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7天的漫長等待:12名董事、4名監事闖關成功,第7屆公視董事會終於順利組成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今日新出爐的12位董事,加上2019年9月2日的7位董事,共計19位董事,跨過《公共電視法》規定董事會董事的17人最低門檻,順利共同組成公視第7屆董事會。本屆董事會延宕了957天總算組成,差點打破第5屆董事延宕968天的紀錄。
由於華視新聞近日頻頻出包,加快了公廣集團改組的決心與腳步,延宕近千日未能選出第7屆董監事的公視,行政院再提名施振榮、黃心健等14名董事候選人,以及劉啓群等4名監事候選人,並在今(9)日下午重啟審查會議,歷經3個半小時左右的討論,終於順利改選完成,組成第7屆董監事會。
根據《公共電視法》第13條指出,公視基金會設董事會,由董事17人至21人組成,產生方式由立法院推舉11至15名社會公正人士組成公共電視董、監事「審查委員會」;並由行政院提名「董、監事候選人」,提交審查委員會以四分之三以上之多數同意後,送請行政院院長聘任之。
而選任董事時,應顧及性別及族群之代表性,並考量教育、藝文、學術、傳播及其他專業代表之均衡;董事中屬同一政黨之人數不得逾董事總額四分之一;董事於任期中不得參與政黨活動。文化部也表示,行政院先前於2019年9月2日提名之第7屆董事候選人只通過7位,包含王燕杰、舒米恩.魯碧、胡元輝、徐瑞希、陳湘琪、廖嘉展、盧彥芬,尚需14名董事候選人待審查通過。
至於《公共電視法》第21條則指出,公視基金會應設監事會,置監事3至5人,並互選一人為常務監事。監事應具有大眾傳播、法律或會計等相關學識經驗。此前僅有黃銘輝1人通過監事。
今日審查委員會以及董、監事候選人
此次審查會議的審查委員原定15名,民進黨團推舉翁秀琪、黃世鑫、張烽益、陳東升、蘇正平、蕭新煌、王勁力、蔡茂寅等8人;國民黨團推舉廖元豪、包正豪、鈕則勳、陳學聖、胡競英等5人;時代力量黨團、台灣民眾黨團分別推舉羅世宏及謝啟明。不過鈕則勳已辭職,國民黨也並未推舉新人選,陳東升則委託蕭新煌代行職權,今日共計13名審委出席、票數14票。
換句話說,倘若要入選公視第7屆董事,由行政院提名的候選人,必須從立法院推舉的審查委員會中,獲得11張同意票,方能入選。
董事候選人為以下14人:
- 施振榮(科文双融公司董事長)
- 孫嘉穗(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教授)
- 陳翠蓮(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劉昌德(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教授)
- 洪馨蘭(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 平秀琳(媒體人)
- 朱國珍(作家)
- 李志德(鏡週刊文化組副總編輯)
- 林寬裕(台灣師範大學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EMBA兼任助理教授)
- 黃心健(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
- 黃兆徽(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教育總監)
- 林耀南(輔仁大學國際創業與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 王俊博(智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郭力昕(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監事候選人為以下4人:
- 劉啓群(臺灣大學會計學系教授)
- 王毓莉(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
- 馬秀如(政治大學會計學系名譽教授)
- 高文宏(電影製片)
結果
今日審查會議中,審查委員們對於候選人的共識度非常高,14位董事候選人中,共有12人順利通過入選,其中8人獲得全票通過,包含黃心健、施振榮、孫嘉穗、劉昌德、林寬裕、洪馨蘭、林耀南、朱國珍;至於郭力昕、李志德、王俊博等3人則獲13票同意;黃兆徽是以11張同意票驚險跨過門檻。至於陳翠蓮和平秀琳則遭到反駁,雙雙獲得5張不同意選票,無緣本屆董事會。
而今日新出爐的12位董事,加上此前通過的7位董事,共計19位董事,跨過《公共電視法》規定董事會董事的17人最低門檻;而4位監事候選人也全數順利通過,加上此前通過的1位監事,共計5位監事,跨過《公共電視法》規定董事會監事的3人最低門檻,順利共同組成公視第7屆董監事會。
