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美中貿易戰面臨轉折點?缺工、通膨危機難解,拜登考慮取消對中國商品部分加徵關稅

美中貿易戰面臨轉折點?缺工、通膨危機難解,拜登考慮取消對中國商品部分加徵關稅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昨(10)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說:「我希望每個美國人都知道我非常重視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第一個原因是百年一遇的流行病;它不僅關閉了我們的全球經濟,而且使供應鍊和需求完全失控。」

美國上周公布,3月份的職位空缺和勞工辭職次數均創下歷史新高,而缺工持續為美國勞動力市場帶來壓力。為了緩解供應鏈問題,昨(11)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表示可能取消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藉此應對通膨危機。

通貨膨脹未解,美國身陷量化寬鬆後遺症

通貨膨脹是指「特定經濟體」的物價,在一段時間內,物價連續性地以相當幅度上漲,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的情況。通常,抑制通膨到略低於2%,是各國央行重要的工作。

然而,通膨和貨幣貶值有關聯,但卻不盡相同,其差異處在於通膨是經濟體內的部分購買力下降;貨幣貶值則是貨幣在不同經濟體的相對價值降低。

簡言之,前者影響貨幣在「國內市場」價值;後者貨幣影響「國外市場」價值。

在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海嘯以來,主要央行為避免國內經濟落入「通貨緊縮」,也就是貨幣購買力持續上升,導致民眾反將貨幣儲藏,拖垮消費和投資,導致失業率增和經濟衰退的情況。

各國央行相繼實施量化寬鬆(QE)、負利率(NIRP)等非傳統貨幣政策, 企圖刺激消費營造適當的通膨,迫使民眾將儲蓄投入金融市場。

疫情爆發初期,美國聯準會(Fed)又再以「無限量化寬鬆」將大筆資金拋向市場,推動了股市大幅度上揚,拉抬消費市場熱絡;

未料,各國因疫情發展不同,而有海陸空運輸斷鏈情況,造成「需求強勁卻供貨不及」的問題發生,進而推動原物料走揚,造成各國「輸入型通膨」惡化。

美國今(2022)年3月相較去年同期通脹率飆升至8.5%,創下40年新高,又加上俄烏戰爭僵持,受能源與食品價格進一步飛漲,儼然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隱憂。

拜登:考慮取消對中國商品部分關稅

為了緩解通膨壓力,昨(11)日拜登強調,他可以取消部分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他說:「我們正在研究什麼會產生最積極的影響⋯⋯目前正在討論取消關稅。」

他還說:「我希望每個美國人都知道我非常重視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第一個原因是百年一遇的流行病;它不僅關閉了我們的全球經濟,而且使供應鍊和需求完全失控。」

不過,美國共和黨人士卻告訴《CNBC》,通膨上升很大一部分是民主黨的經濟政策造成的結果,其中像是美國在疫情下的規模數兆美元「大撒幣政策」;還有2021年簽署的基礎建設法案。

事實上,拜登政府早已在今年3月向外拋出對中國關稅豁免的風向球。

根據當時《路透社》引述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的清單指出,含泵、電動機等工業零組件、某些汽車零件和化學物、背包、單車、吸塵器等消費產品,都有可能成為放寬的目標。

在川普(Donald Trump)任內美中貿易戰逐漸加碼,白宮對價值達3700億元(新台幣10.7兆元)的中國產品徵收7.5%至25%的懲罰性關稅。

商界施壓、缺工問題,替美中貿易戰帶來轉折點

但是,2021年8月,美國商界陸續向白宮施壓要求撤銷關稅。據《BBC》報導指出,包含代表半導體、零售業等30多家美國行業商會,向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和美國財政部長葉倫發出聯名信,呼籲重啟和中國經貿領域的接觸。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高級講師袁志樂告訴《BBC》,美國並不想加劇和中國的貿易對峙,因為兩國仍須在不同全由問題上合作,包含了全球暖化、地緣政治問題。

他強調,貿易戰可能使美國高通膨惡化,甚至損害了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此外,貿易戰徵收的關稅,也代表美國進口商、製造商和最終的消費者面臨更高的成本。

尤其是,美國勞工部(USDL)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的職位空缺和勞工辭職次數,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這樣的數據意味著「製造業供給」仍未解決,甚至可能進一步惡化,這也不得不讓拜登重新思考對中國的關稅政策,以減緩國內實體經濟的危機。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