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面臨轉折點?缺工、通膨危機難解,拜登考慮取消對中國商品部分加徵關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昨(10)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說:「我希望每個美國人都知道我非常重視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第一個原因是百年一遇的流行病;它不僅關閉了我們的全球經濟,而且使供應鍊和需求完全失控。」
美國上周公布,3月份的職位空缺和勞工辭職次數均創下歷史新高,而缺工持續為美國勞動力市場帶來壓力。為了緩解供應鏈問題,昨(11)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表示可能取消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藉此應對通膨危機。
通貨膨脹未解,美國身陷量化寬鬆後遺症
通貨膨脹是指「特定經濟體」的物價,在一段時間內,物價連續性地以相當幅度上漲,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的情況。通常,抑制通膨到略低於2%,是各國央行重要的工作。
然而,通膨和貨幣貶值有關聯,但卻不盡相同,其差異處在於通膨是經濟體內的部分購買力下降;貨幣貶值則是貨幣在不同經濟體的相對價值降低。
簡言之,前者影響貨幣在「國內市場」價值;後者貨幣影響「國外市場」價值。
在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海嘯以來,主要央行為避免國內經濟落入「通貨緊縮」,也就是貨幣購買力持續上升,導致民眾反將貨幣儲藏,拖垮消費和投資,導致失業率增和經濟衰退的情況。
各國央行相繼實施量化寬鬆(QE)、負利率(NIRP)等非傳統貨幣政策, 企圖刺激消費營造適當的通膨,迫使民眾將儲蓄投入金融市場。
疫情爆發初期,美國聯準會(Fed)又再以「無限量化寬鬆」將大筆資金拋向市場,推動了股市大幅度上揚,拉抬消費市場熱絡;
未料,各國因疫情發展不同,而有海陸空運輸斷鏈情況,造成「需求強勁卻供貨不及」的問題發生,進而推動原物料走揚,造成各國「輸入型通膨」惡化。
美國今(2022)年3月相較去年同期通脹率飆升至8.5%,創下40年新高,又加上俄烏戰爭僵持,受能源與食品價格進一步飛漲,儼然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隱憂。
拜登:考慮取消對中國商品部分關稅
為了緩解通膨壓力,昨(11)日拜登強調,他可以取消部分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他說:「我們正在研究什麼會產生最積極的影響⋯⋯目前正在討論取消關稅。」
他還說:「我希望每個美國人都知道我非常重視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第一個原因是百年一遇的流行病;它不僅關閉了我們的全球經濟,而且使供應鍊和需求完全失控。」
不過,美國共和黨人士卻告訴《CNBC》,通膨上升很大一部分是民主黨的經濟政策造成的結果,其中像是美國在疫情下的規模數兆美元「大撒幣政策」;還有2021年簽署的基礎建設法案。
事實上,拜登政府早已在今年3月向外拋出對中國關稅豁免的風向球。
根據當時《路透社》引述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的清單指出,含泵、電動機等工業零組件、某些汽車零件和化學物、背包、單車、吸塵器等消費產品,都有可能成為放寬的目標。
在川普(Donald Trump)任內美中貿易戰逐漸加碼,白宮對價值達3700億元(新台幣10.7兆元)的中國產品徵收7.5%至25%的懲罰性關稅。
商界施壓、缺工問題,替美中貿易戰帶來轉折點
但是,2021年8月,美國商界陸續向白宮施壓要求撤銷關稅。據《BBC》報導指出,包含代表半導體、零售業等30多家美國行業商會,向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和美國財政部長葉倫發出聯名信,呼籲重啟和中國經貿領域的接觸。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高級講師袁志樂告訴《BBC》,美國並不想加劇和中國的貿易對峙,因為兩國仍須在不同全由問題上合作,包含了全球暖化、地緣政治問題。
他強調,貿易戰可能使美國高通膨惡化,甚至損害了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此外,貿易戰徵收的關稅,也代表美國進口商、製造商和最終的消費者面臨更高的成本。
尤其是,美國勞工部(USDL)上周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的職位空缺和勞工辭職次數,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這樣的數據意味著「製造業供給」仍未解決,甚至可能進一步惡化,這也不得不讓拜登重新思考對中國的關稅政策,以減緩國內實體經濟的危機。
延伸閱讀
- 中國封城重創廣達、仁寶,4月營收下探近26個月低點,智庫:中國經濟景氣持續轉弱、服務業收縮恐更劇烈
- 俄烏戰爭打亂全球碳中和時程,中鋼8月加收「碳附加費」政策喊停,碳關稅有望「軟著陸」
- 聯準會升息2碼重挫美股,道瓊指數蒸發1063點,拖累台股熱錢匯出5800億元
- 俄烏戰爭造成國際糧價「一日三市」,國內食品廠成本翻倍苦撐,行政院提前採購黃小玉因應
- 美國與國際能源署釋放6000萬桶緊急儲備石油,白宮:要讓俄羅斯變成全球經濟的孤兒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翁世航
台灣過時法規又一例?遺產捐贈公益社團法人要課稅!超過7成民眾認為不合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愛心公益是否該被差別待遇?過時的法令讓社團法人受贈的善款縮水,不僅影響了遺贈者的心願,更截斷了社福團體的募款來源。針對遺產捐贈需課稅的問題,法規該如何調整才能完善遺贈者的善意呢?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是許多國外觀光客來台灣旅遊時所給予的盛讚,但你知道嗎?台灣人的良善,卻因過時的法規要求,導致許多社福團體被阻擋在愛心捐款的門外!
