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從泡麵起家的公司,如何開啟越南唯一汽車製造商「Vinfast」的電動車之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993年,范日旺攜妻子搬到烏克蘭,以5萬美金的貸款,創立Vingroup,靠販賣品牌為「Mivina」的泡麵起家,2004年Mivina泡麵已佔烏克蘭97%的市場份額。2000年後,Vingroup集團在越南下設Vincom購物中心建設公司以及Vinpearl旅遊業發展公司,從此從一家泡麵公司,一躍成為觸手伸及各領域的越南最大綜合企業。
今年3月29日,越南唯一汽車製造商「越快」(Vinfast)宣布,已經與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政府簽署協議,將在該州建設價值20億美金的電動車工廠,預計2024年7月運營,年產15萬輛。同一天美國拜登總統發推文祝賀,並盛讚此舉將為美國帶來7000個工作機會,是其「經濟政策奏效的最新案例」。
Today, VinFast announced it will build an electric vehicle and battery manufacturing facility in North Carolina — $4 billion to create more than 7,000 jobs. It’s the latest example of my economic strategy at work. https://t.co/7EfXPjDRmE
— President Biden (@POTUS) March 29, 2022
早在去年11月,「越快」就已經宣布此項投資計劃。而現在它正計劃透過其在新加坡的持有公司在美國上市籌資,並計劃在德國設廠。「越快」的汽車工廠將建設在北卡羅萊納州的「三角創新點」(Triangle Innovation Point)工業區,其工廠有三個區塊:生產電動汽車及電動巴士的區塊、生產電池的區塊,以及服務各供應商的區塊。
「越快」於2017年在越南北部的海防市成立,屬於越南最大集團Vingroup的子公司,而海防市正是Vingroup創辦人,也是越南首富,身家超過62億美金的范日旺(Phạm Nhật Vương)的老家。范日旺於1968年出生,父親是一名空軍,1987年從河內地質勘探大學畢業後,便到莫斯科的俄羅斯國立地質勘探大學留學。1993年,因蘇聯解體帶來的混亂,范日旺攜妻子搬到烏克蘭,以5萬美金的貸款,創立Vingroup,靠販賣品牌為「Mivina」的泡麵起家。1996年Mivina泡麵年產100萬包,2004年已佔烏克蘭97%的市場份額。2000年後,Vingroup集團在越南下設Vincom購物中心建設公司以及Vinpearl旅遊業發展公司,從此從一家泡麵公司,一躍成為觸手伸及各領域的越南最大綜合企業。

這位在大學時代,以數學成績優異而予人印象深刻的億萬富翁,范日旺在2017年曾發表說:「『越快』的目標是在2025年站在東南亞汽車製造商中的前列」。其實在「越快」之前,越南本土並非毫無製造汽車的背景。早在1958年越南便已經生產出品牌為「戰勝」(Chien Thang)的汽車,但後來因越戰爆發的緣故而不能持續發展。從2005年開始,越南也開始發展代工組裝汽車的工廠。而當2017年「越快」剛成立時,其實其前景在當時並不被看好。
現任「越快」執行長的黎氏秋水(Le Thi Thu Thuy)女士曾表示:「從2017年9月開始,我到世界各地與所有汽車業人士交流。他們認為我們瘋了,但之後卻開始相信我們的計劃。我們一開始就與『寶馬』(BMW)有良好的關係,也與『通用』(GM)有頗不錯的溝通」。
這位名字婉約帶有詩意,也是Vingroup集團的副主席,被譽為「Vingroup女將」及「虎年貴婦」的商業女強人,正是於1974年虎年在越南中南部平定省出生。黎氏秋水畢業於河內外商大學,並擁有日本國際大學MBA碩士文憑。黎氏秋水從1996年開始參加歐洲在越南展開的各項金融業務,從2000年開始擔任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在日本、泰國和新加坡的副主席一職。2008年成為Vingroup集團的投資委員會委員長,2011年成為Vingroup集團副主席。
根據黎氏秋水的回憶,「越快」的歷史性時刻是在2018年的巴黎車展上,「越快」首次展出兩輛汽車成品,LUX A2.0和LUX SA2.0。這是歷史上越南首次有本土汽車製造商,「踏步進入」國際知名汽車品牌的「聚會」中。

