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思維》:職場避雷指南——該怎麼挑產業、挑公司、挑主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大家都以為自己在挑公司,但最終我們其實是在挑團隊。同一家公司裡面的不同部門、不同團隊,有的天堂、有的地獄。
文:陳韋丞
職場避雷指南——該怎麼挑產業、挑公司、挑主管?
產業需要累積嗎?該怎麼定位?怎麼評估公司文化是否適合自己?主管真的很重要嗎?還是選公司比較關鍵?確定想要發展的職位方向之後,這些就是隨之而來的常見問題。
挑選產業的三種方向:高價值、趨勢、喜歡
盡可能讓自己的職涯經驗可以不斷累積和繼承,是比較理想的狀態。
每個不同的職位和產業,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在特定領域接觸越多、經營越多,越能知道很多門外漢看不懂的東西,掌握更多內線消息、有價值的情報、整體動態變化,和關鍵人脈。
當然,業務或行銷職位是幾乎每間公司都要有的,你可以說這些公司比較吃軟實力、工作項目和所需技能都大同小異,但耕耘產業比較久的人,才能掌握市場的深度面貌。會知道客戶長什麼樣子、對於產業有更精準的洞察。
以獵頭來說,專業的獵頭招募夥伴,也都會有專精的職位和產業。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懂所有的職位和產業,業界現在的痛點是什麼?需要怎麼樣的人才?關鍵人才到哪邊找?哪些技術在這個領域比較有價值?競爭對手有誰?轉型趨勢是什麼? 這些背景知識都需要大量的接觸和累積。
針對產業定錨,通常會建議評估三種方向:
一、高價值
簡單來講就是錢比較多。房地產、金融銀行、半導體科技、軟體資訊業等等,都是典型的高價值產業。整體產業賺不賺錢,其實會影響到產業從業者的薪資報酬。
有個朋友跟我提到他的職涯瓶頸:他工作非常努力,工時至少是一般人的兩倍以上,為了協助拓展公司業務還努力參與商會運作,每個月都幫公司帶來數百萬的業績,不過他對於自己的待遇仍然不太滿意。
他的薪水在公司已經是老闆的兩倍,甚至是一般同事的三倍,位於天花板頂端,但距離他的目標、以及投入時間與創造績效的評估,還是感到和理想落差很大,尤其是很難存到買房的頭期款。
深入討論他們公司的經營項目發現,公司比較偏中小企業的行銷外包,公司夥伴很多但都薪資都不高,從商業模式和公司制度來看,都沒有任何可以增值的空間。後來的結論就是轉換產業,以他的努力和實力,一定可以達成他想要的年收目標。
如果要追求收入,鎖定高價值產業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二、趨勢
關於未來產業趨勢,討論的資料也有很多。相比網路上百家爭鳴的碎片化文章,可能只是一家之言,我比較推薦的數據資料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發表的報告們。
WEF 在《2020年未來工作趨勢報告》中,提到的未來大幅增加的工作機會包含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大數據、數位行銷、自動化技術、商務發展、數位轉型、資訊安全、軟體開發人員、物聯網等領域。不是現在很夯才提出這些概 念,如果有追蹤他們之前發布的報告,2018年早就已經針對這些領域提出預測了。除了工作趨勢,還有新興科技、未來五年人才技能需求、跨領域專業技能和新興工作集群的描述,是非常優質的資訊來源。
不過,未來趨勢不代表現在就已經技術成熟和市場成熟,也許還沒有來到技術普及的價值轉換點,即使短時間湧入投資熱錢,還是要邊走邊注意。
三、喜歡
這點就很好理解了:對於我們熱愛的東西,會更有動力、更有創造力。喜歡什麼主題,就加入那個領域的產業,無論是電競遊戲、地方創生、人力資源…… 如果收入是個考量,可以思考怎麼把喜歡的事情做到賺錢、或是另外開啟斜槓副業、擁有業外收入或學習投資,達成自己的收入目標。
公司文化怎麼觀察?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主管?基本上公司官網寫的那些東西嘛,參考就好。誰還不會寫個冠冕堂皇的東西來畫大餅呢?當然不是要一竿子打翻整船人,但打高空的描述還是挺多的。
從比較刻板印象的組織分類來看,大公司、大集團子公司、外商在台、中小企業、非營利組織、新創、傳產、政府與學術單位,都有很不同的風格。
- 大公司:流程制度繁雜嚴謹,專業分工明確,資源很多;大集團子公司即使看起來規模不大、員工不多,但背後有靠山,所以通常也有很多資源和機會。
- 外商公司:要評估這間外商對台的策略,只是一個銷售據點,還是設有研發和管理等高階決策層級,完全影響到我們入職之後的發展和天花板。不同民族的排外意識也時常會發生在這樣的場景當中。
- 中小企業:是台灣最常見的公司體制,詳細了解創辦人的背景、過去營運資料,會有助於預測公司發展。隨著老闆不同,每間氛圍都差異很大。
- 非營利組織:是很多助人工作者考慮的機構,通常和教育產業一樣,成員組成比較有助人理想和性格,但也不絕對如此。由於這類機構的競爭力道不強、比較沒有殘酷資遣的業界規則,還是有些資深但無心於此的奇妙員工。
- 新創公司:喜歡創新變化和創造影響力的朋友會考慮新創,公司的主題充滿激情和理想,有很多事情可以發生、也有會隨之升遷。新創沒有太多背景資料,主要都是從共同創辦人的組成和背景資歷推斷公司發展,要關注成員的潛力而不只是公司現況。
- 傳產、政府與學術單位:通常歷史悠久,工作環境中會有非常多資深前輩,整體的價值觀落差導致有些人比較難適應。多數組織需要創新和轉型,但因為成員組成緣故,理想和現實有些差距。
除了大方向,接下來幾個細部重點:
- 溝通風格:團隊的溝通簡單直接、願意真實面對問題,還是委婉間接充滿弦外之音、迴避衝突?
- 團隊氛圍:公事公辦、任務導向,大家都是工具人?還是關係導向、彼此也是會互相關心的朋友?
- 權力距離:階級森嚴、命令鍊很長、無法直接對上溝通、總是 Top-down 發布指令,還是扁平彈性、事先討論共識,有順暢的相互溝通?
- 工作模式:快節奏還是慢節奏?流程嚴謹規劃還是隨心所欲產出?責任制還是準時下班?
- 領導風格:信任授權還是緊迫盯人?公司秉持 X 理論(性惡)還是 Y 理論(性善)進行管理?
比起刻板印象的組織分類,上述五點的具體差異更加重要。
我們每天工作和生活的場所就是自己的部門夥伴,主管領導和做事的風格就是我們對公司的印象、同事互動關係就是我們對組織文化的感受。雖然大家都以為自己在挑公司,但最終我們其實是在挑團隊。同一家公司裡面的不同部門、不同團隊,有的天堂、有的地獄。
我個人比較偏好的環境是溝通簡單直接、團隊關係導向、扁平彈性、快節奏、流程嚴謹規劃和信任授權。至於責任制或準時下班,要看工作量以及個人是否喜歡。
在一個合作項目中,曾經遇到一位空降負責人,專業能力實在不行、又很強勢什麼都想管,嚴重到每次看到本人都很想嗆他。這樣下去對自己心血管壓力實在太大、傷神又傷身,共事沒多久就果斷離開,小命要緊。
用這些具體項目評估適合自己的主管風格,也才會找到適合自己工作的環境。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主人思維:自我覺醒世代必讀,用職涯心理學打造以你為中心的未來藍圖》,時報出版
作者:陳韋丞
Master Thinking
自我覺醒世代必讀,
用職涯心理學打造以你為中心的未來藍圖
主人掌握命運、僕人接受安排
擁有美國認證的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執照,職涯輔導將近3萬人次的韋丞老師,用心理學的角度告訴你:
想做自己的主人,須主動創造想要的世界,深度地自我覺察,肯定並發揮自己的優勢、理解並接納自己的劣勢和能力侷限,理解現實卻依然對未來充滿積極的希望!
Tags:
新創盛會線上回歸,技術、經驗、創投全都包!7月15日AWS Startup Day現正報名中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WS Startup Day 即將於 7 月 15 日重磅回歸,此次不只聚焦新創趨勢與數位應用,更聯合 AWS 創投新創媒合會,提供參與者豐富的資源,所有與新創生態系相關的夥伴都不容錯過。
隨著Web3.0去中心化的趨勢開展與現在進行式的產業數位轉型浪潮,雲端技術早已成為許多早期新創發展產品或服務的關鍵金鑰,甚至為其奠定高速發展的穩健根基。而台灣雲端服務供應龍頭 AWS(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更自Web2.0時代開始就從未缺席,始終在技術新知、應用實務等方方面面致力支持新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免費論壇活動──AWS Startup Day也將於今年7月15日重磅回歸,在線上和參與者相會!
今年度AWS Startup Day持續聚焦新創趨勢與數位應用,精心規劃八場新創專題演說,非常適合長期關注新創生態系統的相關人士,或是正要起步、成長的新創夥伴報名參加。
五大特色議程安排,給你滿滿新創觀點與技術乾貨

