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蔡淳文對文化、認同的敏銳度展現在創作,和家鄉對話或許一直是他創作的驅力。「拍國外會覺得拍到很表面的東西,才待個幾天看不到那個城市真實的樣貌,拍出來好像很討喜,但是不耐看。」他說,在台灣,有屬於自己家鄉的題材,才會覺得是自己的東西,能夠跟國小、童年、青少年時代的記憶連結。
文:戴綺儀
剛過了4月7日言論自由日,隔日台獨運動前輩彭明敏過世,讓我們回顧那個海外獨立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那時台灣囝仔出走的路徑,有階級、國族、性別交織而成的足跡。本篇專訪已故台獨運動前輩蘇金春的外甥蔡淳文。
兄弟沒夢不應該【註】
對於1960年代農漁村出身的年輕人而言,階級向上流動最可行的管道是教育,透過體制內教育取得更高的社經地位,到市區、到首都、到國外過日子。而家族資源往往放在栽培男性,教育翻轉階級的潮流只推著男性出走,因此農漁村年輕人離鄉的現象包含性別、城鄉、階級因素。
彼時,對於農漁村年輕人(以男性為主)來說,生活不在地方,理想都在遠方,許多討海人也不樂見第二代同樣從事漁業。農漁村外移的性別期待,搭配戒嚴時代的背景,便可以理解海外政治黑名單以男性居多的現象了,是離鄉追夢、受高等教育的年輕男性所構成的一條打拼路徑。
位於高雄梓官的蚵子寮,以漁業為主,六十年前曾有一位蚵寮囝仔赴美留學,成為回不了國的黑名單人士,他是已故政治受難者蘇金春。當時彌陀鄉南寮村竟出了一位頂大學生,很是轟動,而蘇金春有一位同樣留美的外甥蔡淳文,兩人在不同年代經歷離鄉、返鄉的路徑。
出走吧,從香蕉與烏魚子的家鄉
蘇金春曾名列海外黑名單,故事寫在今年《台灣獨曆》7月17日。蘇金春在台大電機系、交大電子所畢業後,受雷震《自由中國》啟發,1962年選擇留美,離開極權的環境。外甥蔡淳文則是1990年代留美的藝術工作者。
蔡淳文描述大舅蘇金春當年情景,「那時候很貧窮,他是搭『貨輪』去日本,帶烏魚子跟香蕉去日本賣,然後再轉搭船去加州。」蚵子寮的烏魚子、旗山的香蕉,在日本都是高級商品,家鄉的農漁業把囝仔往外推,更在漁村囝仔教育翻轉之路幫了一大把。
這些故事其實是蔡淳文從大舅老朋友羅福全書上看到的,「因為以前,知道他在做什麼的都是朋友,但是家人不知道」。當時家族的人們怎麼看待這樣一位成員呢?其實蔡淳文跟大舅初次相見是在美國,從小常聽家人提及「一位傑出的舅舅」,時常收到美國寄回的書、明信片、國家畫廊出版品,「我現在這樣其實是受他影響,被他啟蒙。」
列為黑名單而不能返鄉的長輩,用自己的方式持續關心家族晚輩,在戒嚴時期成為孩子們文化資源的窗口。蘇金春直到2005年才回台灣,於2012年過世,終身未婚,他曾說過,上班是他的副業、正職是台獨運動。
把鄉愁釀成行動,海外台獨運動到地方創生
1964年彭明敏與其學生魏廷朝、謝聰敏共同起草《台灣自救運動宣言》,當時,大舅蘇金春在賓州大學電機系當助教時,獨立利用學校設備鋁版印製四千份《台灣自救運動宣言》寄回台灣。
同時期結識羅福全,兩人一起在費城台灣同鄉會推進在美的台獨運動,也一起被威權政府列入黑名單。背負家族期待出走的少年,成為逃亡的男人。
蔡淳文因為主修美術,可以變換各種字體,就幫忙大舅蘇金春抄寫重要資訊寄回台灣,「因為字跡不能被辨識」。畢竟黑名單有縝密的監控系統,這幾年政治檔案一一解碼,當年在黑名單上的人開始有權調閱國家檔案,發現數十年前的私密個資,多是來自室友、同學、摯友的紀錄。如今我們討論這些不是為咎責個人,而是了解集體的共業、看見裂痕、試圖共生。
1960年代,多數人留學海外是為了自由、為了階級上移。人在國外生活,吸收更多國內鮮能談論的台灣歷史與國際關係,成為威權政府眼中的黑名單。1990年代出發的蔡淳文,同樣感受到教育風氣的差異,「不知道我大舅當初出去,是不是也是發現,外面的環境怎麼那麼自由!就是會很高興,又有點覺得,為什麼不是自己的國家?」
蔡淳文對文化、認同的敏銳度展現在創作,和家鄉對話或許一直是他創作的驅力。「拍國外會覺得拍到很表面的東西,才待個幾天看不到那個城市真實的樣貌,拍出來好像很討喜,但是不耐看。」他說,在台灣,有屬於自己家鄉的題材,才會覺得是自己的東西,能夠跟國小、童年、青少年時代的記憶連結。
於是他十多年後回台定居,也參與故鄉蚵子寮的地方活動「蚵寮漁村小搖滾」,似乎和大舅蘇金春的海外台獨運動極度相似:用專長為家鄉出力。
橫跨世代的逃亡:從黑名單到「返鄉的阻礙」
蘇金春因威權政府黑名單無法返鄉,那蔡淳文這一輩解嚴後的台灣留學生呢?「八零年代不會讀書很慘,可是會讀書,你要讀到真的很厲害。」青年返鄉,一方面需要對家鄉的認同,一方面要扭轉「外面比較好」的社會偏見,這是對陽剛特質積極向外征服的性別化期待。
電影《蚵豐村》全片在嘉義東石漁村拍攝,主角盛吉從小被送離漁村,年近三十返鄉必須故作風光,他摘不下的面具,來自陽剛特質、階級翻轉交織來的期待。盛吉寫實的處境多少有著每一位返鄉青年(尤其年輕男性)的影子,來自街坊鄰居「是不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回來之後要幹嘛?」的過度關心。
青年返鄉、轉型正義,這兩條支線的國際浪潮在此交會,可以說都是從「鄉愁」出發的行動。把鄉愁釀成認同,或許每次出走都是為了回來,不只是肉身的返鄉,更是思想上的往返,無論人在哪裡都持續和家鄉對話,呼應全球在地化的我們交織而共生。
註釋:取自拍謝少年第二張台語專輯《兄弟沒夢不應該》
參考資料
- 《蚵豐村Ohong Village》,2019,導演林龍吟,劇情片,台灣、捷克,91min
- 《台灣獨曆2022:台灣歷史上的今天》,Mock Mayson,2021,前衛出版