從此之後,「越快」的發展可說是更加躍進。2018年11月,「越快」開始設廠生產智慧電動機車。2019年成立運營公共巴士交通的VinBus公司,以投入使用由「越快」生產的電動巴士。到2020年1月,「越快」已經售出1萬7000輛汽車和5萬部機車。同年春天宣布進軍澳洲,夏天就在澳洲墨爾本設立辦公室以及汽車研究院。2021年3月,「越快」與台灣「輝能科技」公司簽署備忘錄,獲授權使用輝能製造的MAB電池;7月分別在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和荷蘭設立分行;9月加入總部設在德國的「國際汽車製造商工會」(VDIK);10月與總部設在羅馬尼亞的「歐洲汽車評審會」(Autobest)合作以促進電動車的生產工作。2022年與英國BP汽油公司、德國奔馳集團、韓國三星、以及日本東電化一起加入以色列專門研發鋰離子電池的StoreDot公司的戰略投資計劃,以發展快速充電的技術。


可以看出,「越快」的發展策略是依靠國際多角合作,來支持自身的自主研發。
「越快」迅速發展的背後是力排困難的勃勃雄心。在2020年秋天,「越快」坦承在6個月內就已經虧損了2億9000萬美金,比同期虧損高出4倍。儘管如此,公司的股東權益還有12億美金,而總資產仍有43億美金。Vingroup集團主席范日旺坦言,這是「計劃中的虧損」,並說道「在即將到來的幾年中,不是要賺取利潤,而是要佔有市場,增加市場份額。」
目前「越快」生產的汽車有五款,一款電動汽車「VFe34」,時速最大110公里,18分鐘充滿,價格89萬新台幣上下。四款汽油車,都使用寶馬引擎,一款6200cc,價格500萬新台幣上下;兩款2000cc,價格100萬到200萬新台幣之間,一款1400cc,價格60萬新台幣上下。電動機車也有五款,分普通、中級及高級三檔次,價格從2萬8000到9萬新台幣不等。以上價格皆為越南本地售價。

參考資料
- VinFast to build $2-bln electric auto plant in US(VNEXPRESS)
- 越快與Prologium合作在越南生產汽車電池(VietWorld.world)
- 越快在6個月內損失超過6600百億越南盾(VNEXPRESS)
- Vietnam's VinFast eyes over $200 mln capital investments in California(VNEXPRESS)
- Vietnam automaker VinFast files for US IPO to fund expansion(VNEXPRESS)
- 越快全球CEO黎氏秋水:世界汽車業最具權力的「虎年貴婦」(CAFEF)
延伸閱讀
- 崛起中的越南國產車VinFast:收購了澳洲汽車試驗場,還推出了豪華SUV
- 你知道烏克蘭境內有5萬越南移民嗎?曾是異鄉的廉價勞工,感謝烏克蘭「給了他們自由的感覺」
- 為何牛津大學「李納克爾學院」將以越捷航空創辦人「阮氏芳草」命名?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
最新發展:
-
【東南亞週報】星國2024年旅客出境可望免護照|東協十國首度海上聯合演習|VinFast預計出口歐洲 2月前
-
【東南亞週報】VinFast最快第三季在美國上市|大馬首相安華與馬斯克視訊|星交通部長貪污 4月前
-
【東南亞週報】泰國會7月13日投票選新任總理|鴻海投資越南|佐科威出訪澳洲 4月前
-
印尼與澳洲舉辦雙方領導人會談,綠色經濟與地區安全成焦點 5月前
-
【東南亞週報】菲美4月舉行大規模聯合軍演|泰總理準備解散國會|VinFast推出出租服務 8月前
-
【東南亞週報】緬甸約有2千親民主人士陣亡|越南VINFAST首次出口美國|安華誓言減輕民眾生活負擔 1年前
-
與李嘉誠合作的神秘越南女富豪張美蘭是誰?因涉金融詐騙被捕,竟掀起越南銀行的擠兌風暴 1年前
-
【東南亞週報】緬軍政府敏昂萊訪俄談國防合作|印尼出口雞肉助緩解星國雞荒|美國務卿布林肯訪泰 1年前
-
【東南亞週報】特斯拉決定立足泰國設廠|菲批准SPACEX星鏈網路服務|緬甸逾一百萬人流離失所 1年前
-
印尼「建國五原則」,竟是首任總統蘇卡諾被流放於小島時的啟發 1年前
-
越南奪下東南亞運動會男足冠軍,這一切亮眼表現要從一位韓籍教練執掌說起 1年前
-
印尼電動車產業:從佐科威和馬克斯的會面,看印尼打造電動車生態系的企圖心 1年前
-
【東南亞週報】緬甸5月中恢復旅遊電子簽、美國東協領袖峰會登場、菲大選小馬可仕宣布當選 1年前
Tags:
綠能x數位,科技助攻水產養殖產業升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水產養殖結合太陽光電是一種創新的經營模式,讓漁場除了既有的漁獲外,更能提供綠電創造額外收益,國內更有漁場順勢導入數位工具管理養殖環境,持續提升水產質量。我們可以看到,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正在養殖漁業發生。
糧食生產是農漁業的主要功能,順應環境選擇不同的作物與耕種策略,是農漁民智慧的累積,臺灣的農漁業實力更是享譽國際。然而,由於整體產業結構轉型、生活型態轉變,傳統看天吃飯的一級產業,較不容易成為新世代就業的優先選項,如何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創造新商機、吸引年輕人返鄉,是各界都在思考的課題。
近年來,各國政府致力推動再生能源以實踐減碳,在不同場域、建物等結合光電開發的複合式發展模式,成為兼顧空間利用效率、提高單位面積產值的創新解決方案,這樣的趨勢正在農漁業現場發生。
農漁業結合光電創造附加價值
農電共生可提供自給自足的再生能源,還能保護農作物免受極端天氣影響,提高生產韌性,多餘的電力也可以躉售,提升農民收入。著眼於光電帶來的附加價值,越來越多國家看好農業結合太陽光電的發展潛力,德國、日本已有多個果園結合太陽光電從事農電共生,法國也實驗在成列的葡萄藤上安裝太陽光電模組。
不只農業,國際也開始出現結合水產養殖與太陽光電的漁電共生。例如美國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發展出太陽能牡蠣生產系統,不僅實現綠電自發自用,漁產收穫量更高達傳統養殖場的45倍;而在養蝦大國越南,也開始執行養蝦場結合太陽能發電的漁電共生計畫,為養殖場提供穩定電力並帶來漁獲,一舉兩得。