本屆董事會延宕了957天總算組成,差點打破第5屆董事延宕968天的紀錄。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當風水成為我們的語言——跟著風水名師的腳步,重訪全球知名景點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無論古今中外,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天⼈地合⼀理念,觀察當地的環境與氣候、為了服務使⽤者的需求⽽建設。
江名萱老師深入研究風水的契機,可以說是因為旅行所帶來的啟發——在旅行至北京故宮的時候,對於整個建築群落的方位、形狀、位置等都遵循著青囊經的原理所設計,有著強烈的感觸。
因此,原本就熱愛旅行的江老師,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走訪世界,考察各地的建築物。他發現,能夠永傳不朽的建築物,除了奠基於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當時重要的哲學思考之外,其實也都依循著當地的環境與氣候、使用者的需求而建設,和江老師順應自然的風水概念不謀而合。例如巴黎的聖母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等建築,都能在天人合一的設計下,達到一種平衡、和諧的效果,並且更好地利用自然的能量。
與天對話:巴黎聖母院
「建築物的存在,是要為裡面的人所服務。所以,所謂好的建築風水,其實是應天、應地、應時、應人制宜。」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看到聖母院中央的玫瑰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風水符號,代表光明、能量和生命力;聖母院的塔尖,也象徵著穩定、領導力,以及上達天聽的請求。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宗教建築物的聖母院,為所有信仰著神的人們,所帶來的莊嚴、平靜感受。「聖母院營造出非常強烈的和諧的氛圍,你可以想見當時的設計師,在設計這個建築物及其所創造出來的空間時,所有的考量都是為了讓人的內在可以安靜下來、與天/神對話。」江老師指出。

巴黎聖母院建築風格是哥德式建築,它的建造開始於1163年,耗時超過200年。教堂的尖頂屋頂,不只是融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幾何美學,更代表著天地宇宙之間的聯繫。這種尖頂建築形式,在古代被視為智慧和神聖,有向上流動的能量。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連接聚集天地宇宙之間,讓整個建築物更加神聖,充滿生氣和活力,並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在古代文化的哲學中,太陽代表著宇宙和自然界的秩序、生命和創造⼒、上帝神性力量等等。所以在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中,必須要考慮季節的變化,和太陽的位置,以確保光線在建築空間中,可以達到最佳的利用。聖母院的三扇玫瑰花窗,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美麗的玻璃藝術品之⼀,當你走進聖母院中,透過玫瑰花窗所照進來的彩色光芒,加上吟誦詩歌的聲音,還有焚燒香料所產生的煙霧,體現了像是引導人們的心靈,通往宇宙智慧神性的力量,彷彿可以治癒和平衡我們的身心。
「整體而言,巴黎聖母院的每一項設計、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到非常平靜。」江老師又補充道:「這就是好的風水,所帶來的能量。」
深埋於地的愛:泰姬瑪哈陵
談完了聖母院,江老師又繼續分享她在泰姬瑪哈陵的經歷。「如果聖母院是一棟與天對話的建築,那麼泰姬瑪哈陵想要傳達的,則是一份深埋於地的愛。」位於印度的泰姬瑪哈陵,不只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泰姬瑪哈陵始建於1632年,耗時約22年完工,在建築風格上,它結合了印度傳統建築和伊斯蘭建築的元素,以白色大理石為主要建材,建築外牆有細密的浮雕和嵌花紋飾,表現了印度文化的細膩和精緻。在陽光照耀下,白色大理石的建築散發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浪漫、華麗的氣息,「但是當你走進泰姬瑪哈陵之後,除了感受到它的莊嚴、神聖之外,還有一份濃烈的愛情。」江老師說道。
