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離開台北就成異鄉人,對城市外的社會充滿興趣」:台灣影像人類學誌先驅胡台麗病逝,享壽72歲

「離開台北就成異鄉人,對城市外的社會充滿興趣」:台灣影像人類學誌先驅胡台麗病逝,享壽72歲
人類學家胡台麗(左),正在採訪排灣族Padain村頭目李正(tsegar Tarhulaiaz)(右)。 Photo Credit:取自「無影無蹤」粉絲專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胡台麗記錄台灣農村的變遷,也用影像記錄台灣原住民族、榮民、本省籍婦女等各類族群的影像民族誌,讓一般民眾也可以了解人類學的研究成果,促進不同族群的理解。其研究成果都收錄在《台灣民族誌數位影音典藏》網站,讓原住民文化能被更多人欣賞、並且傳承下去。

現任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擁有導演、作家、策展人、人類學家多重身分的胡台麗病逝,享壽72歲。台灣前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孫大川今(8)日在臉書公開發布消息,哀悼這個「原住民最敬愛」的朋友。消息一傳出,多位藝文界人士及胡台麗的學生湧入她的個人臉書留言悼念。

胡台麗是台灣民族誌紀錄片的先驅,她執導的作品《神祖之靈歸來:排灣族五年祭》(1984)是首部採取同步錄音的紀錄片;《蘭嶼觀點》(1993)曾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所拍攝紀錄片《穿過婆家村》於1997年上映,是台灣商業電影院播放的首部紀錄片。並有多部紀錄片獲得國內外獎項。

胡台麗的研究生涯接觸範圍非常廣,包含農村、榮民、多個原住民文化(排灣族、卑南族、賽夏族),她最後一次備受矚目的公開發言,是是以人類學角度批判《斯卡羅》原作與影集當中對原住民獵首文化的描繪。

胡台麗生於1950年,父母在1949年從中國來台灣定居,從小在台北長大。她曾在專訪自述:「一離開台北便成了異鄉人,聽不懂那些農村的人說的話。我對都會之外的社會,自己所欠缺的部分,充滿興趣。」

胡台麗回憶起自己的成長過程。從小,她的文科特別好,理科也不弱,念北一女時,更被分發到理科實驗班,在當時有「高人一等」的意味。但她很快就了解到,大家都覺得好的東西,不一定是她想要的。

大學胡台麗進入台大歷史系就讀,修了許多門人類學的課之外,也跟著人類系的學生去田野,啟發她對人類學的興趣。畢業後,胡台麗赴紐約市立大學研究院就讀,獲得人類學碩、博士學位。就讀碩士期間開啟她對民族誌影像工作者、紀錄片導演的嚮往,在研究所期間學習怎樣拍電影。

胡台麗的文學作品〈媳婦入門〉是以她做博論時到婆家做的田野為根基。1981至1982年,胡台麗回到台灣中部劉厝進行田野,記錄著她身為一位聽不懂台語的外省人,觀察到的台灣農村面臨文化變遷的奇妙氛圍。

胡台麗的首部紀錄片,《神祖之靈歸來》則是她1983年回台試尋合作單位未果後,向時任中研院民族所所長提出拍攝要求,在資源有限情況下拍出的民族誌電影。胡台麗找到中研院一台老式的手轉發條16釐米攝影機,赴台東縣達仁鄉土坂村,以排灣族五年祭為題材,次年完成。

《TLife》指出,胡台麗與其他人類學者不一樣之處。胡台麗是台灣第一位拍攝具完整影音剪輯概念紀錄片的人類學家,但她並不以原住民代言人自居,而儘量採與被攝者合作的平等態度,一方面在片中讓當地人直接發聲,另一方面也保留自己觀點伸展的空間,在當時的學界和紀錄片界,都是很少見的作法。

比如1993年的《蘭嶼觀點》,片子一開頭,一位蘭嶼青年就對人類學者來此做研究的動機提出質疑和批判,認為人類學家在該地研究愈久,「對雅美族的傷害就愈深」(雅美族為日治時期對達悟族的稱呼,目前官方名稱兩者並用),因為他們「只是把蘭嶼當作是他晉級到某一個社會地位的工具而已。」胡台麗透過此種動態影像的呈現,讓當地人的聲音,與其它多重聲音和觀點對話。

在電影史上必然會反覆提起《穿越婆家村》,是第一部在院線商業放映的紀錄片。胡台麗回到她的婆家村落劉厝,也是她十幾年前以外省媳婦身份進入的第一個人類學田野,為這個台灣農村留下變遷的容顏。全片以道路興建而引起的田地房舍徵收事件為貫穿主軸。隨著兩期稻作的時序轉換,以親切自然的風格,在日常生活儀節中呈現村人對土地、祖先、神鬼、婦女、都市化、工業化、村舍拆遷等的態度。

2015年,胡台麗接任民族學研究所所長,繼續透過影像讓更多人關注原住民文化。她在介紹「巫文化」的分享指出,她不喜歡侷限在學術論文的模式中,所以會寫一些報導文學、小說或拍攝紀錄片,以不同方式展現研究成果。胡台麗說人類學有趣的原因在於可以親身感受不同族群的文化差異,然後從中找到差異的原因。

在自己的文化中常常會遇到困境,但若能把別的社會中一些特質或現象分析清楚、介紹給我們社會,這些清新資訊的注入,可以讓己文化獲得啟發和創新。

胡台麗記錄台灣農村的變遷,也用影像記錄台灣原住民族、榮民、本省籍婦女等各類族群的影像民族誌,讓一般民眾也可以了解人類學的研究成果,促進不同族群的理解。其研究成果都收錄在《台灣民族誌數位影音典藏》網站,讓原住民文化能被更多人欣賞、並且傳承下去。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陳禹蓁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