三級警戒影響而延後上課日期,並將時數縮短為16小時,課程內容精簡為龍興原生種植物公園的原生植物辨識解說、社區蝴蝶辨識及解說(鳳蝶、粉蝶科、蛺蝶、灰蝶及弄蝶科)、原生植物園區及社區景點綜合解說演練。課程雖然精簡,內容卻十分充實,透過課程學員對於基本的植物辨識及公園內的原生種植物都有更深入的瞭解,透過講解練習與考試,居多學員已獲得講解員的資格,成效良好!
以上廣告由南投縣政府農業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