- 羅福全,「費城的台灣人-蘇金春博士」,載於台灣獨立建國聯盟,2012/7/31。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一圖看懂——讓專業的來,居家照顧服務員都在忙什麼?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長照服務成為承擔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隨著時間的推進,所謂的「高齡化」、「少子化」社會,已經從一個社會學名詞,成為我們的日常。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起,台灣的老年人口比例正式超過了14%,今年老人人數則已超過425萬,預計到2025年,每五位居民中,就將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者。這不僅是一個數字上的變化,更是對我們社會結構和價值觀的挑戰。
在這樣的變遷中,其實許多長者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能夠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然而,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和家庭結構,這樣的願望似乎越來越難達成。取而代之的,是長者們必須獨居,或與同樣年長的配偶互相照顧的現實。因此,長照服務成為承擔這些社會需求的重要支柱,專業的居家服務員,開始走進長者的生活中,提供基本的日常照顧,包括沐浴、準備餐食、家務等等。不僅提供了必要的支持,更盡可能確保長者的每一天,都是舒適而有尊嚴的。
那麼,在居家服務員所提供的服務中,包括了哪些項目,又有什麼樣專業的眉角呢?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1. 備餐服務、協助進食:
服務內容:依照長輩的需求、營養狀況和牙口狀況準備餐點及協助進食。
眉角:如果長輩牙口較不好,居服員會將餐食煮得較軟或打成泥、剪碎, 讓長輩容易進食。若長輩排斥泥狀食物,則將豆類或穀物類食物打成稀狀,讓長輩直接飲用。需要依照長輩的吞嚥能力,準備合適的餐具。一般會建議長輩自主進食,若需要由居服員協助,則必須注意餵食的速度及進食速度。但不管長輩是否可自行進食,居服員皆需要請長輩張口確認是否食物皆已吞嚥完畢,避免長輩因為食物留在口中而嗆到,發生危險。
2. 沐浴服務: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穿脫衣服、進行沐浴。
眉角:沐浴的過程需要注意水溫,以手臂內側測量溫度是否適中。須注意避免水流到眼睛。沐浴的過程會坐在馬桶或是便墊盆椅上,若長輩仍有行走能力或手部功能,居服員會鼓勵長輩自己清洗正面,背面由居服員協助,以維持長輩的生活機能,延緩退化。在沐浴的過程中,居服員須注意長輩的隱私,但也同時必須注意通風,避免室內太悶導致長輩或居服員昏倒。
3. 陪同外出、陪同就醫、採購:
服務內容:許多個案因身體狀況較難獨自外出,因此居服工作中陪同外出散步或就醫、協助個案採購日用品都是很重要的服務,攙扶步伐不穩的長輩到外面散步運動,或是為長輩採買衛生紙、洗髮精等日常用品,讓他們可以生活地更加舒適。
4. 基本日常照顧:
服務內容:協助長輩翻身、移位、修剪指甲、協助上下床、刷牙洗臉、協助換尿布等基本日常照顧。
眉角:在進行任何活動前,確保環境安全,無滑倒或絆倒的風險。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和技巧,來避免造成長輩或照顧者的傷害。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考慮長輩的健康狀況和特定需求,並根據這些需求調整照顧方法。在進行照顧時尊重長輩的隱私和尊嚴。
除了以上四項最基本的服務項目之外,還有足部護理、管灌、翻身拍背、測量生命象徵、肢體關節活動、陪同外出、陪同就醫等等服務,都可以依不同長輩的需求來安排。
伊甸基金會自成立之初,就秉持著一個堅定不移的使命: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與服務。這一理念源於創辦人之一、已故的身障作家劉俠女士,以及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共同懷著一個夢想,希望無論是誰,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自在地生活和成長。劉俠女士曾這麼說過:「有一大片園地,種花種樹,養各類家禽,有工場、有房舍、有足夠的場地供人休閒娛樂。徜徉其間的,是那些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走路走不好,以及弱智、顏面傷殘、心智障礙的孩子…這是他們的伊甸園。」
走過四十年的歲月,伊甸基金會期待著,有一天,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感到安全、溫暖和被接受。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伊甸基金會會繼續努力,承擔起照顧和支持的責任。
伊甸基金會«老人照顧服務計畫»,透過日間照顧、居家服務、失智據點、喘息等專業多元的服務,疼惜長輩及照顧者,讓長輩在最熟悉的地方找到服務,也讓照顧者在專業的地方得到喘息。讓每一位長輩安心、放心、快樂地好好變老。詳情請上網搜尋「伊甸 老人照顧」,或撥打支持專線0800-025-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