蒙兀兒帝國的第五代皇帝沙賈汗,和他的妻子慕塔芝.瑪哈王后深深相愛,即使沙賈汗要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慕塔芝也會相伴在旁,兩人感情十分深厚。但令人惋惜的是,慕塔芝在1631 年的征戰途中難產而亡,沙賈汗在悲痛之餘,承諾為她建造天上人間、無與倫比的美麗陵墓——泰姬瑪哈陵。

這座象徵沙賈汗畢生激情和財富的美麗紀念物,每年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遊客前來參觀,感受這份愛情的真切。「剛才講到聖母院有尖塔,我們可以注意到,泰姬瑪哈陵的屋頂也是尖頂,同樣象徵著天空和地球之間的聯繫。皇帝沙賈汗希望透過泰姬瑪哈陵向上連接,跟他⼼愛的瑪哈王后能夠永恆緊密在⼀起。」泰姬瑪哈陵在風水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利用水池來達到陰陽平衡的作用。「水是陰性的象徵,而白色大理石所建造的陵墓則是陽性,因此,水池的存在可以平衡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陰陽能量,創造出和諧的能量和氛圍。」除此之外,江老師也認為在像印度這樣炎熱的地區,利用水池的清涼氣息,撫平人們的情緒、創造安定氛圍,進而幫助人們減輕壓力、放鬆身心。因此泰姬瑪哈陵也是一個「應天、應地、應時、應人而制宜」而建成的建築典範。
傳世六百年之作: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24位皇帝的居所,建於明成祖永樂4年(1406),於永樂20年(1420)完工。占地面積72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整個建築群給人威嚴而神聖的感覺,是皇權的象徵。雖然紫禁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但依然保持著它的輝煌和美麗,其中風水的佈局,是紫禁城能屹立不搖至今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年永樂皇帝在建造紫禁城的時候,他要求紫禁城建築佈局形狀和方法,都要符合風水學中的宇宙觀,以及天地人萬物合一的理論。因此,紫禁城的主要建築,都建在南北的中軸線上,這代表著能夠吸收天地間的能量,東西方向的建築物較少,是為了可以利用南北向的通風和自然循環,達到環境的舒適感。
以紫禁城太和殿的設計為例,這個皇帝接近朝臣的宮殿,不僅考慮到太陽的位置、建築物的形狀、360度的方位等等,還有周遭的水源、水流、風向、陽光以及山水環境、生活機能等多個面向。例如太和殿的正門面向南方,就是為了要確保日照充足,可以為太和殿帶來更多的光線和暖氣。而在正午時分,陽光會直射在皇帝的龍椅上,讓這裡充分地接收滿滿的太陽能量。
青囊經中提到:「明地德,立人際,因變化,原始終,此謂之化成。」紫禁城風水設計,是創造出一個巨大的立體空間,裡面有陰陽、南北、前後、東西、左右、內外、動靜、虛實,是因為建築師/設計師能夠將這些元素完美的連結起來,因此成就了永垂不朽的紫禁城。而整個紫禁城的建築群,也因為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呈現出一種高超的的藝術美感。
「如果我們回到600年前,紫禁城建造之初,想必是永樂皇帝將想法、理念,與設計者溝通之後,所誕生的結果。他們當初的偉大理想是什麼?風水方法又是什麼?在整個建造的過程中,永樂皇帝和設計者之間的信任也是非常的重要。作為皇帝,永樂皇帝必須展現領導者的遠見和決策力,但又必須給予設計者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如此一來,才能共同完成這件舉世無雙的建築作品。」江老師補充道。
「風水的學問,是全世界共通的,我們東方有陰陽五行術數之源的《河圖洛書》,西方也有由四元素和以太所對應而形成的梅塔特隆立方體。」建築設計最精彩、也是最核心的表現,就在於它如何讓人心的空間、建築的空間、自然的空間、宇宙的空間,互相連結滲透,能量循環不已。對江老師來說,無論古今中外,這些能夠矗立千百年之久的建築物,都是能順應著自然的脈動、四季的變化,讓建築引導著宇宙、自然的能量,為身在其中的使用者所服務,同時創造出最適合使用者的安適環境,使用者自然能夠感到心神平靜,從而展現宏大的精神面貌。江老師也相信,風水的千年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細細研究、推廣的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