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衡》:如何透過《孫子兵法》在險惡的職場求生?古人的智慧仍適用於現代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管理的方式是死的,但前面所說的道、天、地、將都理解了,還需要有一套制度作為組織的骨幹,才能讓部隊的日常運作得以進行。孫子不是認為管理的部分不重要,而是在處理天時、地利、人和的事情之後,找到合適,且具有領導能力的將領,我們再來談組織。徒有法,沒有其他相應的條件,是無法運作任何的組織。
文:胡川安
第1章、如何計畫你的人生?
- 一、《孫子兵法》一開始為什麼講「計」?
《孫子兵法》第一篇是〈始計〉,講計,一開始就要計算。我們常聽到「三十六」計,大家耳熟能詳,像是瞞天過海、空城計、美人計。然而,這些都不是《孫子兵法》所說的「計」。大家一般認為的計是奇謀巧計,追求快速、方便,但那不是可以獲勝的方式。
孫子的「計」是實力的累積。《孫子兵法》的核心理念在於追求勝利,如何才能保持勝利,維持不敗?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實力,所以說「先勝而後戰」,也就是你要先有勝算才能打仗。如果知道無法勝利,就不要有勇無謀。在孫子的思想中,必須要先有實力,再談奇謀巧計。如果一開始追求快速爭勝的方法,最後一定會失敗。
為什麼《孫子兵法》一定要求勝?如何計算才能獲得勝利呢?這就是第一章的核心,也是《孫子兵法》最重要的核心。而這也是我們在這個時代要讀《孫子兵法》的原因,戰爭和人生都是殘酷的。
戰爭是殘酷的。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戰爭和用兵都是相當殘酷的,是國家的大事,關乎生死。生存與死亡的道理,我們一定要謹慎應對。戰爭牽涉到死亡,關乎到生命,一下就是千百萬條的人命。從小到大,一個小孩從牙牙學語到長大成人,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個體,但是戰爭一下就死傷如此多人,所以面對戰爭不可不慎。
由於戰爭如此殘酷,我們一定要勝,勝的方式不是有勇無謀的戰,而是要計算,要用「五事七計」加以計算,「五事」包含了道、天、地、將、法,什麼是「道」?
古書中有很多的「道」,像是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的「道」,就不是道,感覺很玄,很難懂。但是《孫子兵法》的「道」沒有這麼難懂。在此處所說的就是要讓人民可以上戰場打仗。如果上與下一心,相互「同意」,可以為赴湯蹈火,生與死置之於度外,那麼這就是「道」。
要人民上戰場不容易,如果強迫的話,前線的士兵一定會想逃。然而,擁有了「道」,上下一心,就不會害怕。說來容易,但如何做成呢?我們舉個例子,公元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當時我只是個大學生,在螢幕上看到穆斯林的恐佈分子攻擊美國紐約的雙子星大廈,造成大量的人死傷,覺得相當驚悚,以為世界就要因為這樣可怕的事情而崩壞。
但在九一一之後,美國國內本來對於摧毀恐佈分子還有不同的意見。卻由於恐佈分子的攻擊,所有國內的人想法都日趨一致,上下一心,簡單來說,這就是《孫子兵法》的「道」。
由此來看,如果把學業、事業和人生的不同際遇,還有做每一件事、經營一個公司和組織都當成不同的戰役,最為重要的就是凝聚人心。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有才華,相當自負,看不起別人,恃才傲物。然而,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除了自己有能力,與人合作的特質相當重要。結合不同專業的人才,凝聚團隊的想法,展現「道」,就可以完成各種不同的專案,還有不同的挑戰。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五事」講完了「道」,講「天」,感覺也是很玄。如果在古代用兵打仗,要看天候、冷熱,還有氣候條件。冬天的時候下大雪,馬沒有草料,兵士容易生病,不可以輕舉妄動。以前沒有氣象雷達,也沒有衛星,無法像現在預測天氣或者是冷熱。
如果有去過中國的朋友,就知道南北氣候差異很大,北方人不大能忍受南方潮濕的氣候。大軍南下,只要有幾個人因為氣候的原因得傳染病,就會造成大規模的流行。以前的人為了因應天候的問題,發展出很多的學問,像是觀星象就可以知道未來幾天的風向,知道什麼時候會有大雪。畢竟,大部隊的運動,要考量很多的事情。
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東漢末年曹操控制了中國北方,想要對南方的諸侯和將領用兵,打算統一中國。然而,當時北方的士兵南下,有人向曹操建議:「又今盛寒,馬無稿草,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處說的「江湖」指的就是南方湖泊河川眾多,和北方大平原的氣候條件不同,而且以往作戰最重要的馬,在冬天不容易找到糧草。人一定要吃飯,馬一定要糧草,如果這些都無法準備好的話,這場戰爭在一開始就可以預知勝負。
「天」是在「道」之後必須考量的。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天」也是決定未來工作是否能成功的條件。大學生要入學的時候要考慮什麼系有前途?社會新鮮人要思考什麼樣的公司對於未來發展有好處?或者要去什麼樣的國家工作才會有好的發展?「天」就是觀察這一行未來會不會有前途,如果是一個剛在發展的行業,很適合大學新鮮人投身進去學習。如果一個行業每年整體的獲利都在下降,這就是一個夕陽的產業,如果硬要進去,未來的選擇和發展相對來說就缺乏機會。每個行業、每件事都會遇到自己的「天」,判斷好局勢,為未來準備。
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知道了「天」,就要知「地」,腳踏實地。在軍隊運動中,行進路線的部屬,知道地形是遠是近,或是地形的狀況,才知道何處可以防守?何處可以進攻?防守除了靠平日的訓練,地形是勝負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地形的廣狹是決定了要使用的兵種,還有陣法。了解地形上的險要,才能在危急時守住要塞,在有機可乘時進攻。
掌握地形就是接地氣,了解環境和地理形勢,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任何決定都相當重要。當我們要執行一個企劃案時,不管是商品的行銷案,或者是辦活動,了解當地的環境還有客群,知道自己的戰場,知道何處是要對決的地方,是任何工作都要放在心上的事情。網路時代,不管是學習或是工作,增加了不少的可能,讓「地」的概念更加廣泛,連結性也更加靈活,善用網路的「地」,加強連結和溝通,在任何的學習和工作上都可以運用。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