數位轉型為漁電共生添助力
漁電共生是利用漁業養殖場域結合太陽光電設置,期能改善生產環境、增加漁民收益,創造土地多元利用,是臺灣積極推動的重要政策方向之一。不過其他國家與臺灣的漁電共生開發型態不太一樣,其他國家多以沿海鋪設水面型光電為主,臺灣的漁電共生則採用室內養殖場搭配屋頂型光電,或室外魚塭搭配立柱型/水面型/塭堤型光電設備,近年來在許多漁民與光電業者的努力合作下,這樣的複合式土地利用模式逐漸展現效益。
不同養殖物種的環境需求不一,漁電共生導入的過程須經磨合,運用魚塭上方架設太陽能板,冬天防寒害、夏天助降溫,並配合不同物種的習性調整投料策略,同時結合數位環境監控系統調節養殖環境,進而達到提高漁獲收益之積極目的。

光電開發帶來的效益,也讓原本衰頹的產業地景重現生機,例如位於臺南七股的日運案場,原本是高鹽度的廢棄魚塭地,在養殖專家與在地青年的協力下,透過微生物、益生菌來控制池水,搭配AI數位化儀器監控養殖過程,持續累積養殖數據建立資料庫,烏魚、虱目魚、白蝦的混養模式已多次收成;四鯤鯓漁電共生案場過去同樣是廢棄魚塭,改建為室內型漁電共生案場後,能精準控制環境變數以從事精緻養殖,已成功育成一尾重達30克以上的白蝦。
由於漁電共生帶來的效益逐漸獲得認同,有別於過去多為光電業者發起的開發模式,最近也出現由漁民發起的漁電共生規劃,例如茄萣區不少養殖戶視漁電共生為吸引青農返鄉的契機,積極爭取納入漁電共生先行區;目前採用塭堤型與立柱型的光電設施,養殖的虱目魚也已開始收成。

養殖漁業正在實現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
數十年來漁民的養殖專業與經營視野,讓臺灣水產養殖產業在國際上向來有一席之地,但近年來確實也面臨產業結構轉型、從業人口老化凋零的挑戰;如今結合光電的漁電共生模式,讓原本看似傳統的一級產業開始蛻變,養殖模式、經營模式、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也吸引更多青年關注與投入;臺灣養殖王國的美名,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將藉由數位與能源的雙軸轉型,再次展現耀眼光芒。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