原因為何?關鍵在於當前《遺產及贈與稅法》明文要求,捐贈給財團法人得以「免」課遺產稅1 ;但是,同屬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卻被排除在外,例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等組織,若收到一筆遺產捐贈,是「無法」享有免課稅的福利。等於社團法人受贈遺產時,硬是比財團法人多被扒了一層皮,這無疑是政府用國家力量引導資源的走向。
你覺得,這項法規在現今公民運動已屬成熟的社會當下,合理嗎?
民眾的遺愛被打折,一億元遺產損失6,283萬社會投資報酬價值
社團法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以下稱聯合勸募協會)分享一個案例,一名長期熱心公益的捐款人在身故後,遺囑指定捐贈市值達新台幣1億多元的遺產,由於聯合勸募協會屬社團法人組織,設算後須先扣除遺產稅金高達1,366萬元,若以聯合勸募所導入的SROI值計算,每投入1元,可產生4.6元社會價值,等同流失創造6,283萬元社會價值的機會。
只因為聯合勸募屬社團法人,遺贈人必須繳納這筆遺產稅金,讓原本可以造福更多其他社會弱勢的善心,流失真正有意義的價值。
另一方面,由於少子化與單身人口逐年增高的趨勢,越來越多人打算將遺產捐贈給公益團體遺愛人間。從聯合勸募協會委託的「遺產捐市場調查」 2結果發現,便有26.4%受訪者願意捐出繼承遺產作公益,願捐出個人遺產者則有30.9%,但約1/4民眾會因得知要課稅而改變心意不願捐贈。
超過7成認同!公益社團法人排除免課遺產稅「不合理」
從「遺產捐市場調查」可以觀察到,有74.1%的受訪者認為現有法條將社團法人排除免課徵遺產稅的群體之外,相當「不合理」,進一步探究原因,「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對社團法人公益團體不夠友善」皆超過5成比例的支持度。
如果交叉比對受訪族群,發現年齡越高者,越認同「無法捐贈給真正需要的團體」;年收入較高的族群,則更贊同不合理「限制了公益捐贈的範圍」。至於表達有捐贈遺產意願的受訪者也抱持「較高」比率認為此項課稅規定不合理,將對公益捐贈帶來限制及困難。

在願意捐贈者中,交叉分析收入分布,年收100萬元到250萬元者意願顯著高於群體,達4到5成。至於捐贈原因,捐贈繼承遺產者有81.4%盼幫助弱勢族群,33%是受信仰或民間功德觀念影響;捐贈個人遺產者,有78%盼愛心化為實際祝福遺留人間,46%盼支持特定團體。
接著調查進一步詢問,如果遺產捐贈給社團法人能夠免課遺產稅,是否會提高受訪者的捐贈意願?有34.4%本無意願捐贈者表示會考慮捐贈。至於捐贈意願提高的動機,「可以藉此節稅」(72.4%)為主因;另外抱持「讓受贈的公益團體獲得更多」想法也有43.1%比例。

另外,原有意捐贈遺產者,因須課遺產稅而改變意願不捐贈者有24.9%,進一步分析,發現以年收60萬元以上者改變意願的比率略高於群體,這對於平日仰賴小額捐款的社團法人來說,可能因此流失了四分之一的遺贈人的善款。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推論出,節稅優惠是捐助公益的重要動力,而本身有考慮捐贈遺產者,可能有自己既有想支持的社團法人慈善團體,也期待款項能全數贈與給相關組織。顯然,若是遺產稅的稅法規範對於社團法人更為合理,確實能帶動部分民眾捐贈遺產的意願。
回顧〈遺產及贈與稅法〉從民國62年制定,雖經歷幾次修法,捐贈予「公益社團法人」的財產至今仍未納入不計入遺產總額課稅群體,當年的立法背景與現今的社會工作與公民社會已大相逕庭,社團法人與財團法人在公益事務上的貢獻不相上下;再者,台灣的公益捐款一直有過度集中的現象,一般民眾與企業都傾向將資源投注於大型財團法人,此過時法令的規定,無疑加劇此一失衡狀況。
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國土面積、人口多寡、國防強弱,更重視是社會的文明程度。其中,對均衡弱勢的關懷,以及法律規範能否跟上時代進步,即是重要的觀察指標。遺產法規該如何實現遺贈人的慈善意願,讓真正需要的人獲得幫助,是時候該被好好檢討了!
[1] 備註1:有關教育、文化、公益、慈善機關或團體相關租稅減免優惠,根據<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6條第3款,遺產捐贈給已依法登記設立為財團法人組織且符合行政院規定標準之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宗教團體及祭祀公業之財產,不計入遺產總額
[2] 備註2:遺產捐市場調查的總樣本數共回收有效樣本數1,000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