「新創如何運用雲端科技打出一手好牌,投注資源延續未來業務?」這是今年AWS Startup Day欲探討的核心議題之一。為解答雲端科技之於新創企業的珍貴價值,AWS以「國際市場」、「創投趨勢」、「多元創業」、「雲端技術」、「焦點產業」等五大特色精心規劃講座內容,完整收錄新創趨勢脈動、雲端技術實務、佈局策略觀點與創投媒合等新創事業歷程的重要節點。為此,AWS不只力邀Web3.0、電商、串流、B2B解決方案等不同領域的新創合作夥伴,分享選擇AWS開展新創事業的策略考量,更毫不藏私地解析雲端技術如何快速又穩定的開拓事業。

無論新創還是育成,想要洞見機會就不能錯過AWS Startup Day

任何產業或技術的發展,不單要前人的引領,也需要後繼者無窮盡的創新思維與打破框架的勇氣,缺乏其中一個環節,生態系都無法平衡永續。所以無論是天使創投、孵化器,還是剛起步或處於早期新創的企業,只要你身為新創生態系統中的一份子,渴望尋求創意突破或開展新興業務,AWS Startup Day都是你絕對不能錯過的最佳活動。
尋找下一個新創獨角獸──同場加映AWS年度創投新創媒合會
本次AWS Startup Day除新創及創投相關講座外,AWS更直接邀請多家國際及台灣知名創投公司,與AWS Startup Day同場舉辦今年度唯一的線上「新創創投媒合會」,欲透過串聯本地深具潛力的新創與創投,幫助台灣新創企業獲得更豐富的資源,孕育下一個獨角獸。
根據AWS釋出的消息,媒合會將以早期天使輪或Pre-A輪融資為主,重點關注AI/ML工具和平台、智能零售、MarTech、Web3.0、媒體和娛樂等產業,並以快速輪流的形式替新創獲得最大的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